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学案必修一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轮复习学案必修一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轮复习学案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标解读】
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体系构建】
【核心知识速记】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1.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
2.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建立
3.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剥削手段、政治思想
4.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基本条件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发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7.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来源、历史前提)
2.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思想理论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意义
4.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
6.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形势
【考点梳理】
一、人类历史上五种社会形态的比较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 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三、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含义 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素 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图解
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历史条件 ①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②历史前提: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
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剩余价值学说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的实践
巴黎公社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 爆发: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实践进程 社会主义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 (2)道路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 (3)前途光明: 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4)真理之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中国道路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之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六、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标志: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到现实(或实践)、制度的飞跃。
标志:十月革命的胜利
3、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标志: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习题演练】
1.2023年,河北地区早期定居村落的出现,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考古的重要突破。该遗址所处时代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有( )
①新石器的使用没能改变低下的生产力状况 ②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
③建立了最早的国家,社会成员开始分化 ④氏族是当时的居民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详解】①:新石器时代相比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有提高,但是原始社会仍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新石器指的是生产工具,属于生产力,不属于生产关系,①不符合题意。②④:根据材料可知该遗址所处的时代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氏族是当时的居民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产关系,②④符合题意。③:新石器时代还属于原始社会,最早的国家建立在奴隶社会,③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D。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 )
A.雇佣工人被雇佣的地位没有改变 B.雇佣工人的生活待遇没有资本家高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依然存在 D.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
D 【详解】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不可能从根本上被消除,D符合题意。AB:工人被雇佣的地位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生活待遇没有资本家高,这些都是对题干剥削现象的重复,不是其根本原因,AB排除。C: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上的体现,并非是“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的根本原因,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唐代诗人张籍在《野老歌》中写到:“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下列选项中能解释诗中现象的是( )
①农民可以占有的生产资料很少,贫富分化严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生产工具的显著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到了新的水平
④在苛捐杂税压迫之下的广大农民不得不进行辛勤劳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详解】①④:《野老歌》反映了农民悲惨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和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可以占有的生产资料很少,贫富分化严重,在苛捐杂税压迫之下的广大农民不得不进行辛勤劳动,①④符合题意。②③:《野老歌》主要揭示了农民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不反映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关系得到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也不强调封建社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②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4.电影《摩登时代》形象深刻地展现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图景:查理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日常工作就是拧机床上的螺丝,压榨式的高强度劳动使得查理见到一切貌似螺丝的东西都想去拧一下。此场景( )
①揭示了资本家最大限度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②隐含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③反映了工人对资本家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④所反映的社会形态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详解】①②:“压榨式的高强度劳动使得查理见到一切貌似螺丝的东西都想去拧一下”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图景,它隐含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揭示了资本家最大限度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①②符合题意。③: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对资本家并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工人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③错误。④:材料所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判断一个社会形态是进步还是倒退,主要看其生产关系能否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呢,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④错误。
故本题选A。
5.1883年3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讲话指出,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 )
①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③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④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详解】①③: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①③正确。②④: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②④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选A。
6.在一次政治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它之所以是空想的原因是什么?”,同时给出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会选( )
①没有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批判 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③未表达对未来理想生活的诉求 ④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准确途径
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D 【详解】①③: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①③错误。②④:空想社会主义有进步性,但是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   )
①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详解】①:《共产党宣言》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①说法错误。②③: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说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②③说法正确。
④: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而不是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8.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实际和大量史料,选取“商品”作为研究起点,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引出了“货币”的概念,再上升到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认识。由材料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 )
①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②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
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④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详解】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①正确。②: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实际和大量史料,选取“商品”作为研究起点,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引出了“货币”的概念,再上升到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认识。由材料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②正确。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示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③错误。④: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④错误。故本题选A。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集中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材料二 自诩“民主灯塔”的美国,昔日是奴隶贸易的罪恶之地,如今浸透血泪、戕害生命的罪恶勾当还在黑暗中继续。剩余劳动人口贩运问题泛滥成灾、农业领域强迫劳动触目惊心、私营监狱囚犯惨遭劳动剥削、滥用童工现象普遍存在,美国至今仍有约50万童工从事农业劳作,其生命权、健康权和受教育权受到严重威胁和侵害。特别是2022年以来,从美国的机械、食品生产线上的工人,到马萨诸塞州的护士和肯塔基州的酿酒师,再到好莱坞的工作人员,全美各行各业超过10.万名工人要么正在罢工、要么正准备罢工。长期以来,拜登一直将自己定位为“劳工领袖”和工会的捍卫者,他强调“美国就业计划”将为民众提供帮助和信心,并努力使美国经济能够稳步向前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封建制生产关系特点。
