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中考科学专题复习-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例1.铅是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和排出的物质。在一个受铅污染的生态系统中,发现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经检测它们体内残留的铅含量情况如表,那么四种生物之间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生物 甲 乙 丙 丁铅的相对含量 0.04 6.00 0.49 61.00A.乙→丙→丁→甲 B.丁→乙→丙→甲C.甲→丙→乙→丁 D.甲→乙→丙→丁例2.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某生态系统中狼和鹿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包含虾类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2)小型鱼类和底栖动物之间的关系是 。(3)在图1所处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 ,图1中的 为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4)若有毒物质进入图1食物网,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5)图2中,开始一段时间内,两种动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处于相对 的状态。后期由于人类过度捕杀狼,使鹿的数量大增,之后连续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例3】(1)下列三幅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t)推移而发生的数量(n)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幅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竞争、捕食、共生 B. 捕食、竞争、共生 C. 竞争、共生、捕食 D. 共生、捕食、竞争(1) (2)【例3】(2).如图,曲线a、b、c分别与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可组成一条食物链的三种生物相对应。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a是生产者,则c是分解者 B.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b→cC.若b灭绝,则c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D.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例4】.和平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校旁池塘中4种不同的生物(A、B、C、D)进行研究:一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这4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某种杀虫剂)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如表:生物种类 千克体重内某种杀虫剂含量(mg)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A(大鱼) 96 小鱼B(小球藻) 5 /C(小鱼) 31 水蚤D(水蚤) 15 小球藻(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2)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填字母)(3)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是___ _,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4)研究看出,大鱼、小鱼、水蚤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小球藻所固定的 能。(5)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从表中数据分析,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例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其中甲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例5)(例6)(7)【例6】.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在不同水层分布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图中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YB.四种绿藻中X主要分布于最上层C.池塘出现水华后又恢复正常,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池塘中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例7】.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I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蜘蛛引入前,害虫I没有危害农作物B.在A期间,若对害虫撒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C.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D.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例8.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短时间内增加了该树林中螳螂的数量B.鹰的迁入丰富了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C.鹰迁入后形成的新食物链为:蝉→螳螂→黄雀→鹰D.鹰的迁入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例9.图中的甲是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示意图,乙是因某种原因导致在该食物网中三种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相对含量的直方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乙中的c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草B.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必须保护好b,杀掉全部aC.图甲中生理过程②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D.在生理过程④中,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例10.某地鼠患成灾,当地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为此,生物研究所调查了当地的生物及其他指标,以下是他们调查的部分图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一有五条食物链,其中小麦是生产者B.图二表示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二写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可以是:小麦→鼠→蛇→猫头鹰C.图一中若施用鼠药使鼠的数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将减少D.能量会沿着图三中的丁→乙→甲→丙逐级增多例11.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迪。 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①~⑥表示生理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1)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 (填字母)。 若图二中的食物链对应图一中的某条含昆虫的食物链,则C对应的生物是 。(2)图二中,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填字母),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生理过程是 (填数字),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生理过程是 (填数字)。(3)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海洋生物及生态环境,从而保护了 的多样性,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例12.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将开始向大海排放福岛核废水。核废水中残存的氚具有放射性,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及整个生物圈造成巨大的危害。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属于 ,该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2)图中的顶层食鱼鱼类是第 营养级,该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流动的;核废水中的氚在生物体内富集最多的生物是 。