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2 合理利用网络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2 合理利用网络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2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框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的第二框。学生在第一框已经学习了网络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本框题主要是理性参与网络生活、传播网络正能量,把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引向深处,同时也为下一课的内容做准备,从情感氛围知识角度做铺垫。同时这一课也是对第一单元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更深层次的挖掘,是对前几课内容的继承和升华,同时最后的总结又是对“遵守社会规则”的铺垫,因此本课的学习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至关重要。
2.【学情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新的网民。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吸引都是强烈的。其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下生活和网络生活的区别,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而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导致各种违纪违法现象频繁发生,造成很多家庭和社会问题。如何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利用网络已成为急切的现实问题,这框内容设计意在帮助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使用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3.【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利用网络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道德修养:养成网络媒介素养,遵守网络公德,养成文明上网、合理用网的个人素质。
3.法治观念:了解网络交往的规则,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
4.健全人格:学握网络交往自我保护的知识,理解网络的价值与作用,善用网络带来的正向价值,合理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和社会的发展。
5.责任意识: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为维护和参与网络环境尽自己的责任。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教学难点:传播网络正能量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法;多媒体教学法
【设计思路】本课时内容较为简单,逻辑清晰,所以本课设计遵循教材逻辑结构进行,采用小调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视频图片等加深学生的理解。第一框理性参与网络生活通过四个小调查:1.当你使用手机时你都在看什么?2.你上网时是否出现以下情况?3.你如何看待网络上的这些信息?4.你在上网时是否有过以下行为,你如何看待以下行为?来分别阐述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四个做法:即媒介素养、信息节食、辨析网络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第二框传播网络正能量分别从网络建言献策的相关活动和传播网络“善意”的做法来阐述。
7.【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回忆上节课所学...网络既有利又有弊,我们该如何利用网络?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上节所学引导学生理解网络既有利又有弊,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
教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我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影响。网络当中存在大量虚假不良信息,误导网友。因此,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做一个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俨然已经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的重要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数据展示:2021和2022互联网接入设备使用情况
设计意图:数据展示手机成为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工具,进而进行下一个小调查,你运用手机时都在干些什么,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网络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手机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必备工具。
1.小调查:当你使用手机时你都在看什么?(ppt展示不同类别的手机app)
设计意图:通过app的使用情况使学生明白,网络不仅可以娱乐,更可以学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利用网络完善自我。
教师过渡:你是否大部分时间都在右边的软件里冲浪呢?甚至没下载或者没打开过左边的软件?上网时的选择差异反映出来的其实就是人们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正确、建设性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
教师提问:所以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总结: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小调查:你上网时是否出现以下情况...本来想查找资料,结果看到推送的热搜榜单,一下子被吸引点了进去..又在热搜上看到有人推荐电视剧,转头点开了视频软件...电视剧看了好几集猛然才想起来才发现自己是要查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白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学会信息节食。
教师提问: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网络信息却是无限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相关链接:网瘾现象及应对方法。
3.小调查:你如何看待网络上的这些信息?(ppt展示一些谣言)
设计意图:展示一些看似正确却是虚假的信息,使学生明确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勇于求证。
法律小讲堂:“同一谣言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评论两百次以上的可被定为侮辱罪、诽谤罪,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可根据刑法出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
教师过渡:我们要学会不信谣,不传谣,那么该如何辨析网络信息呢?(展示书上方法与技能:1.注意信息出处2.关注官方信息3.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4.辨识信息内容。5.向他人求助。)
教师总结:③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4.小调查:你在上网时是否有过以下行为,你如何看待以下行为?
Ppt展示:泄露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随意宣泄负面情绪、随意传播他人作品、污蔑、诽谤他人...
教师总结: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目标导学二:传播网络正能量
1.小调查:你上网时是否注意过这些活动?(ppt展示:我给两会捎句话、我想总理说句话、向网络暴力亮剑,两高一部公开征求社会意见、2023青声全国两会网络建言征集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网络建言互动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教师提问:这些活动的举办说明我们可以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作为当代青年,如果让你利用网络建言献策,你想就哪些社会领域发表建议和意见呢?(可以先选择某个领域的问题,再提出意见或者建议,例如“校园食品安全+建议”)
教师总结:①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2.刷会抖音:来自陌生网友的善意
设计意图:通过抖音里陌生网友的善意作为引子,使学生思考我们还可以在网上通过其他途径表达善意,传播网络正能量。
教师提问:你利用网络表达过何种善意呢?你还知道哪些网络上表达“善意”的途径?
材料展示:蚂蚁森林、公益捐助、爱心助农等。
教师总结:②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三、课堂总结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要合理利用网络,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