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统 计 学第一章 概论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采集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四章 统计描述第五章 概率与概率分布第六章 抽样与参数估计第七章 假设检验第八章 时间数列第九章 统计指数第十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第十一章 统计预测第十二章 统计决策第十三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述第一章 概 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特点;了解统计工作过程和Excel在统计中应用的主要方面。能力目标: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主要统计指标的含义;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概念去描述客观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可通过客观现象数量变化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特点。第一章 概 论第一节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三节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四节 统计的职能、任务和工作过程第五节 EXCEL在统计中的运用第一章 概 论第一节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与社会生活二、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三、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四、统计学的分科第一章 概 论一、统计与社会生活古往今来,统计作为一种认识工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统计与人类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测度事物发展深度、广度及相关事物之间的数量联系,准确描述事物发展状态的科学工具。它可以通过其独特的大量观察和数量分析的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发展趋势和规律性,从而为人们的行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一章 概 论二、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 人们对“统计”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就是搜集、整理和分析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活动过程。统计资料,就是统计实践活动所取得的各种信息,其中主要是反映统计对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数字资料。统计学是关于统计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和阐明搜集、整理与分析客观现象统计资料的原理和方法,同时也揭示统计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三者以统计工作(统计活动)为基础或核心。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反过来,统计学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推动统计工作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使统计资料更加准确、及时、全面。第一章 概 论三、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萌芽于远古时代。“结绳记事”、“刻木记数”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统计。在我国,公元前两千多年就已有年、季、月、“二分二至”与365日的划分,已有“上中下三等九级”的贡赋标准,数量和分组的概念已经初步形成。夏王朝“平水土,分九州,计民数”,进行了我国最早的人口调查。在古代埃及、希腊和罗马的历史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记载。公元前3050年左右,埃及调查了全国人口状况. 封建社会,统计初具规模。到资本主义社会,统计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统计活动,形成了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邮电、海关、银行、保险等分支统计。 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国民经济统计、社会统计、科技统计等指标体系。概率论和其他数学方法的引入,使统计方法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在现代社会,各国的统计标准日益协调,统计的发展日益国际化;统计信息处理手段日益现代化。第一章 概 论(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统计学的产生发展,分为古典、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1 古典统计学时期古典时期是指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统计学萌芽时期,当时分为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国势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康令和阿亨瓦尔。他们开设一门新课程,最初叫“国势学”,因“国势”与“统计”词义相通,1749年阿亨瓦尔把“国势学”定名为“统计学”。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和约翰·格郎特。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中,用“用数字、重量和尺度”表达思想,通过数量对比分析,研究英、法、荷三国的国情国力,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的区别在于,前者采用文字阐述,而后者采用的是数量分析方法。由于政治算术学派的方法被多数人接受,故该学派被公认为统计学的真正起源。第一章 概 论2 近代统计学时期近代统计学时期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主要有数理学派和社会学派。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其奠基人是比利时的阿道夫·凯特勒。他认为统计学既研究社会现象又研究自然现象,是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他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根据大数定律的原理,利用统计观察资料计算和研究现象的数量规律性,并用于预测未来从而开创了统计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新领域。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代表人物是恩格尔和梅尔。社会统计学派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变动原因和规律性的实质性科学。统计学所研究的是社会总体而不是个别的社会现象,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总体性,必须对社会现象总体进行大量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其内在的联系,才能反映社会现象的规律性。第一章 概 论3 现代统计学时期现代统计学时期是指20世纪初到现在,这个时期中,数理统计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推断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它是一种以随机抽样为基础推论有关总体数量特征的理论和方法,导源于英国数学家哥塞特的小样本t—分布理论。后经费希尔 、尼曼、瓦尔德 、科克伦拓展,统计学基本形成了现代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统计学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20世纪60年代以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是:随着数学的发展,统计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数学方法,成为通用方法论科学;统计学的新的分支和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边缘科学不断形成,统计学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电子计算机技术被引进统计领域,统计学的面目为之一新。当前,现代统计学仍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四、统计学的分科从研究的层次和方法来看,统计学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从研究的主要目的来看,统计学可以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按层次和方法分推断统计学统计学 理论统计学按研究目的分应用统计学第一章 概 论第一章 概 论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二、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三、统计指标体系第一章 概 论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由客观存在的、在某一共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称为统计总体。总体单位就是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一个别事物,简称单位。(二)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统计总体具有客观性、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四个特征。1.客观性。客观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每一单位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2.同质性。