(3)日本政府指望依靠海洋的 能力来解决核废水的危害。若海洋中的动植物因放射性物质发生变异或死亡,将导致生态系统难以维持 。(4)你对日本政府做出此项决定的态度是: 。例14..下面图1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2表示图1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3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1)若图1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2)图2中的甲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3)图3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 ,它通过生理过程 (填序号),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例15.(2019 台州)20世纪,科学家在东太平洋发现高温、缺氧、无光、含硫的深海热泉,热泉中生活着蠕虫、蛤、硫细菌等众多的生物。硫细菌能利用硫化物反应释放的能量还原CO2制造有机物,蠕虫以硫细菌为食,蛤以蠕虫为食。迄今,科学家已发现数十个深海热泉生态系统,并提出生命起源可能和热泉生态系统有关的假说。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热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2)下列事实支持生命起源可能和热泉生态系统有关的是 。A.早期地球环境温度较高 B.早期地球环境中有大量的硫化物C.氨基酸等有机分子在高温下容易被破坏 D.硫细菌和古细菌在基因层面有着很高的相似度例16.全面开展“五星达标 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当前绍兴农村的工作重点。(1)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①村委举办了“最美庭院”评选活动,小敏对自家庭院进行了绿化,并修建了一个池塘,里面养了水生动植物,小敏家庭院中所有的生物属于 。A.种群 B.群落②庭院建设完成后,小敏根据所学知识对自家庭院中的碳循环绘制如图。其中b、e是通过生物的 实现。例1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主要成分是 ,食物网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种群 。(2)种群E和种群F的种间关系是 。(3)若种群C全部死亡,则种群D的数量在短期内会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若种群C数量下降10%,则种群F的数量和原来相比 。(4)在这个食物网中,若只保留一条食物链,那么保留食物链 ,可使种群F含有的数量最多,在该食物链中,若种群F增重100千克,至少消耗种群A 千克。(5)若该生态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是种群B(奶牛)的生产基地,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必须适当限制种群C、D、E的数量,理论上讲,其目的是 。(17)(18)例18..湖州农民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绸,蚕沙(蚕的粪便)喂鱼,塘泥肥桑,从而建成了有特色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2018年4 月 19 日,该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结构,使能量较多的流向蚕和鱼,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吃了蚕沙后,鱼将蚕沙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这一过程属于鱼的 ,其中新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________。(3)若塘中鱼群处于幼年时期时,每摄取 100 千克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 X 千克。当鱼群长到成年期时,每摄取 100 千克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 Y 千克,则 Y________X(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例19、下图为渤海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有 。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需要添加的成分是 。(2)若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的食物1∕2来自浮游动物食性鱼类,1∕4来自虾蟹类,1∕4来自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则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的能量每增加1千焦,最少消耗浮游植物 千焦。(3)图中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影响着他们之间的捕食行为,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近些年,由于人们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 减弱,海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为此,请你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宁波月湖景区的梧桐树因被天牛的幼虫蛀食,生长受到影响。化学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导致抗药性天牛数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显。2021年5月初,园林部门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之一)的方法,以虫治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月湖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群落 B.天牛的抗药性只与生物遗传有关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天牛→花绒寄甲D.“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2.黏虫在麦田里繁殖,导致小麦大量减产,引起该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A.青蛙大量被捕杀,破坏了食物链 B.大量消除杂草C.大量捕杀母鼠 D.大量捕杀黄鼬3.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象、模式图来帮助理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①表示从种子萌发到长成植物体的过程中体内有机物含量变化,O到Q整个过程种子及长成的植物体都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B.图②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C.图③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经过心脏的途径是I→III→IV→IID.图④显示温室栽培某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4.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植等量的水稻苗和水花生、鸭舌草、狐尾草3种杂草(均为1株/米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水稻对福寿螺生长的影响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的种类C.分析如图得知福寿螺对狐尾草的去除效果最差 D.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福寿螺→水稻5.下列对如图曲线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若y表示肺泡内的压强,则ab曲线表示呼气过程B.若y表示人体血液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则bd段表示的是血液流过肺泡处毛细血管C.若y表示某温室二氧化碳浓度,则b点表示凌晨时分D.若y表示某一封闭草原系统(食物链:草→兔→狼),若大量捕杀狼群,则可以用abc段表示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兔的数量变化6.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后,接种少量的小球藻。如图是小球藻的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各图中,能反映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A.B. C.D.7.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8.如图是关于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有鼠和蛙B.若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则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为猫头鹰C.此食物网中,猫头鹰和蛇之间是捕食关系D.