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危害,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2.难点理解疫病对历史的影响。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1.本立意本课呈现人类的重大疫病以及医学成就,尤其以中医药为重点。疫病影响历史,人类在抗争过程中摸索医学规律,积累经验。中医药诞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对中国人的健康格外重要,在医学史中独具特色。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是“历史上的疫病”“中医药的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第一子目是历史环境,疫病的肆虐,危害人类健康,也改变了历史进程,刺激人们进行抗争;第二子目是重心,中国古人面对疫病与其他疾病,进行了卓绝的抗争,救死扶伤,积累临床实践经验,构建中医理论;第三子目是发展,西医以科学手段为依托,逐步传入中国后改善了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三个子目间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先后的逻辑关系。一是从时间上,疫病产生、古代中医成就、近代西医发展一脉相承;二是从内容上,疫病重大灾害、中医药的应对、西医带来的发展有递进关系。3.内容取舍的考虑第一子目是“历史上的疫病”,呈现若干在人类历史上长期肆虐的疫病,并且由此引申出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天花、鼠疫、疟疾、霍乱、黄热病、斑疹伤寒等。这些内容信息量大,非常零碎,于是课文只选取其中的重点事例展开,诸如疫病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影响、对明清之际历史变局的影响,旨在展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对疫病的症状等医学常识介绍很少。在此基础上,课文对疫病的影响从三个维度展开:疫病给社会带来的灾难,防疫方法和救治机构的发展,以及人们防疫思维的开拓。第二子目是“中医药的成就”,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课文按时序梳理了中医药的成就。战国时扁鹊的四诊法,汉朝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学的重要成就;唐朝由政府颁行的官方药典《唐本草》与明朝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两大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推动了中医药的进步。本子目三个层次内容丰富,逻辑清晰。第三子目是“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这一部分强调近代以来西医传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很大进步,在学术基础、临床实践、卫生观念上都有长足的发展。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第一,知道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危害。疫病不同于普通疾病,是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流行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乃至给国家社会带来灾难。其一,天花和鼠疫是历史上疫病的代表。天花是人类接触最早的疫病之一,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上的天花瘢痕,是目前最早的天花例证;历史上不少帝王与贵族罹患天花,平民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鼠疫是古代社会暴发时间极长、危害极大的疫病,导致人口的锐减与社会生产停滞倒退,给人类留下了惨痛的回忆。14世纪的黑死病肆虐欧洲,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其二,古代疫病不仅危害人类健康,也影响政治、经济、思想与社会生活。疫病导致重要的历史人物丧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将军伯里克利死于疫病,影响了战争的形势与雅典的政治;又如亚历山大帝国强盛之时,亚历山大大帝突然死于疫病,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直至近代,黄热病、斑疹伤寒、1918-1919年大流感先后造成灾难,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损失。其三,古人的疫病防治主要以中国古人的实践为例。包括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如东西方对饮用水、生活污水的关注等;探索治疗疫病方法,如我国对疟疾、狂犬病及天花的防治等;建立疫病救治机构,如患者收治机构“病坊”等。第二,了解中医药的重要成就。中国古代医学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宝贵的理论探索,建构起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体系。其一,中医学的发展经历先秦、秦汉两个重要阶段。首先是先秦时期古代医学家已经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战国时期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强调对患者病情的直观观察与综合诊断,对后世影响巨大。其次是秦汉时《黄帝内经》总结以往医家经验,以整体的观念看待病理,融入阴阳五行与天地人的关系,同时阐发脉象、经络的重要原理,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晚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充分结合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提出了辨证施治的重要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临床基础。中医学在针灸与养生保健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今天仍旧影响巨大。其二,中药学的发展成就突出。唐朝政府首次颁行国家药典,称为《唐本草》,药典补充了大量药物,并对前人的疏漏进行纠误,之后历朝政府均极为重视中药学并颁布药典,在世界医疗史上影响巨大。明朝李时珍编纂成集大成的《本草纲目》,其内容翔实,体例完备,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迎来新生。在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中医药的体系日趋完备,一大批中医人才成长起来。中医药工作者博采众方,整理古代中医典籍,开发中成药,促进中西医结合,发挥了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重要价值。第三,了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起到的积极作用。西医依托近代自然科学成就,对维护人类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西学东渐,西医传入中国,给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带来鲜活血液。其一,近代西医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快速发展。近代以来,西医立足于实验科学与精密仪器,在解剖学、诊断学和药物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17世纪,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显微镜的研制推动了医学的进步;19世纪,实验药理学出现。