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2.难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过程。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厘清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基本发展脉络,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赋役对于统一王朝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中国关税制度的变迁,特别是在近代丧失关税自主权又历经曲折而收回的过程,认识关税自主权的重要性,同时理解新中国所施行的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是有利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制度。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两个子目。第一子目是“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第二子目是“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两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大体为时间先后关系。第一子目叙述的是从秦汉到明清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进历程;第二子目叙述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虽追溯关税起源,但基本谈的是近现代中国的税收制度。第二子目充分考虑到近现代中国的时代特点,所以在内容选择和侧重点上与古代不同。3.内容取舍的考虑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是要重点讲述的内容,其中尤其要将秦汉、隋唐、明清等时期的赋役制度讲清楚。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是具有近代特点的税收制度,尽管在一般意义上,关税现象由来已久,但特指由海关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所征收之关税,则是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才出现的。鸦片战争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海关大权也把持在列强手中,所以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中,收回关税自主权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新中国的关税制度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发展国民经济和促进对外贸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步于民国时期,但个人所得税制度作为税收制度发挥积极作用,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1)第一子目“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建立了大一统国家,而赋役的征发是统治阶级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基础。秦汉建立起统一的、规范的赋役制度,主要包括田赋、人头税、徭役,以及一些杂赋。田赋是土地税,在秦朝税率为三分之二。汉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不仅汉高祖时采取十五税一的田赋税率,而且到汉景帝时税率更减到三十税一。人头税在秦朝称“口赋”,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人头税的税率也很高。汉朝明确向7-14岁的未成年人征口赋,向15-56岁的人征算赋,商人、奴婢的算赋钱加倍。徭役是封建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剩余劳动的力役表现,是以国家对劳动人民的超经济强制为手段实现的,也是以劳动人民对统治者与剥削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和人身不自由为基础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对劳动人民实行普遍的人身奴役的一种特殊表现。汉朝的徭役是更卒,要求成年男子每年无偿为国家服劳役一个月,而广义的徭役其实还包括为国家所服的兵役(汉朝有正卒、戍卒两种)。此外,汉朝还对财产、车船等征税。魏晋隋唐的税收基础最初不是土地,而是户。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较长时间的混乱之后,隋唐时期国家重新掌握了数量不少的土地,从而有了授田基础,开始实行均田制。唐朝的租庸调赋役制度与均田制有密切关系,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役制度,规定:凡授田者,每丁每年输粟2石或稻3石,称为“租”;每丁每年随乡土所出,输绢、绫、绝各2丈,绵3两,输布者为2丈4尺,麻3斤,称为“调”;用人之力,每年20日,逢闰月加2日,不役者按日折纳绢3尺,称为“庸”。因此,租庸调制实际上向劳动人民征收的赋役也包括了三方面:其一,租,即田赋;其二,调,即户税,相当于秦汉的人头税;其三,庸,即徭役。当然,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其内涵有些小的差异。因为有国家按丁授田的前提,租庸调的“租”按丁征收,而且是定额的,每年粟2石或稻3石,而不是像秦汉时期的收取田地所出的“泰半”或十五分之一、三十分之一。“调”类似人头税,却是按户征收,而不像之前汉朝征收口赋、算赋那样按人头计算。“庸”是徭役,但可以通过缴纳一定实物折免,表明农民对国家的强制依附关系有一定的松动。至于兵役,在唐朝前期因为实行府兵制,折冲府兵农合一,而一般农民不需要服兵役。因此,在唐朝初期,租庸调制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780年,唐朝又进行“两税法”的赋役改革。赋役改革在唐朝前期也一直有,唐初增加过地税和户税,如贞观年间要求按地每亩纳2斗,储于州县,以备凶年;高宗时期加征户税,定九等,每年500-4000钱不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唐朝的均田制并没有完全改变原先的土地占有关系。封建国家授给各色人等的土地,固然有国有土地的性质,但先前存在的私有土地并不会因为均田制的施行而改变所有权。而且均田制虽然规定了永业田与口分田的区别,但口分田退还给国家的情况很少。均田令对土地买卖虽有一定的限制,但实际上违法买卖的情况很多,土地兼并的情况并不能得到解决。因此,久而久之,均田制的废弛在所难免。均田制的废弛,也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以后,历代封建国家虽然仍拥有数量不等的官田,但官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已远不及从前了。此外,租庸调制也依赖对人丁、户籍的严密控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如果没有对人丁、户籍的严密控制,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也难以为继。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量出为入,其二是简化税制,其三是考虑赋税负担能力,其四是租税以货币缴纳。量出为入,即以国家财政支出来确定赋税总额;简化税制,就是将过去的田税、户税并为一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两税法”名称也是因夏秋两次征收而来;考虑赋税负担能力,即将以往以丁为征收对象的做法,变为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由于古代的资产主要是土地,两税法实际上的课税对象就是土地。因此,相比而言,粗建调制以人为征税对象,而两税法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后者更容易使赋役负担趋于合理,这也是中国赋税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租税以货币缴纳、即以货币计税,农产品必须折算成钱缴纳。