此食物网中包含3条食物链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B.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C.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植物和动物组成的系统D.食物链是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10.生活在一个自然湖泊中的所有鱼,组成的是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11.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子,把一片草地用网全罩起来,结果导致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几乎全被吃光,这是因为破坏了( )A.生态系统 B.食物链 C.食物网 D.生存环境8.进入黑暗环境中,猫的瞳孔会显著变大,有利于发现猎物,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猫为了适应在黑暗中捕捉老鼠而练就的本领 B.这是黑暗环境对猫进行长期选择的结果C.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D.这里涉及的食物链:老鼠→猫13.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草原上生活着黑尾鹿、美洲狮和狼等动物.1905年前黑尾鹿数量始终保持在4000头左右.为提高鹿群数量,人们从1907年起捕杀美洲狮和狼,曾使黑尾鹿数量达到10500头左右,但最终还是导致黑尾鹿数量锐减,草原萧条冷落,原因是( )A.牧草生长太快 B.草原的气候环境发生变化C.人为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D.黑尾鹿活动范围增大,体力消耗太大14.某湖泊引进一种外来物种甲,跟踪调查发现,湖泊中甲的数量逐年增加,而本地食草鱼和水草的数量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湖泊中食草鱼类的主要食物是甲B.甲的引进不影响此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C.此湖泊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一个生态系统D.大量投放同种食草鱼类不能有效控制甲的蔓延15.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①②③④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 D.图中ABCD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群落16.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营养级 a b c d能量(J m-2) 141.10×105 15.91×105 0.88×105 871.27×105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渠道是d→a→b→c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照射在d上的太阳能C.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1.3%D.a营养级所摄取食物中的能量不等于流入a营养级的能量17.如图所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是( )A.水稻和稗草 B.食草昆虫和草C.兔和鼠 D.衣藻和甲藻18.甲和乙是某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种群,它们两者间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B.从图中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捕食乙 D.从图中可以发现甲的数量会超过乙数量的最大值19.(2022·浙江嘉兴)今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2010年第六次普查结果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率仅5.38%。但浙江省的人口增加了1014万,增长率高达18.6%。浙江省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迁入人口多 B.年龄结构合理 C.出生率高 D.性别比例合理二.填空题1.如图为杭州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图解。据图回答:(1)图甲中有 条食物链。(2)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死亡率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可能分别属于 。A.种群,一只麻雀 B.种群,一个麻雀种群 C.物种的个体,一只麻雀 D.物种的个体,一个麻雀种群(3)图乙为碳元素流经麻雀种群的部分图解。请在相应位置将碳元素流经麻雀种群的过程补充完整。 。(4)能量从水稻流向昆虫,再流向青蛙,最后流向蛇时,因为 等因素影响能量会逐渐减少。(写出一个因素)2、(2021 绍兴)一种难降解药物Y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2)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药物Y会在 体内浓度最高。(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3.图Ⅰ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Ⅱ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Ⅰ中甲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2)图Ⅰ中碳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主要通过 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甲。(3)图Ⅱ中A代表初级消费者利用的能量,B代表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从图中可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4)若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名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选填字母)。A.a>b>c B.a=b=c C.a<b<c三.解答题1.“稻田养鱼”是一种较好的农业生态模式,实验小组分别在养鱼稻田和未养鱼稻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水稻的螟虫株危害率、水稻的枯纹病株发病率进行了测定并统计,实验数据如图所示:分析以上实验信息并回答:(1)请写出一条食物链,解释养鱼稻田的螟虫株危害率降低的原因 。(2)请说说水中溶解氧含量养鱼稻田比未养鱼稻田增加后有何好处? 。(3)关于养鱼稻田生态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A.稻田中所有的水稻、螟虫和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B.养鱼稻田的营养结构比未养鱼稻田复杂,因此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C.水稻枯纹病的病原体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毒,该病毒更适应于养鱼稻田的生态环境2.近期,东非多国遭受大规模蝗虫灾害,导致当地农作物完全丧失。沙漠蝗虫在土壤含水量低较为干旱情况下,产卵密度高。蝗虫在若虫状态下尚不能起飞,若想存活,需要天气转向湿润,植株生长。自去年底以来,本应处于旱季的一些地区持续强降雨,干旱和暴雨的轮替又为蝗虫提供了繁行滋生的理想条件,最终发展成超级蝗群,沙漠蝗虫具有极强的迁徙能力,一天之内蝗虫最多可以飞行200千米,时速约17公里。沙漠蝗虫分有群居和散居两种类型,当绿色植物生长繁盛的时候,它们习惯独来独往,当干旱来临,植被变得像大地上棕色的一块块补丁的时候,若虫通过蜕皮,会变化出较鲜艳的具有警示性的体色,会聚集起来,使种群的密度变大。阅读以上信息,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情况下,沙漠土壤中 的不足,蝗虫难以大规模繁殖成灾;(2)某地区的散居沙漠蝗虫和群居沙漠蝗虫属于同一 ;沙漠蝗虫生活方式的改变,反映了 是相适应的;(3)蝗虫喜食禾本科植物,我国明朝首创“养鸭防蝗虫”,曾记载“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的景象。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4)从蝗虫的飞行能力,分析说明东非沙漠蝗虫不能横越大西洋的原因 。(5)散居型蝗虫多为绿色,不易被天敌发现。蝗虫一旦从散居转变为群居后,体表颜色会从绿色“保护色”变为黑色“警戒色”,同时会大量释放挥发性物质“苯乙腈”。请你推测蝗虫天敌不喜欢捕食黑色蝗虫的原因可能是 。3.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1)写出由图中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任意一条: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 。(3)除光、空气、水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写一条)(4)该稻田生态系统需要在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 。(3)(4)4.