其二,西医传人中国。明末清初,伴随着西学东渐,外国传教士将西医传人中国,但当时的中国相对保守,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度有限,西医的影响尚不显著。鸦片战争以后,通商口岸相继开放,西医在中国沿海各大城市传播较快,其先进性也随西方文化的渗透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其三,西医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产生推动。先进的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相继传入,给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改观;西医院校融合教学、科研与临床,为近代中国培养出大批西医人才;公共卫生措施逐步推广,公共卫生防治知识逐渐普及,监控大城市中的饮用水、正确处理垃圾以及保障食品卫生等成为政府的公共职能之一。5.栏目内容设置的考虑本课导入本课以吴有性撰写《温疫论》导入,目的在于呈现疫病对社会的巨大危害,促进医学家积累经验,不断探索防疫的方法。这一内容与本课主旨契合。历史纵横本课第二子目,设置一则《历史纵横》介绍“针灸铜人”,展现了中国古代针灸学的发展水平;在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学的发展这部分,设置一则《历史纵横》介绍“药食同源”这一概念,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有特色。第三子目设置一则《历史纵横》介绍20世纪初东北疫情防控这一重要事例,反映了近代中国疫病防控事业的进步,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防控工作的认可。史料阅读本课选取了薄伽丘《十日谈》中的内容,着力呈现黑死病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十日谈》记载,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躲避瘟疫,通过讲故事打发时光。这是较为真实的资料,能够加深学生对疫病危害的认识。学思之窗本课选取了《本草纲目》序言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据以回答《本草纲目》体例上的特点,通过王世贞的表述深入李时珍的思维世界,深化学生对药物学著作编纂特征的认识。思考点本课紧密结合正文设置三则《思考点》,第一子目中有“古人有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鉴?”第二子目中有“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第三子目中有“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思考点》基于三个子目的历史知识启迪学生思考,起到总结升华的作用。6.对本课相关内容的补充说明“疫病”而非“疾病”“疫病”即流行性急性传染病,一般由细菌、病毒等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间长,危害极大,使地区与国家的稳定受到严重冲击,因而不仅是个体问题,更涉及公共卫生与国家安全问题。“疾病”则是各种病的总称。中国古代医疗救助机构中国古代重视对百姓的医疗救助,北魏时宣武帝令太医署设立医馆,治疗京都内外的患者,以治疗的效果作为对医生赏罚的依据。南北朝时萧齐文惠太子长懋等人曾收治穷苦百姓。《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载:“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六疾指寒疾、热疾、末疾、腹疾、惑疾、心疾,“六疾馆”即用来医治穷苦百姓的机构。唐宋时期的“病坊”也是收养贫病平民的机构,多与寺院相关。宋朝由政府出资大力兴办免费医疗机构,称为“安济劫”,同时鼓励民间集资创办免费医疗机构,称为“养济院”。中国古代的隔离与防疫措施中国古代已有隔高观察的记载。《汉书·平帝纪》载:“(元始二年)郡国大早······民疾疫者,含空邸弟,为置医药。”南北朝萧齐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古代一些官员在任期间也重视公共卫生,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治疫病。南宋真德秀(1178-1235)知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又如吴芾于乾道二年(1166)知隆兴府,充江南西路安抚使,当地“旧有豫章沟,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沟洫不通,气郁不泄,疫疠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垲以居。”朱熹为之作《吴公神道碑》。统治者还注意掩埋死者尸体,修建“义塚”,《宋史·理宗纪三》载:“二月癸酉,出封椿库缗钱各十万,命两淮、京湖、四川制司收瘗频年交兵遗骸,立为义塚。”《明会典·礼部三十八》载:“令民间立义塚,仍禁焚尸,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近城宽闲之地,立为义塚。”三、问题解答1.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解题关键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的思路。思路引领揣摩材料中的关键字,明确《本草纲目》从大纲、条目到图像、功用的体例安排,理解“纲目”的含义。答案提示全书框架一目了然;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裨补缺漏。2.思考点古人有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鉴?解题关键挖掘古代防疫措施的合理性,进行概括。思路引领古人已经重视疫病的“防”和“治”,从公共卫生的角度防范疫病,并借助已有的医疗条件救治感染者。答案提示古代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依赖中医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疫病形成一定的经验;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解题关键学生须针对中医药常识进行提炼概括,形成丰富多彩的解释。思路引领中医药囊括医学与药学,在理论体系与临床经验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答案提示重视临床经验;讲求辨证施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等;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言之成理即可)西医的传人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题关键结合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的现实进行分析。思路引领把握近代西医的发展特点,分析其传入中国带来的积极作用。答案提示近代以来,西医借助科学实验,医疗技术日益进步。西医的传入给近代中国的医疗卫生带来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医疗机构的近代化。西式医院在大城市逐步建立,医疗条件大为改善。其次是医疗技术的科学化。诊断、治疗借助仪器与实验手段。最后是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西医的消毒措施带来了防疫的进步,提倡科学处理垃圾粪便、推广自来水、进行食品监督等措施有助于公共卫生的维护。3.问题探究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试用事实说明。解题关键学生应看到历史现象是众多合力作用的结果,既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也要充分认识偶然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思路引领疫病的流行会改变历史进程,本课第一子目中的鼠疫、天花、疟疾等都对历史发展产生冲击。