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威宁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素质教育期末测试试卷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3页,第Ⅱ卷第4页至第6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 (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出身于东夷的郯子到鲁国,追溯自己的东夷祖先为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颛顼6位上古帝王。孔子听到郯子的做法时,对其做法高度认可。这表明当时A. 国家统一趋势出现 B.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C.礼崩乐坏局面形成 D.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2.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召集一些青年才俊出入禁宫,授予他们侍中、中常侍等官职,让他们“参与谋议”,并按皇帝旨意,在朝堂对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拟定的行政方案加以诘难。这一制度设计意在A.打击地方割据 B. 避免决策失误C. 提升行政效率 D. 加强君主权力3.东晋时期,南方农业生产中,农民们采用的新的耕作方法和农业工具,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还种植了大量的果蔬和茶叶等经济作物。这反映出A. 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B.北方经济日渐凋敝C. 南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D. 东晋政权的封建化4.图1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这一时期是A. 两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5.宋史记载: “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遵,令样招募。”对宋太祖以“兵样”为标准从驻州之镇兵中选拔中央禁军的做法,理解准确的是A. 有效维护了统治稳定 B. 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D. 意在抑制武将势力6.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这一思想A.强调道义责任 B. 倡导经世务实C. 追求和谐共生 D. 崇尚守正创新7.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下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时间 事件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 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A.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民族间交流的日益频繁8.19世纪 30年代,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往往是自安徽经江西至广东,19 世纪40年代后,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逐步转为自安徽至上海。这主要是因为上海A. 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B. 交通体系不断完善C. 是对外开放桥头堡 D.官员具有责任意识9.20世纪初,梁启超先后撰写了《班定远平西域》(班定远指东汉班超)、《意大利建国三杰》《自治、菲律宾自治!》。梁启超意在A. 介绍世界形势 B. 宣扬变法图强C.宣扬民族主义 D. 践行托古改制10.某同学整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知名人物,如“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A. 民主科学 B. 实业救国 C. 中西并重 D. 救亡图存11.五四运动之前,报刊内容大多为文言文,之后转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五四之前,报刊内容大多低俗毫无趣味,之后多为报道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新锐思想文化; 同时很多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办报热潮中。大众传媒的这些变化A. 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B. 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方式C. 彻底解决了国家出路的问题 D. 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主题鲜明的口号往往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下列口号中,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是A.“打倒列强,除军阀” B. 拥护“德先生、赛先生”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13.1937年8月,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指出:红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并说明这是在抗日战争这种特定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正确方法。毛泽东的这一作战方针A. 说明了党内思想整风的必要性B. 适应了正面战场抗日战争需要C. 利于配合和支持正面战场抗战D. 体现了中共独立领导抗日战争14.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0世纪70年代,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与美国结束长期对峙状态,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反映出新中国A. 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B. 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C. 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D.已进入国际舞台的中心15.“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下列符合该时代特征的口号是A.“早包早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B.“只生一个好”C.“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 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6.1984年10 月,中国电影业被规定为企业性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从1985年起,在维持了 35年一贯制的0.2~0.3 元人民币的电影票价后,国家开始允许影片的票价实行浮动。这一史实最有助于研究A. 家庭联产承包 B. 经济体制改革 C.现代企业制度 D. 市场经济体制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事项: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7.(14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到平王末年,周朝最终衰弱。戎人迫近华夏,从陇山向东直到伊水、洛水,处处都有戎人。这时候,渭水上游有狄、螈、邦、冀之戎,泾水北边有义渠之戎,洛水有大荔之戎,渭水南岸有骊戎,伊水、洛水之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颖水上游西面有蛮氏之戎。在春秋时代,戎人偶尔进入中原,参与华夏各国的盟会。----摘编自《后汉书·西羌传》译文材料二 上(唐太宗) 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玄感以运卒反于黎阳,非戎狄为患也。”----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并分析其原因。(6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民族政策,并以唐与吐蕃关系为例加以说明。(8分)18. (13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土地制度和学说,比如“三代之井田、王莽之王田(土地国有制) 与禁奴,王安石之青苗,洪秀全之公仓(圣库制度) ”。二是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理论。亨利·乔治认为土地私有是社会贫富不均的主要根源,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一切其他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摘编自冯自由《革命逸史》、夏良才《亨利乔治的单税论在中国》材料二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忠诚于中国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中国红色政权理论的核心。——摘编自兰秀辉、周利生主编《信仰: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1) 根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民主义的时代意义。