习总书记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调研时指出:“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图示为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回答问题:(1)除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有 。(2)图示的食物网中,藻类固定的能量可通过 条食物链传递给绿鹭。若孑孓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减少,但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较复杂,生态系统的 能力较强。(3)在该食物网中,除了体型差别外,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数量比水蚤数量少的原因是 。5.图甲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示意图,污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被基质、微生物和植物等净化后流入上行池,上行池中可养殖鱼、虾,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图乙为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其中A、B、C和D表示生物成分。回答问题:(1)如图甲所示,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填“垂直”或“水平”)结构。 (2)如图乙所示,写出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虽可净化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还是要加以控制,原因是 。6.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模式。小科进入某生态旅游农场,开始了一天的农场体验。(1)该农场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树木、花卉、多肉植物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农场内空气清新,湿润宜人,堪称绿色氧吧,主要是由于其中的植物进行 等生理活动的结果。(2)多肉植物肥厚多汁、憨态可掬,惹人喜爱(如图)。查资料获悉:多肉植物大多数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根系发达。可见生物的 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7.( 临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武河湿地位于临沂城南,属于沂河水域的一部分,是我市最大的湿地公园.政府十分重视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目前,湿地内水质清澈,水草丰富,水岸两侧芦苇、香蒲等长势旺盛,水中鱼虾成群,引来大量野鸭、白鹭等喜食鱼虾的鸟类在此捕食栖息.材料二 云南滇池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面积1000多公顷,以前湖水清澈,水生植物丰富,是许多鱼类和鸟类的栖息地,被誉为“高原明珠”,后因水质污染,水葫芦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水葫芦,原产南美洲,20世纪70年代作为猪饲料引入我国,现广泛分布于华北、华南、华东大部分省市河流、湖泊和池塘中.上海崇明岛也已成为水葫芦重灾区,不仅鱼类、贝类大量死亡,岛上的鸟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锐减.(1)请你写出资料一中的一条食物链 ;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作为一个完整生态系统在资料一中并没有呈现的成分是 。(2)资料二显示,云南滇池和上海崇明岛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水葫芦的疯长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生存的原因是 。(3)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着生物的多样性,请你结合实际,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出三点建议 。8. 某城市利用人工建立的湿地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还在湿地养殖鱼、虾、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如图。(1)在上图人工湿地所列举的生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2)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的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3)一定量的生活污水排人人工湿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进而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藻类开始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上述例子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4)通过生态治理,该湿地的自动调节能力明显增强,分析其原因是 。 9.如右上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草、野兔和老鹰三个不同种群的生物生长繁殖的情况。请分析:(1) A曲线代表的种群是______,B曲线代表的种群是________,C曲线代表的种群是________;(2) 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__(填生物名称);(3) 这个生态系统若要长期稳定运转,还需要有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9) (10)10.如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1) 图中C是指 __________,⑤是指____________ 。(2)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 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②]____________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3) 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11.如图所示,A为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B为根据生态系统原理模拟制作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生态瓶(材料有:盖玻璃瓶、螺蛳、鱼、水草、洗净的细沙、经纱布滤过的池塘水等),请据图分析回答:(1) 若连续长时间没有光照,生态瓶将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两个生态系统中,还有一类必不可少的、看不见的生物在起作用,它们是________。(3) 在A、B生态系统中虽然螺蛳、虾和鱼都属于消费者,但在分类学上却分属不同的类群,螺蛳和虾同属于____________动物而鱼不是。(4) 生态瓶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较,稳定性差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11)(12)12、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A过程是________的________作用,具体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类型。(2) 图中缺少一个重要箭头,请在图中补出。(3) 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 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填写)。(4) 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5) 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_______和_______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的。13、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目前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已造成一定灾情。(1)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以用来防治草地贪夜蛾,这两种生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为一种防治方法:将草地贪夜蛾爱吃的草种在农作物(如玉米)的四周,并释放捕食蝽去捕食草地贪夜蛾,进而降低灾情。草地贪夜蛾和捕食蝽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草地贪夜蛾对农田生态系统会造成毁灭性破坏,而对森林生态系统却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________________就越弱。(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防治草地贪夜蛾,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图中图(一)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图(二)表示某种鱼迁入到该生态系统后,其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1)请根据图(一)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写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 。