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会计信息系统概论 课件(共33张PPT)《会计信息系统》同步教学(高等教育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1章 会计信息系统概论 课件(共33张PPT)《会计信息系统》同步教学(高等教育版)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1.1 会计变革的技术视角
1.2 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
1.3 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发展
1.4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
1.5 国内外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应
用的发展
第1章 会计信息系统概论
1.1 会计变革的技术视角
科学技术与会计
社会会计实践须借助一定的技术工具得以进行。广义上,技术工具要素与专职从事会计的人员,以及规范会计工作的制度标准,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即会计信息系统。狭义上,会计信息系统特指技术要素所构成的子集,它是会计生产所必需的工具。
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正是会计人员有效运用会计信息系统这一技术工具,经由两者间有机的分工与协作来进行并达成。
科技对会计的影响与作用
科技决定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从而影响会计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科技也改变着会计的工作模式,推动复杂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科学技术对会计的影响,还体现在通过推动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变化,间接地引起会计的变革。如工业革命后产生的机器化大生产,导致成本会计的出现;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使会计目标向着决策有用发展。
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下会计面临的挑战
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新塑造自己的话,它将有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行业,即对提供信息、分析、签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
——AICPA主席Robert Mednick
信息经济及其特征
信息经济也称数字经济、网络经济、比特经济等,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第三种经济形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建立在信息、智力、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形式。
经济全球化
经济虚拟化
竞争的紧迫化
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
经济活动影响因素更趋无形化,决策更为复杂化
会计面临的挑战
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不足
现行财务会计与报告模式下披露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处理程序和传递渠道的限制,会计信息披露严重滞后,使得财务报告在正式公布之前,其信息内涵就已经几乎被“清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严重下降。
财务会计信息内容的不完整
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软资产(如知识产权、智力资产)等对企业长远发展意义深远的项目得不到反映 ;
企业报告只有历史信息,没有面向未来提供更相关的预测信息 ;
财务报表的不完整性还表现在它是一种“通用目的”的报表,无视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严峻挑战下的对策——解铃还需系铃人
关于网络财务报告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迅速发展和普及,出现了网络财务报告模式。这种新兴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财务信息发布的信息载体、传输介质及流程,有效解决财务信息共享问题,大大提升财务信息披露和报告的及时性。美国上市公司的98.98%在公布财务信息的当天就在公司网站同步发布。而传统上,公司的财务报告却要在财政年度结束几个月后才能推出。同时能披露大量在传统财务报表中无法披露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对投资者理解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及企业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关于事项会计——信息定制、个性化
通用报告针对所有信息使用者已知和普遍性的信息需求而设计,属于大批量生产的标准产品,一方面无法满足用户未知和不同的信息(个性化)需求,二来对用户存在着信息过载或不足的问题。事项会计主张,将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事项以共享数据库的形式,直接向信息用户提供开放的网络访问接入,用户根据自己决策的需要,以交互的方式向系统申请所需的信息, 即实现用户对信息的定制。
1.2 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
数据与信息
数据
数据是指人类用以反映或描述客观事物、事实的属性或特征的符号。如:
数据组合{03021101,李明,1985-04,会计学}反映了一学生的{学号、姓名、出生年月、专业}等多重属性。
信息
信息是按一定规则加工后形成的数据,往往表现为按一定规则组织在一起的综合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整体进行反映的数据。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是对事实的直接记录,一般不具备支持使用者进行决策的能力;而信息则是在数据的基础上,按一定规则进行加工和再组织的结果,对使用者决策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数据与信息是不同的,数据是信息的起源,信息是数据加工后生成的结果,它们是原料和产品的递进关系。
我们将实现数据转化为信息的工作称作数据处理 。
信息的特征
客观性
依附性
共享性
转换性
时效性
等级性
系统与信息系统
系统
系统是指一个由若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元素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点 :
整体性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以整体功效最优为追求目标 。
目的性 ,不存在没有明确目标的系统 。
相关性 ,系统要素通过某种联系、规则组合在一起 。
层次性 ,系统之内有系统(子),系统之外也有系统。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
指基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融合各种关联理论和方法,以信息为处理对象,进行数据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以生成信息,并在必要时向使用者提供信息(输出)的人——机相结合的系统。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
数据的收集和输入,信息的加工生成,信息存储和传输,以及信息的输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信息系统与管理人员一道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起着反馈及控制的双重作用。
1.3 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基于一定的会计理论、方法及信息处理工具,对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传递、维护等处理,为各类用户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辅助其管理与决策的信息系统。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工作主要靠手工劳动完成,辅助以如算盘、计算器等简单的运算工具,以纸张为存储介质,以笔、墨为记录工具。因此它主要是一种人力系统。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会计数据处理工具,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海量的存储能力,惊人的信息读写和计算速度,高效的输入/输出。网络出现后,更是提供了快速的数据通信能力和高度的信息资源共享能力。
我们可将其定义为: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CAIS,Computer-Base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指基于当代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传递、维护等处理,为各类用户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辅助其管理与决策的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阶段
处理任务主要由人完成,辅助以一些功能简单的工具,如算盘、计算器、纸张、笔、墨等。
机械会计信息系统阶段
