资源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之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随堂练习B卷1.公元1004年,辽国大举南下。宋真宗亲征,在小范围交战并击杀辽军主帅后,宋朝派使者议和,最终辽国撒兵,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这种“无偿经济援助”客观上( )A.维持了北方边防的安定 B.导致宋朝经济迅速崩溃C.推动了中原文化的普及 D.激化了宋辽的民族矛盾2.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第二年,宋真宗大幅增加了北方科举的解额,更多举人获得参加省试的资格。庆历元年,陕西边界受到西夏的攻击,宋仁宗在西北地区的进士录取比例调整为“十人取一人,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由此可知,宋代( )A.选官制度强调公平竞争 B.科举人才选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C.科举解额协调南北平衡 D.边疆形势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改革3.北宋与辽相互征战,未有结果,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该协议( )A.北宋收回了燕云十六州地区 B.辽国开始向北宋称臣C.为宋辽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 D.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4.1005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这次和议,宋的损失虽不算大,却是有宋以来空前未有的屈辱。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保持和平达一百一十七年。辽于订盟后,大举汉化,内政进步甚速。这说明,澶渊之盟( )A.有利于宋辽边境生产的恢复发展 B.导致北宋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C.使辽国的统治中心移到黄河流域 D.致使辽军事实力增长超过北宋5.1028年,党项首领德明派其子元昊领兵攻下原为回鹘、吐蕃占据的甘州和西凉府,1032年,宋仁宗加封德明为夏国王。这说明北宋A.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处于被动 B.力图保护边境贸易C.承认了西夏政权的合法地位 D.坚持平等的民族观6.西北地区的党项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西夏建国(公元1038年)后,夏景宗李元昊亲自主持修筑了兴庆府黄河灌区(从今宁夏吴忠市至石嘴山市惠农区),从而使贺兰山东部兴庆府、灵州一带沙漠变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夏的这一措施( )A.增强了宋夏之间的水利技术交流 B.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C.适应了经济重心变化的总体趋势 D.得益于庆历和议的达成7.据《西夏书事》(卷七)记载,李继迁(夏太祖)起兵之初,受辽封赏,并与之和亲,咸平五年(1002年)攻占北宋的战略要地灵州,改灵州为西平府,将其政治中心迁到这里,“于是西夏势成而灵州永固矣”。材料说明辽夏和亲( )A.决定了西夏在夏宋战争中的胜利 B.有利于解除西夏攻宋的后顾之忧C.奠定了西夏与北宋对峙的格局 D.促进了西夏与北宋经济、文化的交流8.《剑桥中国宋代史》中写道:“10—13世纪,亚洲内陆国家治国才能的快速发展允许其在北部边境的国家供养强大的军队,这在数量上和财富上抵消了农耕经济下的宋王朝的优势,在东亚削弱了中原王朝宋的实力。”这可以佐证( )A.“闭关锁国”政策的初步萌芽 B.宋代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凸显C.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D.各民族政权形成的对峙局面9.群牧词是北宋最高马政管理机构,虽独立于省、部之外,但最高长官却多由枢密院官员兼任,如宋仁宗曾下诏表示,群牧司长官——群牧制置使“自今止以同知枢密院或副使兼领之”。宋廷这一做法主要是基于( )A.农牧产业的失衡 B.军事活动的需要C.国家财政的匮乏 D.分化事权的需要10.北宋高宗时仅广、泉两州市舶收入就达200万贯。王应麟的《玉海》卷一八六记载,仅以公元1128年为例,市舶收入占国家收入的20%。北宋一再鼓励外商来华通商,设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北宋政府实行积极的对外贸易措施的社会根源是( )A.应对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商品经济发达的客观需要 D.应对少数民族的侵扰11.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A.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C.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D.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12.宋初,士大夫收入较低,如县令“月给不满十千(文)”,其中三分之二折算为茶、盐、酒等实物;至真宗时,官员俸禄不仅获得大幅提高,官员还可折支“见钱六分,外任给四分”。这一变化( )A.旨在消除官员贪腐现象 B.是宋代税收制度变革的产物C.源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反映了士大夫地位开始提高13.如表为宋神宗即位时(公元1067年)北宋的财政收支表。据此直接可知(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6300—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官俸 约1200万缗皇室 约720万缗祭祀 约325万缗岁币 75万两绢A.军费支出过于庞大,直接导致北宋灭亡B.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养官负担日益沉重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明显经济困难D.王安石变法成效弱,未能挽救政权衰亡14.北宋时期,西北和京师是消费性商业市场,而东南则是生产发达的地区,京师与西北货币供应量大,东南货币供应量小,而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这一矛盾是宋代商品货币流通的一大特色。该特色反映了这一时期( )A.东南地区商品经济滞后 B.政治、军事因素影响货币流通C.铜钱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D.