由图中信息可判断 的数量最先发生的变化,进而引起其他生物发生改变。 (2)a~b段甲的数量下降的原因有: 。 (3)由图(二)中信息可知,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时,原因是 。 (4)若该湖泊生态系统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藻类水华频繁发生。后来,研究者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收到较好的效果。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这个例子说明 。 (5)你认为放养下列哪种鱼,既可以解决水华问题,又可以收获大量的鱼 。 A.捕食浮游植物的鲢鱼 B.捕食浮游动物的鳙鱼 C.捕食水草的草鱼 D.捕食各种小鱼的乌鱼15、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21世纪以来,一种俗称水葫芦的生物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疯长,各地水域警报频传。100年前被作为花卉引进我国的水葫芦,如今每年至少需要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打捞。权威人士指出,小小水葫芦折射出了一个亟须警惕的生态安全大问题。(1)文中提到的“100年前被作为花卉引进我国的水葫芦”,这种现象被现代生物学家称为( )A.引进物种 B.移植名贵花卉 C.生物入侵 D.前三者都对(2)造成水葫芦泛滥成灾的原因是( )A.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B.我国人们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C.外来物种侵入到缺少天敌的生态地区 D.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3)处理水葫芦蔓延的方法有 ( )A.物理打捞 B.生物防治 C.化学防除 D.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4)我国有关方面正在尝试从原产地引进水葫芦的天敌,以控制水葫芦的蔓延,你是否赞成这种做法?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上述事实说明,在引进水葫芦前,该水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呈现________状态。引进水葫芦之后,水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上述事实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模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是丙中三种生物,①、②、③、④表示甲、乙、丙的某些生理过程。材料二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召开相关会议,决定将福岛核污水排入海洋。如此污水中的核物质将随着洋流和食物链扩散,影响生态安全、人类健康等方方面面。因此这一问题绝不仅仅是日本国内的问题,也是涉及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国际问题。(1)请写出图中C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2)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参与循环,绿色植物通过生理过程[ ] 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 (3)福岛周围海域的浅水中有浒苔和石莼等绿藻,稍深处有海带等褐藻,再深处有紫菜和石花菜等红藻,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 的影响。 (4)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较强,原因是 。但是若将来福岛核污水排入海洋,不仅影响日本周围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会给全球生态环境、生态安全乃至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这说明生物圈的自动调节能力是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人人有责。 四、实验探究题1.重金属铬(Cr6+)破坏土壤和水体生态环境,对动植物产生危害,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为找到治理铬污染的有效方法,科研人员选用若干组斑马鱼,在浓度为79.30mg/L的铬污染水体中投加不同量的生物硫铁,统计96小时后斑马鱼的存活率,结果如下图:说明:生物硫铁投加比是生物硫铁与铬的摩尔浓度比;PC组指水体中不含铬,但生物硫铁含量与投加比为4时相同;Blank组指不含生物硫铁和铬的对照组。请回答:(1)生物硫铁投加比至少达到 时,斑马鱼的存活率才能达到100%。(2)实验中设置PC组是为了证明 对斑马鱼的存活率没有影响。(3)在前一实验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究生物硫铁投加时间对铬污染水体中斑马鱼存活率的影响,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分别向一至七组投加等量的生物硫铁,统计96小时后斑马鱼的存活率,结果如下表:组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NC Blank投加时间(小时) 0 4 8 12 16 20 24存活率 97% 90% 72% 50% 40% 35% 20% 7% 100%说明:NC组指铬水体中不投加生物硫铁;Blank组指不含生物硫铁和铬的对照组①该实验选用铬浓度为 mg/L的水体。②4小时内投加生物硫铁,可使斑马鱼的存活率至少提高 %以上。(4)综合以上两个实验可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硫铁能有效保护铬污染水体中的斑马鱼,斑马鱼存活率随 和 而增大。2.“做好垃圾分类,推动社会发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破解“垃圾围城”推动资源再循环利用的必然举措,需要人人行动起来。呼和浩特市从营造社会宣传氛围、入户宣传宣讲、合并投放点到设置集中分类箱房,最终实现居民分类精准投放。(1)请将下列四种垃圾从左至右放入图中的垃圾桶中,排序为 。①过期药品 ②剩菜剩饭 ③尘土 ④矿泉水瓶(2)厨余垃圾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从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有机肥料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好处是 。(3)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如金属元素提取和生物质发电等。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实现 。(4)为探究合理处理餐厨垃圾的方式,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①以某食堂提供的午餐、晚餐残余混合物为材料,制成4种不同浓度的发酵液。②将取自某污水处理厂的菌种加入发酵罐中,间隔不同时间分别加入 ,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③35℃下发酵并测定甲烷的产率,结果如图。(g-VS/L:每升发酵液含有的挥发性固体垃圾量;mL/g-VS:每克挥发性固体垃圾产生的气体毫升量)据图分析,你认为对餐厨垃圾较为恰当的处理方式及依据是。2024年中考科学专题复习-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例题精析】例1.铅是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和排出的物质。在一个受铅污染的生态系统中,发现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经检测它们体内残留的铅含量情况如表,那么四种生物之间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生物 甲 乙 丙 丁铅的相对含量 0.04 6.00 0.49 61.00A.乙→丙→丁→甲 B.丁→乙→丙→甲C.甲→丙→乙→丁 D.甲→乙→丙→丁【解答】: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有害物质含量越少。表格中有害物质的由少到多依次是甲0.04、丙0.49、乙6.00、丁61.00.因此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甲→丙→乙→丁。故选:C。例2.(2019 抚顺)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某生态系统中狼和鹿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有 4 条食物链,其中包含虾类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海藻→虾类→大黄鱼 。(2)小型鱼类和底栖动物之间的关系是 竞争和捕食 。(3)在图1所处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图1中的 海藻 为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4)若有毒物质进入图1食物网,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大黄鱼 。(5)图2中,开始一段时间内,两种动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处于相对 稳定 的状态。