同质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单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应具有共同性质,这是构成总体的前提条件。3.大量性。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大量的。大量性是构成总体的基本前提。4.差异性。差异性是指总体的各个单位除在某一方面必须具有相同性质之外,在其他许多方面是有差别的。第一章 概 论(三)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1.总体和总体单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总体是界定总体单位的前提条件,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基本元素。没有总体性质的准确界定,就很难确定总体单位的范围,便没有部分;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总体单位,总体也就不存在。2.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划分具有相对性。总体和总体单位的确定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可以转化的。同一事物,在一种条件下可以是总体,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可以是总体单位。例如,当我们要研究某市工业生产经营情况时,该市所有工业企业构成一个总体,市内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单位。如果我们只是研究某一个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时,那么这个工业企业就成为统计总体了。第一章 概 论二、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一)统计标志1 统计标志的概念和表现统计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体现。例如,“性别”是标志,“男”或“女”是标志在某一单位上的具体体现。标志和标志表现密不可分,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来表明总体单位。2 统计标志的分类(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特征的名称叫品质标志,例如,工人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等。(2)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上的具体表现都相同的标志,称为不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上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的标志,称为可变标志。第一章 概 论3 变异和变量(1)变异。可变标志表现在各个单位上的差别称为变异。(2)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在统计中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表现为变量值,如工资1500元、2000元等,“工资”是变量,1500元、2000元是变量值,也称标志值。(3)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 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以分为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就是其取值可以用整数一一列举的变量,例如,企业个数、学生人数。连续型变量,就是其取值可以无限分割而不能一一列举的变量,例如,人的身高、体重等,这类变量的取值在两个整数之间可有无限个数值。第一章 概 论(二)统计指标1 统计指标的概念统计指标是指反映一定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统计指标一般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个部分组成,但在统计实践中,要完整地表述一个统计指标,则应包含指标名称、指标数值、时间范围、空间范围、计量单位、计算方法等六个要素,例如,某市2006国内生产总值600亿元。在这里,指标名称: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数值:600;时间范围:2006年;空间范围:某市辖地区;计量单位:亿元;计算方法:计数加总。统计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主要是通过一整套科学的统计指标来加以反映的,可以说,统计指标是统计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在统计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一章 概 论2 统计指标的分类统计指标可以按照其反映的内容、表现形式、计量单位、管理功能等进行分类,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统计指标。(1)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用绝对数表示,又称绝对指标或总量指标。其数值的大小,随着总体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它是认识总体现象的基础指标,如人口总数、国内生产总值等;质量指标是反映现象相对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是数量指标的派生指标,例如,职工平均工资、人口出生率、国民收入积累率等。其数值的大小与范围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2)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这些统计指标的涵义、内容、计算方法和作用各不相同,将在以后各章中叙述。(3)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实物指标是以实物计量单位表示的统计指标。价值指标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统计指标。劳动量指标是以劳动时间表示的统计指标。(4)描述指标、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描述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状况、过程和结果的统计指标,评价指标是用于对社会经济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和考核的指标,预警指标一般是用于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测,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即将发生的失衡、失控等进行预报、警示。第一章 概 论3 统计指标的特点统计指标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数量性。数量性是指统计指标反映的是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它反映的事物一定是可以直接用数值表示的,不能用数值表现的事物不能构成统计指标,如“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等,不能直接用统计指标表示。(2)综合性。综合性是指统计研究的是总体特征,因而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而不是个体,它是由许多个体现象的量综合得到的结果。(3)具体性。具体性是指统计研究的量是某一特定现象的量,是客观事物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它所说明的是具体现象的数量状况、数量关系,而不是抽象的或臆想的量。第一章 概 论(三)标志与指标的关系统计标志和指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两者的主要区别:①说明对象不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②具体表现不同。标志有用文字表现的品质标志和用数值表现的数量标志;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2)两者的主要联系:①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数量标志值直接汇总或由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数进行总计而得到的。②指标和标志也存在相互转换关系。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地位发生变化,使得相应的指标与标志也发生转换。三、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就是各种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统计指标体系可以说明研究现象各个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根据所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小,可以建立宏观统计指标体系和微观统计指标体系。根据所反映现象的范围内容不同,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综合性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性统计指标体系。第一章 概 论第三节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 概 论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现象发展变化的数量规律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变异性特点。数量性是指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总体性是指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具体性是指统计学研究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即它研究的数量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发生的事物的数量。变异性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各个别事物,除了据以形成统计总体的某种特征表现都相同外,其它许多特征表现都存在着差异(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第一章 概 论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在统计学的研究过程中,根据各不同阶段数量信息资料的处理需要,使用着各种专门的方法。