答案提示有一定道理。历史存在具有必然性与偶然性,疫病的暴发就是人们不能忽视的偶然性事件。例如,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时,雅典鼠疫横行导致军民大量死亡;亚历山大大帝死于疫病,亚历山大帝国分崩离析。但是人类并不是坐以待毙的,而是能够认识规律,对许多疫病进行防治。4.学习拓展上面两段材料有什么共性?它们对医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什么要求?解题关键剖析《希波克拉底誓言》与《大医精诚》的共通之处。思路引领首先是读懂材料,挖掘信息,从而概括内容,寻找医德原则的共性。答案提示《希波克拉底誓言》与《大医精诚》都是医德教育的重要文献,至今在医学院校中发挥巨大作用。两段材料均强调医生的高尚道德,要求医生对患者负责,对职业负责,尊重患者,不计私利。四、图片说明1.《温疫论》书影明朝医生吴有性(字又可),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写成《温疫论》。此时华北地区疫病肆虐。吴有性认识到“温疫”有别于“伤寒”,指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把这种“异气”称为“疠气”,并分析了“疠气”和其他病原的不同,认为“邪自口鼻而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这些都已接近近现代的认识,在当时的世界上具有先进性。吴有性敢于突破传统的疫病学说,对温病学的研究与治疗作出了重大贡献。2.15世纪关于黑死病的木刻版画黑死病是一种流行性淋巴腺鼠疫,因患者皮肤呈现黑斑而得名,肆虐于14世纪中后期的欧洲。黑死病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使当时的欧洲人口锐减,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人们对其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理。这幅木刻版画,反映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印象。3.葛洪(283-343)葛洪(283-343,另有说卒于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为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葛洪一生著述颇丰,如《抱朴子》内外篇、《肘后备急方》等。他精通医学和药物学,认为道士修行需要兼通医术,同时提供了大量急救药方,并力求药方通俗易懂,其医药学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记载了疟疾的治疗和狂犬病的病状与治疗方法,还开创性地记载了两种传染性疾病,一为天花,一为恙虫病(即以沙虱为媒介传播病菌)。葛洪的医药学成就为后世所传承。4.《黄帝内经》书影《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流传后世的《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构成,各9卷,每卷9篇,共162篇。《黄帝内经》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托名“黄帝”为对华夏始祖的尊崇,并非指该书为其所撰写。学界对于《内经》成书时间的探讨存在从先秦直至隋唐的不同说法,可视为《内经》凝结了众多古代医者的智慧。《内经》全面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基本理论问题。《内经》是中医学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上升到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5.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影张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人。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百姓流离失所,疫病大为流行,曹植《说疫气》描述为:“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家族也未能幸免,死伤极多,这大大触动了他救死扶伤的想法。通过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研究,张仲景编撰出《伤寒杂病论》。该书共16卷,分为“伤寒”与“杂病”两部分,《伤寒杂病论》的医学贡献体现为:初步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原则;对方剂学提出了严密完整的组方原则;方剂类型多元,煎服要求严格。《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经典著作,也是我国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6.明仿宋针灸铜人针灸之学源远流长,但直至北宋初年,针灸书籍谬误丛生,常常误导临床实践,因而宋仁宗下令翰林医官院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规范针灸之法。王惟一依据其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制成铜人两具,一具置于宫中鉴赏,另一具置于医官院教学使用。铜人可拆解,其中五脏六腑清晰可见,其外涂蜡,掩盖经络、穴位。考试时,学生以针刺穴位点,如果不正确则难以刺入,正确则有水或水银流出。针灸铜人对于穴位把握的规范极为重要,明清多有仿作。7.李时珍(约1518-1593)李时珍,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湖北人,明朝医药学家。他自幼读书,早年考中秀才,不料三次乡试不第,于是23岁时追随父亲从医。他深感以往本草学著作谬误太多,立志编纂一部新著。他参阅800余种文献,广泛走访、考察验证,于万历六年(1578),历时27年完成52卷192万余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集合明朝以前本草之大成;创立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科学地阐述药物知识;保存了大量古代医药文献。8.荷兰画家伦勃朗1632年创作的油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是荷兰画家伦勃朗创作于1632年的油画,画家受荷兰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进行团体肖像画的绘制。解剖学是文艺复兴以来医学的重大突破,比利时的医学家维萨里冒着宗教迫害的危险,出版了《人体的构造》一书,他大胆冲破权威的桎梏,纠正了盖伦解剖学中200余处错误,成为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之后,英国医学家哈维根据临床实践与解剖,创建了血流循环学说,人们对于人体的认知进入到崭新阶段。9.澳门白马行医院旧址白马行医院原名圣拉法艾尔医院,始建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历经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1939年改建的,位于伯多禄局长街。1999年澳门回归后,改为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该建筑为三层柱廊式,柱子修长,中部顶上有山花,属葡萄牙殖民式建筑风格,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整座建筑形体开敞轻快,具有亚热带建筑特色。10.来水亭1908年,清政府批准建立东直门水厂,既解决实际民生,又着眼于火灾的防范。来水亭就是伴随着东直门水厂建立起来的,建成于1910年,初名“模范水亭”,与标志性的水塔、蒸汽机房为同一时期建筑。来水亭接收孙河取水厂处理后的水,沉淀消毒后送入清水池。该建筑既融入欧洲巴洛克风格,又采用中国传统的糯米灌浆、磨砖对缝手法,因而是中西合璧的杰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