后期由于人类过度捕杀狼,使鹿的数量大增,之后连续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自动调节 能力是有限的。【解答】解:(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1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海藻→虾类→大黄鱼、海藻→底栖动物→虾类→大黄鱼、海藻→底栖动物→小型鱼类→大黄鱼、海藻→小型鱼类→大黄鱼,其中包含虾类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海藻→虾类→大黄鱼。(2)小型鱼类和底栖动物均捕食海藻,同时小型鱼类捕食底栖动物,这两类生物之间是竞争和捕食关系。(3)在图1所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由图1可知海藻是绿色植物。故海藻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最终来源。(4)生物富集,指的是环境中含有无法排除的有害物质(如农药 重金属等等) 在生活於其间的生物体内沉积的现象。若有毒物质进入了图1食物网,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最多的生物是大黄鱼。(5)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图2中,开始一段时间内,两种动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后期由于人类过度捕杀狼,使鹿的数量大增,之后连续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故答案为:(1)4;海藻→虾类→大黄鱼(2)竞争和捕食(3)太阳能;海藻(4)大黄鱼(5)稳定;自动调节【例3】下列三幅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t)推移而发生的数量(n)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幅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D )A. 竞争、捕食、共生 B. 捕食、竞争、共生C. 竞争、共生、捕食 D. 共生、捕食、竞争(1) (2)【例3】(2).如图,曲线a、b、c分别与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可组成一条食物链的三种生物相对应。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C )A.若a是生产者,则c是分解者 B.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b→cC.若b灭绝,则c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D.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例4】.和平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校旁池塘中4种不同的生物(A、B、C、D)进行研究:一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这4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某种杀虫剂)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如表:21*cnjy*com生物种类 千克体重内某种杀虫剂含量(mg)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A(大鱼) 96 小鱼B(小球藻) 5 /C(小鱼) 31 水蚤D(水蚤) 15 小球藻(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________。(2)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填字母)(3)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是________,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4)研究看出,大鱼、小鱼、水蚤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小球藻所固定的_____能。(5)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从表中数据分析,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解析:(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为B→D→C→A;(2)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B小球藻;(3)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是细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4)研究看出,大鱼、小鱼、水蚤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小球藻所固定的太阳能;(5)从表中数据分析,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主要原因是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少。答案:(1)B→D→C→A (2)B (3)细菌、真菌 (4)太阳 (5)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少【例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其中甲属于( D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例6】.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在不同水层分布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图中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YB.四种绿藻中X主要分布于最上层C.池塘出现水华后又恢复正常,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池塘中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解析:Z分布于较深的水层,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Z,A错误。四种绿藻中W主要分布与最上层,B错误。该池塘由于富营养化出现水华,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生态系统包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及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不能构成池塘生态系统,因为池塘生态系统还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答案:C【例7】.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I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A.在蜘蛛引入前,害虫I没有危害农作物B.在A期间,若对害虫撒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C.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D.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2).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鹰的迁入短时间内增加了该树林中螳螂的数量B.鹰的迁入丰富了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C.鹰迁入后形成的新食物链为:蝉→螳螂→黄雀→鹰D.鹰的迁入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例8.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鹰的迁入短时间内增加了该树林中螳螂的数量B.鹰的迁入丰富了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C.鹰迁入后形成的新食物链为:蝉→螳螂→黄雀→鹰D.鹰的迁入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例9.图中的甲是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示意图,乙是因某种原因导致在该食物网中三种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相对含量的直方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图乙中的c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草B.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必须保护好b,杀掉全部aC.图甲中生理过程②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D.在生理过程④中,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例10.某地鼠患成灾,当地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为此,生物研究所调查了当地的生物及其他指标,以下是他们调查的部分图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C )A.图一有五条食物链,其中小麦是生产者B.