通过专门的数据机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会计信息处理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阶段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其主要处理过程几乎全部由计算机系统高速、自动完成,彻底革除了手工会计 “两高一低”的弊端。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部门内业务集成阶段—会计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企业财务部门内多种岗位级的会计核算程序通过集成,相互间共享数据,整合形成统一的AIS。
企业内业务集成阶段—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各部门已有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通过集成形成企业级的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企业范围内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AIS不再是物理上独立的系统,而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业务执行系统紧密连为一体,在业务发生时实时采集全面的信息,AIS从此不仅能执行事后的统计分析评价,而且能够对业务进行事中的价值控制。
企业间业务集成阶段—网络会计信息系统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指构建于互联网及其技术基础上的新一代会计信息系统。通过覆盖全球的互联网Internet和企业内联网Intranet,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将企业各职能部门、总部与异地分支机构、商业合作伙伴、社会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所有社会组织或个体紧密联结,使会计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加工、检索、输出、呈报等活动可在全球范围进行。网络会计破除了时空障碍的限制,极大拓展了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职能的作用半径,实现了企业财务与业务、供应链合作企业、社会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大幅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效能,有效降低全社会会计信息交流与获取的成本。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比较
相同点
会计目标、职能一致
遵守相同的会计基本理论、会计法规和准则
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和步骤相似
不同点
会计数据的处理工具不同
数据或信息介质不同
会计数据信息的处理方式、组织体系、流程不同,处理重心发生转移
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核算组织结构
改变了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了会计的管理职能
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需多元化
1.4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
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
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
从构成系统的直接元素看,系统包含硬件、软件、人员、规程、数据五要素。
单机模式——单机系统
主机终端网络模式——主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模式
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结构
财务系统
购销存系统
管理决策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












































财务
购销存
管理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各子系统的关系
子系统间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二:
以自动记账凭证(机制凭证)为载体,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传递。
一些基础性的数据库表在系统间共享,如部门、员工、科目表等。
1.5 国内外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发展
国外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发展
单项数据处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 ,应用主要集中于工资计算、报表汇总这类数据量大、业务简单的单项会计业务上。核算程序相互独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尚未形成。
综合数据处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 ,多个会计核算程序走向整合、集成,形成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会计信息系统开始与企业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集成、融合,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制造资源计划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 ,将生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的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系统相结合,集成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由生产活动直接产生财务数据,在实物形态的物流中直接产生资金流的信息,保证生产和财务数据相一致。
企业资源计划阶段
20世纪90年代 ,ERP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指引,以计划和控制为手段,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效益和客户满意度为目标的管理信息系统。
严格说,MRPII和ERP阶段的发展,已超越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范畴。会计信息系统完全融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的业务管理系统有机集成,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不断强化对业务的财务控制、监督功能。因此,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必然属于管理型。
我国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发展
起步试点应用阶段(1979-1982)
国内少数企业开始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试验工作。这个时期出现的会计软件基本是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试点企业合作开发。开发的会计软件功能比较简单,主要解决了一些单项会计核算工作的计算机替代问题,软件适应变化的能力较差。
自发推广应用阶段(1983-1988)
在政府的强势推动下,会计电算化工作进入了第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或行业通过培养内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才,自行组织开发会计核算软件为主,专业化财务软件公司和商品化财务软件正在孕育临世 。
普及提高的专业服务阶段(1989-至今)
我国会计信息化普及和深化的一个时期 ,会计电算化应用从自发阶段向商品化、专业化方向转型。目前形成用友、金碟、新中大等全国品牌的会计或管理软件公司。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及教育的发展
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
1981年8月, 在“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 上,将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
会计工作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内涵更为丰富,同时,应用范围不再限于“会计电算化”提出时的财务会计,在管理会计、决策会计、审计等领域也相继有了巨大的进展。
2003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研讨会”上(后改名“会计信息化年会”),与会专家经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同意用会计信息化概念取代会计电算化。采用会计信息化概念,有利于同国际接轨,有利于同国内其他领域进行交流,有利于推进新形势下会计研究和发展。
关于课程名称的建议
会计信息化学科的命名称谓众多,如:《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电算化会计》、《计算机会计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等。
综合分析学科的性质,《基于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Computer_base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这一名称最为合理,或称《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鉴于当前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代表的共识,舍去修饰语“计算机”,将课程统一简称为《会计信息系统》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