西北与东南地区无法直接贸易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宋朝:“积贫积弱”?材料“积贫积弱”源自钱移先生著作《国史大纲》第六编“两宋之部”第三十一章“贫弱的新中央”之“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国史大纲》是历史学家钱穆于1939年6月撰成的一部通史性论著。钱穆指出,“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北宋部分皇帝在位时期财政收支情况统计表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盈余(单位:贯)太宗至道末年 22245800 岁出 余大半真宗天禧末年 150850100 126775200 余24074900仁宗皇祐元年 126251964 无余英宗治平二年 116138405 131864452 不足15726047——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下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朝“积贫积弱”的看法。(2)钱穆先生为什么对宋朝有“积贫积弱”的评价?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辽宋议和,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这种“无偿经济援助”客观上维持了北方边防的安定,为宋辽双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宋朝国力并不因为“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导致宋朝经济迅速崩溃,排除B项;C项中文化普及错误,且材料也没有涉及,排除C项;辽宋议和,有利于和平,一定程度上缓和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材料说的是宋辽“澶渊之盟”之后增加北方科举名额,陕西受西夏攻击后,政府增加该地区科举名额。政府是想以此种照顾政策来处理当地军事上的失败,可知边疆形势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改革,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科举制对北方和西北地区特殊的照顾,不能体现公平竞争,排除A项;材料体现是是科举制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照顾,不涉及科举人才选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排除B项;宋朝的南北分卷是用科举解额协调南北平衡,而材料是由于军事等其它原因对当地进行科举照顾,不是科举解额协调南北平衡,排除C项。故选D项。3.C【详解】通过宋辽议和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宋辽维持较长时间和平局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燕云十六州被辽占领,没有收回,排除A项;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排除B项;协议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4.A【详解】 由材料可知,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宋辽实现百余年的和平,这有利于边境生产的恢复发展,A项正确;北宋“强干弱枝”是其政治体制所致,与和议无关,排除B项;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项;辽国军事实力本就在宋朝之上,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据材料“1032年,宋仁宗加封德明为夏国王”可知,宋仁宗册封党项首领德明为“夏国王”,这说明北宋承认了西夏政权的合法地位,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处理与党项族的关系方式是“册封”,而不是战争,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二者之间的政治关系,没有涉及“贸易”,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处理与党项族的关系方式是“册封”,没有涉及民族观,D错误。6.B【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夏建国后,修筑了兴庆府黄河灌区,使贺兰山东部兴庆府、灵州一带沙漠变为重要的粮食产地,显然这一措施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宋夏之间的水利技术交流,排除A项;经济重心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南移,但材料只是提到北方,没有提到南方,排除C项;庆历和议发生于1044年,D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材料反映西夏在辽夏和亲之后迅速攻占灵州,并将其政治中心迁到这里,说明辽夏修好有利于解除西夏攻宋的后顾之忧,B项正确;辽夏和亲有利于西夏在夏宋战争中的胜利,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西夏政权建立于103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涉及西夏与北宋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13世纪(宋朝)。根据材料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治国才能的快速发展让北宋王朝在北部边境国家供养强大军队,但是与此同时农耕经济下产生的优势,即中原王朝的实力也被抵消。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导致了材料所说的状况,D项正确;“闭关锁国”是在明清时期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宋代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凸显,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9.B【详解】根据材料“群牧词是北宋最高马政管理机构,虽独立于省、部之外,但最高长官却多由枢密院官员兼任”并结合所学可知,“国之大事在兵,兵在马”,北宋政府十分重视马政建设,加强对马政官员的选任和管理。