图二表示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二写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可以是:小麦→鼠→蛇→猫头鹰C.图一中若施用鼠药使鼠的数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将减少D.能量会沿着图三中的丁→乙→甲→丙逐级增多例11.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迪。 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①~⑥表示生理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1)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 F (填字母)。 若图二中的食物链对应图一中的某条含昆虫的食物链,则C对应的生物是 杂食性鸟 。(2)图二中,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B (填字母),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生理过程是 ⑤ (填数字),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生理过程是 ①②③④⑥ (填数字)。(3)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海洋生物及生态环境,从而保护了 生态系统 的多样性,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例12.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将开始向大海排放福岛核废水。核废水中残存的氚具有放射性,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及整个生物圈造成巨大的危害。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属于 生产者 ,该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图中的顶层食鱼鱼类是第 五 营养级,该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食物链 流动的;核废水中的氚在生物体内富集最多的生物是 顶层食鱼鱼类 。(3)日本政府指望依靠海洋的 自动调节 能力来解决核废水的危害。若海洋中的动植物因放射性物质发生变异或死亡,将导致生态系统难以维持 生态平衡(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你对日本政府做出此项决定的态度是: 坚决反对 。例13.气候、栖息地以及食物等是影响生物生存与进化的重要因素。地球陆地上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非常丰富。为什么热带雨林的物种如此丰富?兴趣小组收集到以下资料:资料一:科学家认为,距今几千万年前,地球经历了几次冰川期,导致大量生物灭绝。而热带雨林位于赤道附近,受冰川期的影响相对较小。资料二:热带雨林的部分特征特征1:热带雨林的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与其它类型生态系统存在差异(如图甲)。待征2:热带雨林具有分层结构(如图乙),且树木四季常青,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旺盛。结合上述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热带雨林物种丰富的原因作出解释。 温暖湿润的环境,植物繁茂,动物种类丰富,形成了多样化的食物链。 。【解答】解:造成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的根本原因是: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的,温暖湿润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繁茂,使得以植物为食的昆虫,并繁衍不绝,又丰富了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和其它动物,形成了多样化的食物链。故答案为:温暖湿润的环境,植物繁茂,动物种类丰富,形成了多样化的食物链。例14.下面图1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2表示图1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3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1)若图1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21cnjy.com(2)图2中的甲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3)图3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 ,它通过生理过程 (填序号),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解析:(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减少,但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这种自动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二中的甲对应的生物是蛇。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此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3)由分析可知: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植物,它通过生理过程②。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自动调节(2)蛇 捕食和竞争 ( 3)生产者 ② 碳-氧平衡例15.(2019 台州)20世纪,科学家在东太平洋发现高温、缺氧、无光、含硫的深海热泉,热泉中生活着蠕虫、蛤、硫细菌等众多的生物。硫细菌能利用硫化物反应释放的能量还原CO2制造有机物,蠕虫以硫细菌为食,蛤以蠕虫为食。迄今,科学家已发现数十个深海热泉生态系统,并提出生命起源可能和热泉生态系统有关的假说。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热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硫细菌→蠕虫→蛤 。(2)下列事实支持生命起源可能和热泉生态系统有关的是 ABD 。A.早期地球环境温度较高B.早期地球环境中有大量的硫化物C.氨基酸等有机分子在高温下容易被破坏D.硫细菌和古细菌在基因层面有着很高的相似度【解答】解:(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热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硫细菌→蠕虫→蛤;(2)下列事实支持生命起源可能和热泉生态系统有关的:A.早期地球环境温度较高,正确;B.早期地球环境中有大量的硫化物,正确;C.氨基酸等有机分子在高温下不容易被破坏,错误;D.硫细菌和古细菌在基因层面有着很高的相似度,正确。故答案为:(1)硫细菌→蠕虫→蛤;(2)ABD。例16.全面开展“五星达标 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当前绍兴农村的工作重点。(1)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①村委举办了“最美庭院”评选活动,小敏对自家庭院进行了绿化,并修建了一个池塘,里面养了水生动植物,小敏家庭院中所有的生物属于 B 。A.种群 B.群落②庭院建设完成后,小敏根据所学知识对自家庭院中的碳循环绘制如图。其中b、e是通过生物的 呼吸作用 实现。【解答】解:①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小敏家庭院中所有的生物属于群落。②b、e是碳回到大气中的过程,由图知,b、e是通过生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实现。故答案为:①B; ②呼吸作用。例1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主要成分是 ,食物网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种群 。(2)种群E和种群F的种间关系是 。(3)若种群C全部死亡,则种群D的数量在短期内会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若种群C数量下降10%,则种群F的数量和原来相比 。21*cnjy*com(4)在这个食物网中,若只保留一条食物链,那么保留食物链 ,可使种群F含有的数量最多,在该食物链中,若种群F增重100千克,至少消耗种群A 千克。(5)若该生态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是种群B(奶牛)的生产基地,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必须适当限制种群C、D、E的数量,理论上讲,其目的是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食物网含的食物链有:A→B→E→F,A→C→F,A→D→C→F,A→D→E→F,A→D→G→E→F,A→D→G→F,共6条。其中主要成分是生产者A。(2)从食物链A→D→E→F,A→D→G→E→F,A→D→G→F中可知,种群E和种群F的种间关系是捕食、竞争。(3)种群C和种群D是竞争和捕食的关系,若种群C全部死亡,则种群D的数量在短期内会增多。因为F涉及的食物链比较多,故C若下降10%,对F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4)食物链营养级越多,所含能量越少,要使F含有的能量最多,应保留最短的食物链,即A→C→F,每个营养级只有10%~20%的能量流动到下一营养级。 若种群F增重100千克,则至少消耗种群A:100÷20%÷20%=2500千克。