(6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涵,并简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对中国革命的积极作用。(7分)19.(13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国内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额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了4次大规模上涨风。——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收效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摘编自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党和政府为应对物价上涨采取了哪些措施 (7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担心”和“不必要担心”的内涵。(6分)20.(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哪,变幻了时空。——摘自《滚滚长江东逝水》材料涉及了多位著名历史人物,请你从中选取一位或多位历史人物,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12分)威宁县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素质教育期末测试试卷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D C C B A B A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D C C A C B【解析】1.据材料可知,郯子出身于东夷,但他却把自己的东夷祖先追溯到华夏族的祖先黄帝、炎帝等,这反映了当时同源共祖观念已经产生,体现了周边民族对华夏民族的祖先认同,故选D。2.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选拔一些官位较低的人进入中朝讨论国事,从而分割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故选 D。3.据材料信息可知,南方经济物产丰盈,体现了南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故选 C。5.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地方抽调精兵到中央禁军,目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B。6.材料表明个人应该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担负起社会责任,故选 A。7.据材料可知,清朝通过对内、对外采取措施,划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加强了对西藏、新疆的管理,这些都是强化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故选 B。8.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打破了原来只有广州十三行一处的外贸格局,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因此 19 世纪 40 年代后,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逐步转为自安徽至上海,故选 A。9.据材料信息可知,20 世纪初,梁启超撰写了班超平定西域,意大利建国和菲律宾自治的文章,这些都与宣传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有关,体现了梁启超主张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宣扬民族主义思想,故选 C。11.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报刊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使用白话文,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新锐思想文化等,使得更能贴近大众,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广阔舞台,故选 D。高一历史 WN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3 页){#{QQABAQoQogigAgBAAAhCAwXICEKQkBGCAIoGwFAMMAIAyQFABAA=}#}13.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全面抗战刚刚开始,毛泽东的山地游击战争思想有助于红军在敌后牵制敌人,从而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故选 C。14.材料表明,中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从国际国内实际形势出发,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 A。15.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时期的状况,“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故选 C。16.电影票价的浮动,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可以用来研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故选 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17.(14 分)(1)(6 分)分布格局:诸夏和诸少数民族交错杂处的分布格局。(2 分)原因:周平王东迁,周边民族得到内迁空间;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少数民族乘虚而入;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4 分)(2)(8 分)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册封、和亲、战争和设置机构等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每点 2 分,4 分)说明:7 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 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每点 2 分,4 分)18.(13 分)(1)(6 分)特点:中西结合、注重公平。(2 分)时代意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4 分)(2)(7 分)内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3 分)积极作用: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新道路作了阐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每点 2 分,4 分)19.(13 分)(1)(7 分)原因:国内的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党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投机商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每点 1 分,答出三点即可,3 分)措施: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每点 2 分,4 分)高一历史 WN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3 页){#{QQABAQoQogigAgBAAAhCAwXICEKQkBGCAIoGwFAMMAIAyQFABAA=}#}(2)(6 分)“担心”的内涵:包产到户会影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3 分)“不必要担心”的内涵:包产到户不改变土地集体公有制性质,只是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3 分)20.(12 分)示例:论题: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2 分)论述:汉武帝统治期间,政治上,通过颁布“推恩令”、设置中朝、确立察举制等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文化上,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另外,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8 分)总之,汉武帝的统治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使汉王朝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2 分)高一历史 WN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3 页){#{QQABAQoQogigAgBAAAhCAwXICEKQkBGCAIoGwFAMMAIAyQF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威宁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素质教育期末测试试卷高一历史-答案.pdf 贵州省威宁县2023_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素质教育期末测试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