群牧司作为北宋时期全国马政机构,其最为重要的职责即是管理马匹,群牧制置使作为群牧司的最高长官多由枢密院官员兼任,品级和地位较高,显示了北宋皇帝对群牧制置使这一职位的重视,再联系北宋的时代特征,多民族政权并立下,军事活动较多,故加强对马匹的管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和牧业是否失衡,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国家财政匮乏与否无关,排除C项;如果为了分化事权,就不会让枢密院或副使兼任群牧司长官,排除D项。故选B项。1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北宋一再鼓励外商来华通商,设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及所学可知,北宋政府实行积极的对外贸易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应对宋朝由于体制问题导致的积贫积弱政治局面,来维护宋朝岌岌可危的统治,A项正确;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北宋政府实行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直接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商品经济发达是宋朝实行积极对外贸易政策的客观前提,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应对少数民族的侵扰与北宋的对外贸易政策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11.A【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宋代的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不断攀升,庞大的军队规模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图示内容仅有北宋军队数目的变化,且科举制有利于各阶层人才流动,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无关,排除C项;军队数量的增长不代表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澶渊之盟”后,宋朝基本上没有了大的战事发生,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与发展,宋真宗为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行了官员俸禄改革,因此出现材料中官员俸禄的变化,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员俸禄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官员俸禄增加,不能说明士大夫地位开始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中神宗即位时财政支出的数量大于财政收入,体现了北宋中期财政困难,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财政支出过大,但这不是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冗官问题不是财政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神宗即位时王安石还没有开始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西北地区有辽和西夏,北宋为了和平,连年向辽和西夏政权送岁币,故造成了“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故选择B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A项错误;材料仅仅说了铜钱的流向问题,未提及原有的和流向西北后的具体分布状况,C项错误; D项并未从实质上揭示材料的内涵,排除。15.(1)“同意”与“不同意”,任选一种观点作答即可。同意。积贫表现为财政危机,材料表明北宋仁宗、英宗在位时期,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积弱表现为北宋军队战力衰弱不振,在与辽、西夏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胜少败多,只得通过谈判签订盟约,以交纳岁币的方式维系和平,最终被金所灭;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仅有的几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最后被元所灭。不同意。北宋某一阶段的财政赤字并不能说明整个朝代的经济状况,多与官僚队伍庞大、军队规模空前等因素密切相关;战事失利也并不能表明宋朝军队的战力低下,多与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等统治政策密切相关。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并最终完成,国家人口有所增加,科技发明层出不穷,文化教育繁荣发展,对外贸易持续活跃,民族交融不断加快,总体来看,较之前代,宋朝在众多领域取得较大进步,可以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高峰期。(2)提示:结合钱穆创作《国史大纲》的时代背景分析作答。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钱穆希望国人了解本国历史,认识民族精神特质,塑造民族文化自信,以宋朝的内忧外患喻指当时的时局危机,呼吁国人团结抗战,坚定打败外来侵略者的决心,避免发生亡国灭种的历史悲剧。【详解】(1)“同意”与“不同意”,任选一种观点作答即可。如果选择同意,根据材料“北宋部分皇帝在位时期财政收支情况统计表”的数据可知积贫表现为财政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财政危机、与少数民族战争胜少败多、南宋偏安一隅甚至被元灭亡等方面展开分析。如果不同意,根据材料“北宋部分皇帝在位时期财政收支情况统计表”的数据可知北宋某一阶段的财政赤字并不能说明整个朝代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与官僚队伍庞大、军队规模空前等因素密切相关;战事失利也并不能表明宋朝军队的战力低下,多与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等统治政策密切相关。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并最终完成,国家人口有所增加,科技发明层出不穷,文化教育繁荣发展,对外贸易持续活跃,民族交融不断加快,总体来看,较之前代,宋朝在众多领域取得较大进步,可以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高峰期。(2)结合钱穆创作《国史大纲》的时代背景分析作答。