概括来说主要有实验设计法、大量观察法、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一)实验设计法所谓实验设计就是指设计实验的合理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它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统计数据搜集。(二)大量观察法大量观察法是指对统计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单位进行调查、计量和分析研究,以综合概括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发展规律性的方法。(三)统计描述法统计描述是指对统计实验或调查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计算,形成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或参数),并用表格或图象把它表示出来。(四)统计推断法统计推断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总体中抽取少数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在一定的概率保证下,根据样本资料的特征,对总体的特征做出估计和推测的方法。第一章 概 论第四节 统计的职能、任务和工作过程一、统计的职能统计在国家经济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科学研究事业中,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信息职能指统计机构或工作者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采用科学方法采集、整理、分析、储存、传递大量反映客观现象数量特征和发展规律性的信息资料,为国家管理、企业经营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咨询职能是指统计机构或工作者,对其所掌握的丰富信息资源,按照国家管理、企业经营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要,进行深度开发,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监督职能是指统计通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采集和分析研究,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与管理状态,并对其依据国家、部门及有关单位的政策、规划、管理措施和评价标准,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促进社会经济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与管理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第一章 概 论二、统计的任务 根据我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三、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学研究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是一个从定性认识开始,经过定量认识,再到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相结合的过程。从统计活动的程序来看,它包括统计设计、统计采集、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一)统计设计统计设计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结合统计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对统计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作出的总体规划和全面安排。统计设计是统计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统计设计,是实现统计研究目的的根本保证。第一章 概 论(二)统计采集统计采集就是根据统计设计方案的要求,对统计调查对象中各单位的相关特征进行计量和登记,以获取系统全面的关于研究对象的信息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采集是统计认识事物的起点,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三)统计整理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对统计信息资料进行审核、分类(或分组)、汇总、编制统计图表等科学加工处理过程。统计整理是统计采集活动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在整个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认识论角度看,统计整理既是统计学从个体认识过渡到总体认识的连接点,又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四)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就是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统计对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过程。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环节,也是最重要的阶段。第一章 概 论第五节 EXCEL在统计中的运用一、统计计算机软件简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条件下,要实现统计现代化,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统计工作全过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统计工作使用信息技术的关键,在于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当前,在统计工作中应用的计算机软件主要有SAS(全称为Statistics Analysis System,即统计分析系统)、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和Microsoft Excel等。第一章 概 论二、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简介Excel“数据分析”在统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一)描述统计;(二)排位与百分比排位;(三)直方图; (四)随机数发生器;(五)抽样; (六)t检验;(七)z检验; (八)F检验;(九)方差分析;(十)相关系数;(十一)协方差;(十二)回归;(十三)移动平均;(十四)指数平滑;(十五)傅里叶分析。第一章 概 论本 章 小 结统计是人们认识事物数量规律的重要手段。“统计一词”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种含义。统计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产生了政治算术学派、国势学派、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等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约翰·格郎特,阿道夫·凯特勒,恩格尔和梅尔,哥塞特、费希尔、尼曼、瓦尔德、科克伦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等。统计学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现象发展变化的数量规律。统计学在研究中广泛使用着实验设计法、大量观察法、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其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工作包括统计设计、统计采集、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统计工作中广泛使用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微观统计中使用较多的统计软件是Excel,它拥有统计计算的各种主要函数,可以直接调用。第一章 概 论同步训练一、单项选择1 .统计研究对象最基本的特点是( )。A.总体性 B.数量性 C.具体性 D.社会性2 .要了解某市国有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A.该市所有国有工业企业 B.该市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C.该市国有工业企业的每一台设备 D.该市国有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3 .统计标志是说明( )。A.总体特征的 B.总体单位特征的C.总体数量特征的 D.总体质量特征的4 .某地“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统计指标属于( )。A.质量指标 B.数量指标 C.相对指标 D.平均指标5 .某商场有100名职工,他们的工资加总起来除以100,这是( )。A.对100个变量求平均 B.对100个变量值求平均C.对100个指标求平均 D.对100个标志求平均第一章 概 论二、多项选择1 .统计一词的含义是( )。A.统计工作 B.统计资料 C.统计调查 D.统计学。2 .下列变量属于离散型变量的有( )。A.商品销售额 B.商业企业职工人数C、商品库存额 D.商场经营商品品种数3 .在我国全国人口普查中,( )。A.每个有中国国籍的常住人是总体单位 B.“男性”是品质标志C.“文化程度”是品质标志 D.人的“年龄”是变量4 .下列变量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 )。A.企业职工人数 B.农副产品收购额C.某农场拖拉机拥有量 D.某商店商品销售额5 .以某市商业企业职工为总体,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有( )。A.男职工所占比重为63% B.某职工的月工作收入为850C.职工月平均工资为900元 D.该市商业企业职工总人数第一章 概 论三、案例分析(一)资料:中国统计网/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二)要求:1,认真阅读以上指定资料;2,根据统计理论指出有关统计总体、总体单位、统计指标和标志;3,根据资料中统计指标,指出我国经济总体发展的数量规律。4,指出公报使用了哪些统计研究方法。阅读、讨论与思考请阅读中国统计网/统计知识(由教师选择相关内容),然后分小组座谈讨论。要求结合生活实践谈对统计和统计学的认识,指出统计的特点和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