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空气质量监测 课件(共29张PPT)-《环境监测》同步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空气质量监测 课件(共29张PPT)-《环境监测》同步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模块三 空气监测
3.1空气污染与监测
3.2空气质量监测
3.3锅炉烟尘烟气的监测
1
2
3
4
3.4空气自动在线监测
3.2.1 空气质量监测方案制定
资料收集与调研
监测项目的选择
布点采样
监测分析方法
1
2
3
4
5
质量控制
资料收集与调研
01
监测项目的选择
02
危害大、涉及范围广的项目
已建立成熟测定方法的项目
有标准可比的项目
1、优先监测原则
《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修改单( 公告 2018年 第29号)
2、空气质量标准
监测项目的选择
02
基本项目:SO2、NO2、 CO、O3、PM10、 PM2.5
其他项目:TSP、NOx 、Pb、B[a]P
布点采样
03
应包括整个监测范围内高、中、低三种浓度区
下风向为主要监测区,应多布点,上风向少设,作为对照点
城市、工矿区多设,郊区农村少设
人口密度大多设
经常超标地方多设
布点采样
03
确定调查区域范围
监测区域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和居住混合区、交通稠密区、清洁区等
在特定位置布设一定的控制点
布点方法
1、功能区布点法
监测点位布设
03
确定调查区域范围
按地理坐标进行网格分割
在特定位置布设一定的控制点
布点方法
2、网格布点法
适用于面源或线源
监测点位布设
03
r=4,10,20,40km, 圆上设4、8、8、4采样点
不同圆周上的采样点不一定相同或均匀分布
靠近最大浓度值的地方密一些
布点方法
3、同心圆布点法
适用于由多个污染源(污染群),且重大污染源比较集中的情况
布点采样
03
弧线不宜等距离划分,浓度最大值时布点多些
扇形的角度一般为45°,也可更大些,但不能超过90°
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取10—20°
布点方法
4、扇形布点法
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
03
采样时间
每次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采样频率
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布点采样
污染物 取值时间 数据有效性规定
SO2、NO2 、PM10 、PM2.5 、NOx 年平均 每年至少有324个日平均浓度值,每月至少有27 个日平均浓度值(二月至少有 25个日平均浓度值)
SO2、NO2 、PM10 、PM2.5 、NOx、CO 24小时平均 每日至少有 20 个小时平均浓度值或采样时间
O3 8小时平均 每 8 小时至少有 6 小时平均浓度值
SO2、NOx、NO2、CO、O3 1小时平均 每小时至少有45 min的采样时间
总悬浮颗粒物(TSP)、苯并[a]芘(BaP)、铅(Pb) 年平均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60 个日平均浓度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5 个日平均浓度值
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总悬浮颗粒物(TSP)、苯并[a]芘(BaP)、铅(Pb) 24 小时平均 每日应有 24 小时的采样时间
监测分析方法
04
国家标准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行业标准监测分析方法、推荐方法
考虑监测对象的浓度水平和分析方法的检出限
监测分析方法
0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质量控制
06
监测系统过程 主要控制因素 主要影响目标
布点系统 监测目标 监测点位、点数 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稳定性
采样系统 采样次数或采样频率 采样仪器技术、方法 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
运贮系统 样品的运输 样品的保存 准确度
分析测试系统 样品的预处理 分析方法准确度、精密度、监测范围控制 分析人员素质、实验室质量控制 精密度、准确度
可比性、完整性
数据处理系统 资料完整、处理及精度检验 资料分布、分类管理制度的控制 准确度
可比性、完整性
综合评价系统 信息量的控制 结果的表达及原因分析、对策 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
3.2.2 PM10 的测定
PM10的来源和危害
测定方法与原理
样品采集
监测分析方法
1
2
3
4
5
质量控制
PM10的来源和危害
01
长期漂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1、PM10
污染源,如烟囱、车辆、扬尘
环境空气中气态污染物如VOCS 、SOx 、NOx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
2、来源
可吸入颗粒物,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PM10的来源和危害
01
PM10容易导致人体器官病变。
PM10 影响大气能见度。
3、危害
测定方法与原理
02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618-2011
1、方法名称
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的手工测定
检出限为0.010 mg/m3(以感量0.1mg 分析天平,样品负载量为1.0 mg,采集108m3空气样品计)
2、适用范围
测定方法与原理
02
通过 PM10 切割器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使环境空气中PM10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出PM10浓度。
3、测定原理
02
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GB3095-2012)
测定方法与原理
样品采集
03
颗粒物采样器
由采样夹、流量计、采样泵等组成
样品采集
03
切割器(分尘器)
撞击式
旋风式
向心式
样品保存与分析
04
滤膜采集后,如不能立即称重,应在4 ℃条件下冷藏保存
1、样品保存
放在恒温恒湿箱(室)中平衡24h,用感量为0.1mg或0.01mg 的分析天平称量重量,记录
同一滤膜在相同条件再平衡1h 后称重
恒重:PM10 (PM2.5) 重量之差<0.4mg (0.04mg)
2、样品分析
结果计算与表示
05
ρ —PM10 或PM2.5 浓度,mg/m3;
w2 —采样后滤膜的重量,g;
w1 —空白滤膜的重量,g;
V — 采样体积,m3
06
滤膜
采样仪器
称量环节
监测记录
滤膜使用前均需进行检查,不得有针孔或任何缺陷。滤膜称量时要消除静电的影响。
“标准滤膜” :取清洁滤膜若干张,在恒温恒湿箱(室),按平衡条件平衡24h,称重。非连续称量10 次以上,求每张滤膜的平均值为该张滤膜的原始质量。
每次称滤膜的同时,称量2张“标准滤膜”。若标准滤膜的重量在原始质量± 5mg(大流量), ± 0.5mg(中流量和小流量),则这批样品滤膜称量合格,数据可用,否则应检查称量条件是否合格
当PM10 或PM2.5 含量很低时,采样时间不能过短。感量为0.1mg 和0.01mg 分析天平,滤膜上颗粒物负载量应分别大于1mg 和0.1mg
采样前后,滤膜称量应使用同一台分析天
信息要完整:布点、点位代码、仪器、校准及技术人员
记录要及时,不得涂改
质量控制
每次使用前需进行流量校准
要经常检查采样头是否漏气。安放正确,采样系统无漏气,滤膜上颗粒物与四周白边之间界限应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