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钱穆希望国人了解本国历史,认识民族精神特质,塑造民族文化自信,以宋朝的内忧外患喻指当时的时局危机,呼吁国人团结抗战,坚定打败外来侵略者的决心,避免发生亡国灭种的历史悲剧。本题考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北宋中期,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等政策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以致后世有“积贫积弱”之说。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之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随堂练习A卷1.某位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见如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A.规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疆界 B.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C.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局面 D.客观上促进了辽宋双方经济交流2.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边境陆续开放了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处榷场。《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榷场定义为:“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据此可知,澶渊之盟后A.双方政治关系稳定 B.边境贸易较为活跃C.经济文化交往正常 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3.宋仁宗宝元(1038—1040)年间,西夏向北宋边境发起进攻。北宋朝野本打算“重拳出击”,一举摧毁西夏政权。然而,辽朝却趁机向北宋“索取关南十县之地”,不仅讹了北宋“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更断送了其攻略西夏的最后希望。这反映出( )A.北宋的民族政策过于软弱 B.辽夏联合威胁北宋的边境C.北宋的外部环境较为险恶 D.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4.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该学者意在强调( )A.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B.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C.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5.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国主元吴正式称帝,宋廷“诏削夺官爵、互市”。元昊虽屡战屡胜,但困于财力,于庆历四年(1044年)上誓表臣服,宋廷随即复其官爵,“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据此可知,当时( )A.榷场贸易推动统一进程 B.边疆与中原经济联系密切C.经济重心发生重大转移 D.西夏制度基本上模仿北宋6.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②财政状况日益恶化③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7.1007年,宋朝应党项首领李德明的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方不许。后其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界贸易8.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A.辽、南宋、金 B.金、辽、北宋C.西夏、北宋、辽 D.金、西夏、南宋9.《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 B.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剧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10.宋太祖时选练禁军作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193000人。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6000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这种急剧变化最有可能(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出现冗兵、冗费C.增强对社会的控制力 D.消除了周边政权威胁11.1069年北宋的基本财政状况如下表格信息反映了北宋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6300-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官俸 约1200万缗皇室 约720万缗祭祀 约325万缗岁币 75万两绢A.财政支出逐年增加 B.对辽和西夏战争赠款较多C.财政入不敷出 D.财政支出大体平衡12.北宋中央的收入分为两部分。除政府收入之外,还有皇帝的内藏库。如神宗的封椿库,可用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如庆历二年六月一次拿出内藏银二百万两、绢二百万匹,以补三司经费的不足。太祖、太宗、真宗等时期,政府收入超过支出或收支平衡。这些情况可以说明北宋( )A.边防压力巨大 B.“积贫”之说有待商榷C.国力十分强盛 D.行政官僚机构较为臃肿13.宋仁宗时期对西夏用兵经费紧张,朝廷遂借开封富户“李氏钱二十余万贯,后与京官名目以偿之”。宋神宗时期司马光进言,称“置乡户衙前以来,民益困乏,不敢营生”,农户多种一桑,多置一牛,蓄二年之粮,藏十匹之帛,邻里就将其视为富室,官府就会前来摊派差役。宋朝政府的行为( )A.转向了抑制商业的政策 B.破坏了经济生产的环境C.加剧了冗官冗费的困境 D.激化了新旧势力的党争14.宋代中期,文人一改前期“耻言兵”的风尚,“士大夫人人言兵”。但许多文人在大谈兵事时又极力强调自己的儒者身份,否认“兵家”立场。这一现象反映了( )A.文人尚武风尚提高了兵家的理论化水平 B.理学思想加速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C.边疆形势的被动降低了武人的社会地位 D.