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十三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简介第十三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简介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生物膜是细胞的重要组分,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多糖借助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不对称性和选择透过性等性质,与物质转运、细胞表面受体功能、细胞融合、细胞分裂等有密切的关系。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二)药物跨膜转运机制生物膜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因而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呈多样性,可分为三大类: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被动转运指不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药物分子以被动转运为主要方式透过生物膜,转运到血液中完成吸收过程。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1)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大多数药物以分子形式通过这种方式转运。特点:顺浓度梯度转运,不需要载体的帮助,不耗能,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性作用。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的物质,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2)滤过一、药物的跨膜转运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顺浓度梯度转运,需载体,但不耗能,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性作用,也有部位专属性。如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和某些季铵盐类物质的转运。(3)易化扩散一、药物的跨膜转运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2.主动转运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载体,耗能,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性作用,有部位专属性。如氨基酸、单糖、Na+、K+、I-、水溶性维生素及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均以主动转运方式通过生物膜而被吸收。指生物膜两侧的药物借助于载体蛋白的帮助,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3.膜动转运包括物质向内摄入的入胞作用(胞饮和吞噬)和向外释放的出胞作用。与生物膜的流动性特征有关。一、药物的跨膜转运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胃肠道是口服药物的必经通道,由胃、小肠、大肠三部分组成。(一)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一)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部位 pH 表面积 作用胃 空腹:0.9~1.5 进食或饮水:3.0~5.0 吸收面积有限 崩解溶出小肠 十二指肠 4~6 较大 主要部位空肠 6~7 很大 回肠 6.5~7.5 很大 大肠 盲肠 5.5~7.5 较小 储存糟粕结肠 右结肠:5.5~7.5 左结肠:6.1~7.5 较小 直肠 6.1~7.5 较小 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二)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1)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2)胃排空和胃排空速率(3)肠内运行(4)食物的影响(5)胃肠代谢的作用(6)胃肠血流速率(7)其他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1)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液的主要成分是胃酸,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小肠的pH通常为5~7,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胃肠液中含有酶类、胆盐等物质,对药物的吸收产生不同的影响。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2)胃排空和胃排空速率胃空速率↑,吸收↑。但主动转运药物应延迟排空,否则特定部位对药物的吸收程度↓。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有很多: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糖类<蛋白质类<脂肪类,混合食物的胃排空时间通常为4~6小时。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胃排空速率↓。药物:如抗胆碱药、镇痛药、麻醉药等都可使胃排空速率减小。其他:如身体姿势、精神因素等也会影响胃排空速率。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3)肠内运行肠的固有运动可促进固体制剂进一步崩解、分散,使之与肠液充分混合,增加了药物与肠表面上皮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4)食物的影响食物延缓药物的吸收。脂肪类食物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而促进其吸收。食物影响胃排空速率。改变胃肠道的pH或与药物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影响药物的吸收。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5)胃肠代谢胃肠道黏膜内存在着各种消化酶和肠道菌群产生的酶。(6)胃肠血流速率胃血流的改变可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小肠血流丰富,血流量的少量增减对吸收速度影响不大。(7)其他疾病,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二)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2.剂型因素(1)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性质: 解离度、脂溶性、溶出速率、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2)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与制剂因素: 剂型、制剂处方、制备工艺对吸收的影响。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1)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性质1)解离度大多数药物为有机弱酸或弱碱,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缓冲方程式:对于弱酸性药物:对于弱碱性药物:在胃液中,弱酸性药物的非离子型多于离子型,有利于吸收;在肠道中,弱碱性药物的非离子型多于离子型,有利于吸收。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1)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性质2)脂溶性药物的脂溶性可用油/水分配系数Ko/w表示。通常Ko/w↑,脂溶性↑,吸收↑。药物的脂溶性过强时,进入生物膜后可与磷脂强烈结合,不易转运至水性体液中,而使药物的吸收下降。对于某些脂溶性小而吸收不好的药物,可通过结构修饰来增加其脂溶性。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1)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性质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主要有:粒径:减小。溶解度:升高温度,搅拌 。多晶型:亚稳定型。溶剂化物: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3)溶出速度固体药物→崩解→分散→体液内溶出→分子扩散→透膜吸收。限速过程:吸收过程中速度最慢的环节。根据Noyes-Whitney方程: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1)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性质4)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为防止药物在胃肠道中不稳定,可采用包衣技术制成药物的衍生物或前体药物,与酶抑制剂合用,提高其稳定性。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2)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与制剂因素1)剂型一般认为口服剂型的吸收情况顺序是(大→小):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不同给药途径中的药物吸收情况顺序是(快→慢):静脉>吸入>肌肉>皮下>舌下直肠>口服>皮肤。2)制剂处方:主要有主药和辅料的理化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等。3)制备工艺对吸收的影响:提取精制、粉碎、混合工艺等改变药物吸收。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一)口腔黏膜给药(二)肺部给药(三)眼部给药(四)直肠给药(五)皮肤给药(六)注射给药(七)阴道给药(八)鼻腔给药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一)口腔黏膜给药优点:避开肝脏首关效应,避开胃肠道的降解作用,给药方便,起效迅速,无痛、无刺激性,患者的耐受性好。给药系统:片剂、贴剂、喷雾剂、水凝剂、膜剂、粉剂和溶液剂等。(二)肺部给药优点:吸收面积大,肺泡上皮细胞膜薄,渗透性高;血流丰富,酶的活性相对较低,能够避免肝脏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高。给药剂型:气雾剂、喷雾剂和粉雾剂。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三)眼部给药主要用于眼局部疾病的治疗,药物主要通过经角膜渗透和不经角膜渗透两种途径吸收。脂溶性药物一般经角膜渗透吸收;亲水性药物及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不易通过角膜,主要通过结膜、巩膜途径吸收。(四)直肠给药近肛门端血管丰富,药物的直肠吸收属于被动扩散,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度、溶解度、粒径和所用的基质、所处的位置等因素均能影响直肠给药时药物的吸收。给药剂型:栓剂或灌肠剂。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五)皮肤给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角质层进入真皮组织,属于被动扩散,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另一途径是通过汗腺、毛孔和皮脂腺等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是离子型药物通过皮肤的主要通道。角质层是药物经皮肤吸收的主要屏障,透皮吸收促进剂对促进药物吸收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给药系统:乳膏、凝胶、涂剂、透皮贴剂等。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六)注射给药优点:给药起效迅速,可避开胃肠道的影响,避免肝脏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高,药效可靠。影响注射剂给药吸收的因素:注射部位的生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处方等。(七)阴道给药优点:有效表面积大,血管分布丰富,可避免肝脏首关作用。给药系统:阴道栓、泡腾片、凝胶剂和泡沫气雾剂等。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八)鼻腔给药优点:1.鼻黏膜薄,有效表面积大,渗透性高,血管丰富,有利于吸收,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2.可避开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和肝首关作用。3.能够增加一些药物向脑内传递,有利于脑部疾病的治疗。4.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给药系统:滴鼻剂、鼻腔用气雾剂、喷雾剂和粉雾剂等。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