(3)有人认为,全美各行各业罢工会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成熟得到解决。结合材料,请你运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1)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2)封建制生产关系特点是: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3)该观点错误。拜登政府所做出的努力只能让罢工问题得到缓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美国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分析】背景素材:李绅的《悯农》反映的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全美各行各业罢工
考点考查: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可联系教材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2)本题为简答题,根据课本知识作答即可,详解略。
(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观点评析类主观题,需调用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相关的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答题要求一般是先作出判断,再解释合理部分,最后解释不合理部分。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正误判断:不科学。
关键词①:拜登一直将自己定位为“劳工领袖”和工会的捍卫者,他强调“美国就业计划”将为民众提供帮助和信心,并努力使美国经济能够稳步向前发展→可联系教材拜登政府所做出的努力只能让罢工问题得到缓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②:剩余劳动人口贩运问题泛滥成灾、农业领域强迫劳动触目惊心、私营监狱囚犯惨遭劳动剥削、滥用童工现象普遍存在,美国至今仍有约50万童工从事农业劳作,其生命权、健康权和受教育权受到严重威胁和侵害→可联系教材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分析了观点中不合理的部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到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中叶,马克思、思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的故事。让我们怀着尊崇之心,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抚今追昔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分析“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历史必然性。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结果都失败了,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②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诉求,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④《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分析】背景素材: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考点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分析“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并结合材料内容来回答本题。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十九世纪→可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结果都失败了,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有效信息②: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到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联系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诉求,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
有效信息③:马克思、思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可联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有效信息④: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可联系《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轮复习学案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标解读】
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体系构建】
【核心知识速记】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1.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
2.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建立
3.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剥削手段、政治思想
4.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基本条件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发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7.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来源、历史前提)
2.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思想理论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意义
4.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
6.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形势
【考点梳理】
一、人类历史上五种社会形态的比较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 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三、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含义 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素 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图解
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历史条件 ①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②历史前提: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
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剩余价值学说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的实践
巴黎公社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 爆发: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实践进程 社会主义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 (2)道路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 (3)前途光明: 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4)真理之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中国道路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之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六、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标志: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到现实(或实践)、制度的飞跃。
标志:十月革命的胜利
3、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标志: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习题演练】
1.2023年,河北地区早期定居村落的出现,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考古的重要突破。该遗址所处时代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有( )
①新石器的使用没能改变低下的生产力状况 ②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
③建立了最早的国家,社会成员开始分化 ④氏族是当时的居民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 )
A.雇佣工人被雇佣的地位没有改变 B.雇佣工人的生活待遇没有资本家高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依然存在 D.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
3.唐代诗人张籍在《野老歌》中写到:“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下列选项中能解释诗中现象的是( )
①农民可以占有的生产资料很少,贫富分化严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生产工具的显著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到了新的水平
④在苛捐杂税压迫之下的广大农民不得不进行辛勤劳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电影《摩登时代》形象深刻地展现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图景:查理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日常工作就是拧机床上的螺丝,压榨式的高强度劳动使得查理见到一切貌似螺丝的东西都想去拧一下。此场景( )
①揭示了资本家最大限度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②隐含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③反映了工人对资本家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④所反映的社会形态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1883年3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讲话指出,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 )
①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③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④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在一次政治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它之所以是空想的原因是什么?”,同时给出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会选( )
①没有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批判 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③未表达对未来理想生活的诉求 ④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准确途径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   )
①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实际和大量史料,选取“商品”作为研究起点,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引出了“货币”的概念,再上升到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认识。由材料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 )
①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②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
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④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集中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材料二 自诩“民主灯塔”的美国,昔日是奴隶贸易的罪恶之地,如今浸透血泪、戕害生命的罪恶勾当还在黑暗中继续。剩余劳动人口贩运问题泛滥成灾、农业领域强迫劳动触目惊心、私营监狱囚犯惨遭劳动剥削、滥用童工现象普遍存在,美国至今仍有约50万童工从事农业劳作,其生命权、健康权和受教育权受到严重威胁和侵害。特别是2022年以来,从美国的机械、食品生产线上的工人,到马萨诸塞州的护士和肯塔基州的酿酒师,再到好莱坞的工作人员,全美各行各业超过10.万名工人要么正在罢工、要么正准备罢工。长期以来,拜登一直将自己定位为“劳工领袖”和工会的捍卫者,他强调“美国就业计划”将为民众提供帮助和信心,并努力使美国经济能够稳步向前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封建制生产关系特点。
(3)有人认为,全美各行各业罢工会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成熟得到解决。结合材料,请你运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到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中叶,马克思、思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的故事。让我们怀着尊崇之心,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抚今追昔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分析“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历史必然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