国家治理取向与现实需要间的矛盾困境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正月,元昊声言将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宋鄜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延州范雍闻讯,惊惧不敢战。元昊祚降,乘其不备,突然袭击保安军(今志丹),一举攻克金明砦,进围延州。范雍召部将刘平、石元孙来援,途中与鄜延都监黄德和军集结东进,至三川口(今延安西北),中元昊埋伏,黄德和率后军先逃,宋军遂败,刘平、石元孙被俘。转攻延州七日,适逢天降大雪;元昊亦恐后方有失,遂撤军而去。史称三川口之战。四年(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二月,元昊(西夏皇帝)领兵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宋新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命部将任福统军迎击。元昊祚败,诱任福军入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陷入元昊所设的包围圈中,在羊牧隆城(今宁夏西吉东南)附近,全歼宋军,任福战死。元昊又一次获得胜利。史称好水川之战。五年闰九月,元昊又于天都山(今宁夏海原南)集左、右厢兵10万,分东西两路合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宋知渭州王沿派部将葛怀敏出击。葛怀敏轻敌冒进,并入保定川寨(今固原西北),被元昊军尾追包围,切断其归路、水源。葛怀敏及部下皆战死,宋军全军覆没。元昊挥师东进,直抵渭州,大掠而回。史称定川寨之战。——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失利的原因,以北宋臣民身份向北宋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并作简要说明。(原因和建议均不少于两条,可以使用白话文表达)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漫画,可知是北宋与辽的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项正确;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排除A项;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局面,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2.B【详解】由材料信息“河北边境”“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可知,北宋设置的四处榷场是用于与辽进行贸易的场所,这有利于双方贸易往来,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双方政治关系的稳定,故A项错误;经济文化交往是否正常由材料无法得出,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3.C【详解】根据材料“辽朝却趁机向北宋‘索取关南十县之地’,不仅讹了北宋‘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更断送了其攻略西夏的最后希望”可知,北宋在与西夏交战过程中,辽趁机讹诈北宋,使之无法全力攻略西夏,这反映出辽与西夏都对北宋构成威胁,北宋的外部环境较为险恶,C项正确;北宋的民族政策过于软弱,说法较为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辽夏联合威胁北宋的边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对宋夏贸易的需求促使西夏同意与宋朝和谈,反映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D项正确;材料提及西夏需要宋朝出产的粮食、布帛、茶叶等物品,但西夏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夸大了事实,排除A项;西夏的经济实力不如宋朝,但在宋夏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印证“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排除B项;材料提及西夏需要宋朝生产的物品,未提及宋朝对西夏产品的需求,无法得出经济互补,排除C项。故选D项。5.B【详解】依据材料“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可知,宋夏之间开设榷场进行经济贸易往来,这说明边疆与中原经济联系密切,B项正确;宋夏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榷场贸易推动统一进程”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经济重心转移是指由北方逐渐向南方转移,西夏位于西北,因此材料不能体现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西夏模仿北宋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送“岁币”有利于边境安定,促进了贸易往来,但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故①②正确,C项符合题意;送“岁币”有利于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官僚队伍膨胀与“岁币”无关,故③④错误,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C【详解】根据“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以及宋代榷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宋代通过经济手段处理民族间的关系,利用榷场贸易联合或者打压其他民族,处理民族间的问题,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软弱,排除A;材料强调的不是灵活多变,而是一种手段段,排除B;当时没有统一,排除D。8.C【详解】根据材料地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两万余里。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辽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所以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西夏、北宋、辽,C项正确;图中①所代表的政权是西夏,不是辽政权,排除A项;金朝鼎盛时期疆域包括东北、华北、关中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南至大散关至淮河一线,与南宋对峙;西北与西夏并立;东北地区达外兴安岭,东临日本海,与图中①处地域上不相符,排除B项;绍兴和议后,多数时间与金朝“淮水—大散关”为界。