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大气污染基本知识 课件(共66张PPT)-《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同步教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一 大气污染基本知识 课件(共66张PPT)-《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同步教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项目一 大气污染基本知识
任务一 大气污染基础知识
任务二 大气污染扩散基础知识
任务一 大气污染基础知识
学习内容
一、大气污染及其危害
二、大气污染源与大气污染物
三、大气污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
一、大气污染及其危害
1、大气污染
(1)定义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出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的现象。
(2)大气污染的分类
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分为四类:
局部地区污染:小范围污染;
地区性污染:涉及一个地区的;
广域性污染:跨越行政区划的广大地域的;
全球性污染:超越国界、全球范围的大气污染,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
(2)大气污染的分类
按照大气污染的原因,分为二类:
自然灾害:包括火山爆发排出的火山灰、SO2,煤田和油田自然逸出的煤气和天然气,腐烂的动植物尸体放出的有害气体等。所造成的污染多为暂时的、局部的。
人类活动:通常延续时间长、范围广 。
(1)燃料燃烧:民用灶炉和小型锅炉等;
(2)工业生产:火力发电、冶金、石油加工、水泥等工厂;
(3)交通运输:汽车排放尾气、运输扬尘等。
2.大气污染的原因
大气污染形成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大量的污染物排入大气中;
(2)受当地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使这些污染物不能在大气中及时扩散稀释;
(3)污染物在大气中积累或变化,以及有些污染物的协同作用,使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达到危害的程度。
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
空中恶魔酸雨
3、全球大气环境问题及危害
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加剧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氯氟烃、甲烷等气体尤如温室一样,它允许来自太阳光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面产生的长波辐射不能穿过它到达外层空间,使地表球表面的气温上升。
(1)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它们的贡献率为:
CO2:55%
氯氟烃(CFC11、CFC12):17%
甲烷(CH4):15%
N2O:6%
其它CFC:7%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特别是UV-B辐射对生物有较大的伤害。而阻挡UV-B辐射的就是臭氧。(紫外线辐 射按照其波长的不同,可划分为UV-A(315~400nm)、UV-B(280~315nm)和UV-C(280nm)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降水中溶入其它酸性物质,从而使其pH值降到5.6以下的降水。
危害:
(1)损害水生、陆生生物:如鱼类和森林
(2)对人体健康影响:使有毒重金属溶入饮用水中,危害饮用者
(3)腐蚀建筑材料、金属构件、油漆以及名胜古迹等
形成:
酸雨是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主要由于自然排放和人为活动等释放到大气中的SO2或NOx通过氧化反应(气相或液相反应),生成硫酸或硝酸和亚硝酸,附在凝结核上降落到地面上的。
世界三大酸雨区
酸雨的危害
水的低pH值使得鱼的骨骼畸形生长,最终导致死亡
引起树木的大量不正常死亡
严重腐蚀建筑物
任务一 大气污染基础知识
学习内容
一、大气污染及其危害
二、大气污染源与大气污染物
三、大气污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大气污染源及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的发生源。
2、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1)人为大气污染源按空间分布分为:
点源、面源、线源。
(2)人为大气污染源按照人们活动功能不同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3)按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地区、区域性、广域性和全球性大气污染等。
点源、面源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者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类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3、大气污染物
按其存在状态,可以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和气态污染物
(1)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颗粒物)
1)定义:
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是指空气中的固体粒子和液体粒子,或固体和液体粒子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
粉尘(dust):1~200 m;
烟(fume):0.01~1 m;
飞灰(fly ash):
黑烟(smoke):0.5 m;
雾(fog):
霾:
2)气溶胶的分类
粉尘(dust)
粉尘系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微小固体粒子,受重力作用能发生沉降,但在某一时间内也能保持悬浮状态。
通常是由于固体物质的破碎、分级、研磨等机械过程或土壤、岩石风化、火山爆发等自然过程形成的。 粒子的形状往往是不规则的。
粒子的尺寸一般为1~200μm 左右。
破 碎
烟(fume)
系指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固体粒子的气溶胶。
它是熔融物质挥发后生成的气态物质的冷凝物,在其生成的过程中总是伴有氧化之类的化学反应。
粒径很小,一般在0.01~1μm。
金属的冶炼过程是烟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精炼铅和锌时,在高温熔融状态下,铅和锌能够迅速挥发并氧化生成氧化铅烟和氧化锌烟。
飞灰(flyash)
飞灰是指由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烟气中分散得非常细小的无机灰分。
黑烟(smoke)
是指燃料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碳粒。
主要成分有碳、氢、氧、硫等组成的化合物。
黑烟颗粒的大小约为0.5μm。
一般将冶金过程或化学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气溶胶称为烟尘;
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固体颗粒气溶胶称为飞灰或黑烟。
雾(fog)
雾是指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
在气象学中,雾则是指造成能见度小于1km的小水滴悬浮液。
在实际工程中,雾一般泛指小液体颗粒悬浮体。
液体蒸汽的凝结、液体的喷化以及化学反应等过程均可形成雾,如水雾、酸雾、碱雾或油雾等。
表征气溶胶态污染物的指标:
可入肺颗粒物(PM2.5):
大气中粒径<2.5um的固体颗粒。
可吸入颗粒物(PM10):
大气中粒径<10um的固体颗粒。
降尘:
粒径>10um的固体颗粒。
总悬浮微粒(TSP):
大气中粒径<100um的所有固体颗粒。
(2)气体状态污染物
表1.1 气体状态污染物种类
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含硫化合物 SO2、H2S SO3、H2SO4、MSO4
含氮化合物 NO、NH3 NO3、HNO3、MNO3
碳氧化合物 CO、CO2
碳氢化合物 CH 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O3
卤族化合物 HF、HCl
注:M代表金属离子。
1)硫氧化物:主要指SO2和SO3、H2S
硫氧化物来源:化石燃料燃烧、含硫化物矿石的焙烧、冶炼等过程。
湿度大的情况下,含硫化合物最终被氧化形成硫酸,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来源。