两税法实施之后,租庸调都转化成夏秋两次缴纳,但是徭役的征发其实并没有因此废除,一部分徭役虽然由政府出钱“和雇”,但大部分力役还是靠强制性的征发来获得保证。这一点在之后两宋时期尤其明显,徭役、杂赋变得特别繁重,王安石改革时期推行募役法也是为了用以钱代役的方法来保证农时。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经历过两次重大改革。明朝一条鞭法结束了自唐朝以来推行了数百年的两税法,下开清朝地丁合一税制的先河。一条鞭法,是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当政时向全国推行的。在明朝前期,政府主要向农民征收田赋(分夏税、秋粮)和徭役(军役与一般的民户无关,只由军户承担)。但是,明中期以后,税法繁杂混乱、赋役不均、吏胥趁机营私舞弊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朝廷的财政危机也在加剧。一条鞭法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改革的目的在于寻找一条摆脱财政困境而又不加深社会矛盾的出路。推行一条鞭法前,不少地区曾陆续试验推行以田地为主的编役、折银征收、合并赋役等法。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根据《明史·食货志》的记载,是“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其特点有以下几点。其一,赋役合并。原本政府向民众征收的田赋(粮)与徭役(差)内部都有许多小类,一条鞭法将赋、役的不同小类进行归并,而合并得最为彻底的是赋、役二者的合一。明朝人于慎行说:“粮不分廒口,总收分解,亦谓之条编。差不分户则,以丁为准,亦谓之条编。粮、差合而为一,皆出于地,亦谓之条编。”当然,不同地区实施的一条鞭法是有区别的。《明史·食货志》中所提到的“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则是将工部与地方政府派办的杂税也与田赋、徭役归并一起。其二,量地计丁,即将丁徭摊人田亩之中。不过,丁徭究竟以多大的比例摊到田亩之中,比较复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比例和做法。如此一来,政府所需要的役,至少部分由政府从税银中支出,雇人代役。其三,一概折银。赋役的折银征收,正是众多的赋役项目可能进行归并的前提,这当然与明朝中后期白银的流入与普遍使用有关。其四,基于以上几点做法,就可以将赋役征收的程序进行简化。所以,一条鞭法不是完全一刀切的,不同地区的做法有差异。但是,一条鞭法在赋税史上的意义也很明显。首先,按土地征收的田赋与按人丁征发的徭役的合并,以及部分土地将丁役摊人田亩之中,不仅会使赋役的负担相对更为均衡,而且会使封建政府对人丁的控制进一步松弛;其次,一概折银的征收方法将使得农民的产出不得不进入市场,推动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1712年,清朝康熙帝就正式将前一年的丁银总额定额化,宣布永不再增加,而继任的雍正帝则将丁银摊人田赋之中,即“摊丁入亩”,从此废除了存在约2000年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2)第二子目“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作为一种税收,关税很早就出现在中外历史上,但我们现在所说的关税制度,即单一征收国境关税的历史只有数百年,是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鸦片战争后,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而且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被列强把持。因此,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中,收回关税自主权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随后通过“改订新约”,陆续与各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中国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得以强化和完善,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起步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多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公布,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这一税制的施行,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5.栏目内容设置的考虑本课导入本课以元朝纳粮彩绘壁画导入。壁画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壁画描绘了封建时代农民纳粮上仓的情景。画面的背景是粮仓。粮仓的前面有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在仓库门口纳粮,旁边的大树底下所绘人物中,其中一人似为官员,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袍,身前有一条红桌案,上面摊着文书簿册。案前一人,似为吏员,官员身侧站有侍童一名。元朝各路设粮仓,如“广积仓”等。其征粮的流程是:各路总管府下达催粮由帖给纳粮户,纳粮户携带催粮由帖向仓库缴纳税粮,纳粮户向仓库缴纳税粮后仓库开具纳粮证明,仓库向总管府汇报接纳税粮情况。在黑水城文书中,还有元朝广积仓开具的纳粮证明:“广积仓今收到太不花至正十三年粮壹拾壹石壹斗:小麦柒石肆斗,大麦叁石柒斗。右给付本人。准此。至正十三年口月。广积仓付。”向封建王朝纳粮,是基于封建国家与编户齐民之间强制性的人身支配关系,不管农民愿不愿意,他们必须向封建国家尽“纳粮当差”的义务。数千年来,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历史纵横本课设置了两则《历史纵横》。第一则《历史纵横》介绍了英国人罗伯特·赫德在晚清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代表列强把持中国海关大权的相关内容。这一栏目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的表现,认识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则《历史纵横》主要介绍了个人所得税起源于英国,后逐渐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再传播到全世界的历程。这一栏目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成为如今各国广泛征收的一个税种的背景,认识在中国征收个人所得税乃利于国家发展之举。史料阅读本课设置了两则《史料阅读》。第一则《史料阅读》中的史料选自《旧唐书·食货志》,内容主要是讲唐朝的租庸调制。第二则《史料阅读》提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第二条的内容,列举了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九类个人所得,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部法律的重要内容。学思之窗本课设置了一则《学思之窗》,材料摘编自黄天华编著的《中国关税制度》,让学生了解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通过对比,思考为什么1985年中国要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思考点本课设置了两则《思考点》。第一则《思考点》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发展趋势。学生若能对此进行简单归纳,也就基本上掌握了这一子目的主要内容。第二则《思考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联系。6.对本课相关内容的补充说明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实施,在当时收到了许多效果,为当时人所称道。其一,简便。过去税出多门,手续烦琐,田则上千种,户分三等九则,凡夏税、秋粮、物料、粮长、里甲、均徭、大户、解户,头绪纷纷,弊薮丛出。其二,力役折银征收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之前,徭役中的力差往往使农民遭受莫名的惨祸,改为折银征收后,役从官募,而民众既经纳银,当年之役就告完结,既无赔累之威胁,生活也可以相对安宁,而无产者应募为官府充役,也可以是其生活出路之一。