统治范围限于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与图中③所处的地域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据材料“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费累百万”说明当时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重,B项正确;“契丹增币,夏国增赐”是指宋与辽、夏的求和岁币,不是边境贸易增加,排除A项;北宋军队数量大增,属于冗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宋仁宗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军队规模过分庞大,这必然会增加政府养兵的费用,出现冗兵、冗费等现象,B项正确;北宋推行强干弱枝和兵将分离的政策,军队战斗力不高,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控制力无关,排除C项;消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过于绝对,宋朝同周边的民族关系紧张,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表中年均收入6300~6800万,而支出年均为近8000万,显然入不敷出,C项正确;表格中没有体现财政支出的逐年变化,排除A项;表格中的军费也没有说明用途,排除B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并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C项。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神宗的封椿库,可用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庆历二年六月一次拿出内藏银……以补三司经费的不足”“太祖、太宗、真宗等时期,政府收入超过支出或收支平衡”可知,北宋在多个时期国库充实,这与所学有出入,故这些情况可以说明北宋“积贫”之说有待商榷,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边防压力问题,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北宋国力十分强盛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行政官僚机构是否臃肿,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材料由两段史料组成,宋仁宗时期表现为对城市工商业者的伤害,司马光所言表现为对农村富户的伤害,两者结合体现了朝廷政策对经济生产的破坏,B项正确;朝廷强借富户钱财的确会抑制商业,向富农摊牌差役不属于对商业的抑制,排除A项;向富农摊派差役与冗官无关,排除C项;宋仁宗时期的官僚同司马光并无党争,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根据材料“宋代中期,文人一改前期‘耻言兵’的风尚......但许多文人在大谈兵事时又极力强调自己的儒者身份,否认‘兵家’立场。”可知,宋朝中期,文人一改往日“耻言兵”的风尚,但是在大谈兵事时又极力强调自己的儒者身份,说明在宋朝中期,对外战争的现实需要与统治者的国家治理趋向出现了矛盾,D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文人尚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理学思想的渗透,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边疆形势的被动提高了武人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15.宋军失利的原因:1前线将领指挥失误,多次陷入对手的包围;2北宋初期军事改革,实行更戍法,兵将分离,军队战斗力低下;3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被过度削弱,缺少灵活性和自主性,缺少抵抗少数民族进攻的能力;4北宋政府推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5北宋军队没有足够的军马,缺少一支能够和西夏军对抗的骑兵。建议:1选派优秀官员和将领,统一指挥对西夏的作战;2派遣相当数量的中央禁军到参与对西夏作战,提高军队战斗力;3调整战术,在前线采用筑城寨的办法,步步为营!削弱敌军的骑兵优势;4发动经济战,限制西夏物品的进口,同时严格管理北宋对西夏的重要物质出口;5贿赂西夏各部落的首领,离间其与西夏国王之间的关系;6在外交上,坚守《澶渊之盟》,维护辽国的和平局面,同时挑拨辽与西夏的关系。【详解】宋军失利的原因:1根据材料“惊惧不敢战”可分析出前线将领指挥失误,多次陷入对手的包围;2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北宋初期军事改革,实行更戍法,兵将分离,军队战斗力低下;3结合宋朝的政治制度可分析出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被过度削弱,缺少灵活性和自主性,缺少抵抗少数民族进攻的能力;4结合宋朝的军事政策可分析出北宋政府推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5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北宋军队没有足够的军马,缺少一支能够和西夏军对抗的骑兵。建议:1根据材料“惊惧不敢战”可分析出选派优秀官员和将领,统一指挥对西夏的作战;2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派遣相当数量的中央禁军到参与对西夏作战,提高军队战斗力;3根据材料“元昊军尾追包围,切断其归路、水源”可分析出调整战术,在前线采用筑城寨的办法,步步为营!削弱敌军的骑兵优势;4结合两国的经济情况可分析出发动经济战,限制西夏物品的进口,同时严格管理北宋对西夏的重要物质出口;5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贿赂西夏各部落的首领,离间其与西夏国王之间的关系;6结合宋辽之间的关系可分析出在外交上,坚守《澶渊之盟》,维护辽国的和平局面,同时挑拨辽与西夏的关系。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之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随堂练习A卷.docx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之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随堂练习B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