危害:腐蚀性较强;损害植物叶片,影响生长;刺激呼吸系统,引起肺气肿和支气管炎,致癌作用;形成酸雨,生成二次污染物硫酸气溶胶危害更大。
2)氮氧化物(NOx)
氮和氧的化合物形态很多,如N2O、NO、NO2、N2O3、N2O4和N2O5,一般用NOX表示。其中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NO、NO2。
危害:
NO 和血红蛋白结合比 CO亲合力大数百倍;NO2 则具有腐蚀性和刺激作用,能损害农作物;引起呼吸道疾病;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主要因素。
3)碳氧化物(CO和CO2等)
CO主要是由含碳化合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阻碍体内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导致死亡。
CO2是一种无毒的气体,是大气中的 “正常”成分,主要来源于生物的呼吸和化石燃料等的燃烧。目前,大气中CO2浓度逐渐升高,每年上升0.4%。由于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升温,导致温室效应,从而形成全球气候变化。
4)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和机动车排气。
其中的多环芳烃类物质(PAH)如蒽、苯并(α)芘、苯并蒽等,大部分就有致癌作用,特别是苯并(α)芘是致癌能力很强的物质。
危害:这些有机物进入大气中,可能对眼、鼻、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作用,对心、肺、肝、肾等内脏产生有害影响,甚至致癌、致畸,促进遗传因子变异,因而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5)光化学烟雾
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 NOX 、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有时带有些紫色或黄褐色),主要成分有O3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酮类及酸类等。
危害:对人的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使植物叶面出现“斑点样” ,坏死病变;含 O3等强氧化剂,使橡胶、塑料老化,涂料、油漆褪色剥落。
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
6)硫酸烟雾
大气中的 SO2等硫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飘尘或氮氧化物存大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硫酸盐或硫酸盐气溶胶。
危害:硫酸烟雾引起的刺激作用和生理反应等危害,要比 SO2 气体强烈得多。
(3) 中国城市的大气污染概况
1999年全国重点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分布
三、控制大气污染的措施与行动
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气污染排放
《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2004.9.1
“两控区”污染防治取得成效
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
扬尘污染控制
秸秆焚烧工作深入推进
控制新机动车污染
高烟囱排放及安装净化装置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三、大气污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987年9月5日由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1988年6月1日起执行
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修订
2000年对该法进行了再次修订,于2000年9月1日起实施。
《大气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以及对防治燃煤污染、机动车船排放污染和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等做出了专门的规定。由目录、总则、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以及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七章构成。
(1)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制度
1)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第一,计划控制(削减)措施。采用国家计划控制和地方规划执行的方式,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个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目的在于促使地方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第二,酸雨控制区或者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以下简称“两控区”)措施。对在该区域内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实行限期治理。
第三,总量控制区措施。对尚未标的区域,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对该控制器内排放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实行排放总量核定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1)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制度
2)大气环境标准制度
大气环境标准主要指国家环保部门和省级地方政府依法制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划定制度
4)大气环境质量公报制度
依照法律的规定,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公报,并逐步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工作。
(2) 防治燃煤污染的具体措施
第一,对燃煤煤炭推行煤炭洗选加工,以降低煤的硫份和灰份,使煤炭中的含硫份、含灰份达到规定的标准。
第二,在城市能源结构方面,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改变城市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以及的生产和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的使用。
第三,在燃煤锅炉的管制方面,要求在锅炉产品质量标准中规定符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锅炉,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
(2) 防治燃煤污染的具体措施
第四,在城市燃煤供热地区,要求实行统筹规划,统一解决热源,发展集中供热。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的地区,不得新建燃煤供热锅炉。
第五,对大、中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规划,对饮食服务企业限期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第六,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必须采取防燃、防尘措施,防止污染大气。
(3) 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
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优质燃料油,采取措施减少燃料油中有害物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限期,停止生产、进口、销售含铅汽油。
在尾气控制方面,机动车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在用机动车不符合制造当时的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得上路行驶。
(4) 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
对于生产过程中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应当配备脱硫装置或者采取其他脱硫措施。
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周围居民区受到污染。