其三,征收有定额,税户预知缴纳之数,从而减少了官吏借机鱼肉乡民的机会。其四,一切徭役按丁、田两项摊派,将部分徭役摊入地亩科征,比之前的摊派更为合理,更为均衡。协定关税协定关税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缔结关税贸易协定而制定的关税税则。协定关税有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一种是自主协定关税,即通过协议,在自愿对等的基础上相互给予对方以某种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另一种是片面协定关税,即一国在另一国胁迫下签订协议,片面给予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近代中国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起,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被迫实行的就是第二种协定关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种不平等的协定关税制度才在中国真正被废止。三、问题解答1.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1985年中国要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解题关键阅读材料,了解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思路引领结合课文,将进出口税则的修改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考虑。答案提示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基于当时的时代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一税则的不少规定已不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其主要问题如栏目中提供的材料所示。因此,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2.思考点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解题关键能够理解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赋役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思路引领纵向地梳理田赋、人头税、徭役的发展。答案提示田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化不明显,其征收标准基本上为土地(隋与唐前期按丁征收,但也是以按丁授田的均田制为基础的);人头税的变化较大,由秦汉的口赋、算赋发展到隋唐的户调,至两税法实施后则与田租合并征收,清朝“摊丁人亩”之后,按人头征税的强制剥削就此废除;徭役的变化也比较大,由秦汉时期的强制性服役,到隋唐可以纳庸代役,到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解题关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颁布的背景。思路引领结合课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进程。答案提示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所以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3.问题探究2006年开始,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搜集资料,了解取消农业税的意义。解题关键查找新闻报道等资料,了解取消农业税的相关政策。思路引领结合资料和课文进行梳理。答案提示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从此,中国农民告别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据统计,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约140元,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4.学习拓展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过程。解题关键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思路引领结合资料和课文进行梳理。答案提示关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过程,学术界的研究相当充分,学生可以在有关中华民国史的通史性著作和近代中国海关史、经济史著作中搜集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论文。四、图片说明1.元朝纳粮彩绘壁画河南省尉氏县后大庄村元墓彩绘壁画,长130厘米,高100厘米,位于墓室东壁南面。画面绘有仓库,前面有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在仓库门口纳粮。图右侧所绘人物中,其中一人似为官员,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袍,身前有一条红桌案,上面摊着文书簿册。案前一人,似为吏员,官员身侧站有侍童一名。壁画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本图由河南博物院提供。2.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1975年于湖北云梦瞳虎地11号秦基出土,长27.5厘米,宽0.6厘米,共348字,其中115-124筒、共十条筒,涉及徭役征发、工程兴建,刑徒监管等内容,定为《徭律》。本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图谱·秦汉卷》上册(张政烺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3.郧县贺思敬庸调布郧县贺思敬庸调布,1968年于吐鲁番阿斯塔那108号墓出土,长245.6厘米,宽58.4厘米,上有墨书“郧县光同乡贺思敬庸调布一端”“开元九年八月□日”“专知官主簿花”等字样,“郧县”“庸调布”及“花”(有学者认为是“苑”字)上均钤有朱色水印,已漫漶不清。由于唐朝庸与调都征收绢或布,农民也可能一并向政府缴纳庸和调,因此,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等地墓葬出土的织品之中,墨印标记不仅有“庸布”“调布”,也会有“庸调布”。本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图谱·隋唐五代卷》上册(张政烺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4.《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谕旨记载《清圣祖实录》即清雍正朝所修的关于康熙帝的史籍,一般是逐日记载国内发生的重要事情。康熙帝在谕旨中说:“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这一政策实施之后,中国的人口迅速增长。本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图谱·清代卷》下册(张政烺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大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是国家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基本任务是进出关境监管、征税、查缉走私、统计,对外承担税收征管、通关监管、保税监管、进出口统计、海关稽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打击走私、口岸管理等主要职责。海关总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直属机构,统一管理全国海关。这幅图中的建筑为位于北京建国门内大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大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