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药物的吸收 课件(共24张PPT)-《药剂学》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3药物的吸收 课件(共24张PPT)-《药剂学》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十三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简介
第十三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简介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药物的分布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随着血液向脏器和组织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作用。
2.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4.血液循环及血管通透性。
5.屏障作用。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药物的分布
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作用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结合型药物的分子量增大,不易通过生物膜,故不能发挥药理作用,起着临时贮库的作用;非结合型的游离药物才能透过生物膜转运到各组织器官发挥药理作用。
结合型药物 非结合型的游离药物
饱和现象
产生竞争性结合
一、药物的分布
2.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的脂溶性、分子量、化学结构、立体构象等均影响跨膜转运,
进而影响分布。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的pH为7.0,细胞外液的pH为7.4,由于弱酸性药物在弱碱性环境下解离型多,故细胞外液的弱酸性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因此,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液,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一、药物的分布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组织与药物的亲和力大,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
当药物与组织有特殊亲和性时,进入组织的速度大于从组织中解脱
进入血液的速度,连续给药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逐渐上升的现象
称为蓄积。
药物若蓄积在靶器官,则可达到满意的疗效,可延长作用时间;若
蓄积的药物毒性较大,可对机体造成伤害。
4.血液循环及血管通透性
血液循环快,血流量大,器官药物浓度高。
毛细血管的透过性高则器官药物分布多。
一、药物的分布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5.屏障作用
(1)血脑屏障:主要是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2)胎盘屏障:主要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它能将母体与胎儿的血液分开,从而使胎儿尽可能少地接触母体的药物或毒物。
(3)血眼屏障:主要是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房水、血液与玻璃体屏障的总称。
一、药物的分布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二、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也称为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
(一)代谢方式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内进行,其代谢过程可分为两个时相进行:
Ⅰ相反应是氧化、还原、水解过程,主要由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以及存在于细胞质、线粒体、血浆、肠道菌群中的非微粒体酶催化;
Ⅱ 相反应是结合反应,上述极性基团与体内的葡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等结合,增加药物的极性,使其容易从肾脏排泄,药理活性通常降低。
二、药物的代谢
(二)药物代谢酶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1.微粒体酶系 非特异性酶,简称肝药酶或药酶,具有专一性低、个体差异大、活性受药物影响等特点,如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2.非微粒体酶系 特异性酶,如单胺氧化酶、胆碱酯酶等。
(三)影响代谢的因素
1.酶诱导和抑制作用 2.给药途径和剂型
3.给药剂量 4.药物的光学异构化
5.生理因素的差异
二、药物的代谢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三、药物的排泄
排泄是指体内的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除。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分泌。
3.肾小管重吸收。
影响药物肾排泄的因素除了药物的分子量、pKa值、脂溶性及尿液的pH外,还有蛋白结合率、药物配伍、肾脏疾病等。
三、药物的排泄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二)胆汁排泄
胆汁排泄对原形药物而言是一个次要的排泄途径,但对药物的代谢物,特别是极性强的代谢产物则是主要的排泄途径。
各种内源性物质、外源性物质及其代谢物是以主动转运方式向胆汁转运,是由载体来完成的,需要能
量,有饱和及竞争抑制现象。
三、药物的排泄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三)乳汁排泄
乳汁的pH与血浆相比呈偏酸性(pH约为6.6),故一些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红霉素等易自乳汁排出。
(四)其他排泄途径
许多药物还可通过肠道、唾液、汗液、泪液、皮肤、肺等排泄。
三、药物的排泄
第十三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简介
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简介
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简介
一、概述
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量变规律的学科,即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物动力学致力于研究和建立机体内不同部位药物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阐明药物在体内量变的规律,为新药、新剂型、新型递药系统的研发以及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简介
二、药物动力学常用术语
(一)消除速度常数(K)
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药物的量即为消除速度常数。
式中,Ke为肾排泄速度常数;Kb为生物转化(代谢)速度常数;Kbi为胆汁排泄速度常数;Klu为肺消除速度常数。
消除速度常数在药物动力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该参数是计算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和存留的重要参数之一,并可以计算出各个消除途径消除的分速率。
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简介
(二)药物生物半衰期
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是指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一般来说,代谢快、排泄快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就短;而代谢慢、排泄慢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就长,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消除速度常数一样,可以用来衡量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和存留量。
大量的药物动力学实验证明,若按固定时间间隔给药,在5倍t1/2的时间时,血药浓度即可达到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约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98.4%。同样,我们也可以认为在一次给药后的5倍t1/2时间内,机体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药物的消除。
二、药物动力学常用术语
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简介
(三)表观分布容积(V)
表观分布容积是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参数,一般用V表示,其单位通常以L或L/kg表示。
应该强调的是,表观分布容积不具有直接的生理意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涉及真正的容积。该参数的定义为药物分布在相当于血浆中浓度时所占体液的容积。
二、药物动力学常用术语
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简介
(四)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在恒定时间内规定给予固定的剂量,药物的摄入量等于排出量,这时的平均血药浓度被称之为平均稳定态血药浓度或平均坪浓度。
(五)体内总清除率
体内总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从体内清除的表观分布容积
(Vd)数。
二、药物动力学常用术语
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简介
三、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或制剂被吸收后,主药到达大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疗效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它仅仅是一个用于比较各种制剂之间利用程度的尺度。
包括两项参数:
第一是生物利用度的程度,即吸收程度或吸收数量,是指与标准参比制剂相比,试验制剂中被吸收的药物总量的相对比值;
第二是生物利用度的速度,是指与标准参比制剂比较,试验制剂中主药的吸收速度的相对比值。
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简介
三、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1.相对生物利用度 即指与标准参比品比较,从试验制剂中吸收的药物总量的相对比值。
或同一处方中,将公认为吸收和疗效均满意的产品作为对照制剂相对比而得的生物利用度称为相对生物利用度。
F=(AUC)试/(AUC)标
2.绝对生物利用度 用同一主药的静脉注射剂作为对照制剂相对比而得的生物利用度。
F=(AUC)口服/(AUC)静脉注射
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简介
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生物等效性是保证含同一药物的 不同制剂体内行为一致性的依据,是判断所研发的产品是否可替代已上市药品使用的依据。
三、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