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必须采取措施,防治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
  国家鼓励、支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逐步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量,直至停止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
(5) 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为保障《大气污染防治法》各项制度措施的具体实行,在法律责任一章专门对违法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了规定。
如:
其中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体系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WPB 3-1999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1996 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9078-1996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6171-1996 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1996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9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WPB 1-1999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761.2-93 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761.5-93 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761.6-93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标准
GB14761.7-93 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排放标准
GB14621-93 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WPB 5-2000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GB5468-91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
GB11642-89 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测试方法
GB/T14762-93 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试验方法
GB/T14763-93 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的测量 收集法
GB11340-89 汽车曲轴箱排放物测量方法
GB/T3845-93 汽油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 怠速法
GB/T3846-93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的测量 滤纸烟度法
GB3847-83 汽油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测量法
GB/T5466-93 摩托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 怠速法
GB/T14622-93 摩托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 工况法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该标准将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局面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GB3095-2012)实施时间要求:
(一)分期实施新标准的时间要求
  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2013年,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2015年,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2016年1月1日,全国实施新标准。
4.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以环境大气质量标准为目标,对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规定允许排放量或排放浓度,以便直接治理污染源,防止污染。
它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进行净化设计的依据,是控制大气污染的关键,同时也是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依据。
5.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6. 其他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国务院关于同意征收煤炭城市建设附加费的批复》(1992.5.29)
《关于开展征收工业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费十点工作的通知》(1992.9.14)
《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1998.1.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停止生产销售使用车用含铅汽油的通知》(1998.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8.10.30)
《秸秆燃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1999.4.14)
《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法》(1999.12.3).。。。
我国履行国际公约-大气方面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5月,李鹏总理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国人大常委会于1993 年1月批准了公约。
1990年2月,国务院专门成立 了各有关政府部门参加的“气候变化问题协调小组 ”,负责协调、制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和措施 。
中国 以积极的态度,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的措施,努力减 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率。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中国于1989年加入该公约,1991 年加入《经修正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 议定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会 议。
1991年成立了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其职责是 :提出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逐步淘汰方案并组织 实施,处理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有关日常工作。
1993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了《 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并首次 向保护臭氧层秘书处报送中国有关生产和进出口限 控物质的数据(包括台湾省)。
截至1996年7月,中国共获得蒙特利尔多边基金赠款项目170余个,项目执行情况良好。
此外:
1994年,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消减硫化物的议定书》;
1998年在日本签署《京都议定书》明确列出了温室气体名录、产生温室气体的能源部门和类别,列出了承诺排放量限制或削减的39个工业化缔约方的名录。
截止2006年,我国于42个国家签署了双边协议或备忘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