答案:(1)6 生产者(或A) A (2)捕食、竞争 (3)增多 相对稳定(或无明显变化)(4)A→C→F 2500 (5)设法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18..湖州农民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绸,蚕沙(蚕的粪便)喂鱼,塘泥肥桑,从而建成了有特色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2018年4 月 19 日,该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结构,使能量较多的流向蚕和鱼,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吃了蚕沙后,鱼将蚕沙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这一过程属于鱼的________,其中新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________。(3)若塘中鱼群处于幼年时期时,每摄取 100 千克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 X 千克。当鱼群长到成年期时,每摄取 100 千克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 Y 千克,则 Y________X(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例18.【答案】(1)食物链(或食物网)(2)同化作用;个体生长(或生长发育)(3)小于【解析】【分析】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解答】(1)该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特点为调整食物链或食物网的结构,使得能量流向更多的营养级,更加充分的利用能量。故答案为:食物链(或食物网);(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或能量储存的过程,所以鱼将蚕沙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有机物这一过程称作同化作用;鱼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另外一部分用于个体生长(或生长发育)。故答案为:同化作用;个体生长(火生长发育);(3)鱼从幼年期长到成年期时,鱼由小变大,同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变多,导致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变多,在摄取食物量一定的情况下,成年期的鱼较幼年期的鱼存储下来的有机物较少,那么成年期增加的重量则小于幼年期增加的重量;故答案为:小于;故答案为:(1)食物链(或食物网);(2)同化作用;个体生长(或生长发育);(3)小于。例19.下图为渤海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有 。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需要添加的成分是 和 。(2)若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的食物1∕2来自浮游动物食性鱼类,1∕4来自虾蟹类,1∕4来自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则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的能量每增加1千焦,最少消耗浮游植物 千焦。(3)图中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影响着他们之间的捕食行为,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近些年,由于人们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 减弱,海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为此,请你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1)浮游动物和较小型的底栖动物 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2)125(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自动调节力 有计划的捕捞成鱼(实行禁渔区和禁渔期)和防治环境污染【习题巩固】课后作业一.选择题(共13小题)1-5、DACC:B 6-10、BCBCD。11-15、BACDC 16.B 二.填空题(共2小题)14.故答案为:(1)3;(2)D;(3)分解者(4)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15、(1)水生植物→虾→食鱼鸟(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水生植物→鱼→食鱼鸟);(2)食鱼鸟(3)分解者16.(1)生产者;(2)光合;(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A。三.解答题17.(1)水稻→螟虫→鱼;鱼吃螟虫;(2)利于鱼本身的生长,又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3)B。18.(1)水分;(2)种群;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3)蝗虫在一天之内最多可以飞行200千米,而大西洋最窄的宽度都大于200千米。(4)蝗虫出现黑色属于警戒色,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我。19.(1)水稻→昆虫→青蛙(或水稻→昆虫→鸭,杂草→鸭);(2)太阳能;(3)无机盐;(4)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少,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20.(1)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2)8;自我调节;(3)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水蚤高,获得的能量少。21.(1)种群(2)水稻→蝗虫→鸭子(3)出现黑色属于警戒色,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我。22.答案:(1)生产者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2)形态结构23、植物→鱼→野鸭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 外来物种入侵 水葫芦疯长,使得其他水生生物失去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 建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减少环境污染等 24、答案:(1)鱼 鸭 (2)通氧气(或“通空气”) (3)自动调节25.【答案】(1) 草 老鹰 野兔 (2) 草 老鹰和野兔 (3) 分解者26.【答案】(1) 消费者 分解作用 (2) 二氧化碳 呼吸 (3)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7. (1) 各种生物因缺乏食物和氧气而死亡,进而生态系统崩溃 (2)分解者 (3)无脊椎 (4)生态瓶 生态瓶成分少,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28、【答案】(1) 分解者 分解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 (3)B、C (4)CO2或碳酸盐 CO2 能量流动 (5)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29、【答案】(1)有无成形的细胞核(2)消费者;草→草地贪夜蛾→捕食蝽(合理即可)(3)自动调节能力(4)使能量更多地流向玉米 (或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或提高能量利用率等,合理即可)30.(1)丁→乙→甲→丙 甲 (2)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天敌丙的数量上升(3)t1~t2 在t1时鱼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获得该鱼的量较大,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4)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强 (5)A31、(1)C (2)C (3)D (4)赞成,引入天敌,形成新的食物链,使生态系统重新达到平衡,且不污染环境(或不赞成,引入天敌,该天敌会成为新的入侵生物,造成更严重的灾难) (5)动态平衡 干扰和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6)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32.(1)群落;(2)抗原;(3)芦苇→昆虫→鸟。四、实验探究题33.(1) 0.5 (2) 生物硫铁 (3)①铬浓度为 79.30 mg/L② 83 %。(4)存活率随 生物硫铁投加比的增加 和 投加时间的减少34.(1) ④③②① 。(2)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提供矿质元素离子 。(3) 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 。(4)②等量不同浓度的发酵液 ,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③ 隔一天加样,加入的发酵液浓度为8g-VS/L时,能处理最多的垃圾,且甲烷产率高(或隔两天加样,加入的发酵液浓度为4g-VS/L时,垃圾用量最少,但甲烷的产率高)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