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复习教考融合之《归园田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田舍(其一)文同园林晓气清,篱巷夕阳明。石窦闻寒碓①,烟坡见晚耕。豚蹄供祷赛②,龟壳问阴晴。欲识丰年乐,一村鸡犬声。[注]①碓:舂米的用具。②祷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晨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反映出农家的祥和美好。B.颔联视觉与听觉结合,描摹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写出丰年的来之不易。C.颈联写乡亲们祭祀祈祷、占卜问事,写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D.尾联写“鸡犬声”既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又反衬出乡村的清静。2.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是田园诗,两首诗都写到了农村中最常见的景物,请比较两首诗在乡村场景和风物的选取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古九首(其八)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①,渴饮易水流②。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再难得,吾行欲何求!【注】①首阳:山名,伯夷、叔齐为商时孤竹君二子,商亡,他们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②易水:水名,在今河北,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去刺杀秦王,太子及宾客在易水为其送行。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回忆手法入题,通过想象来抒写自己的少年怀抱。首两句起点很高,并由此而为全诗奠定了基调。B.“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这两句似乎是对“行游”者饮食起居的叙写,实际却是对伯夷、叔齐、荆轲等高人义士的追访。C.“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D.本诗风格鲜明,读起来一气呵成,非常朴素,看不到刻意追求新奇的痕迹,十分自然。4.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归园田居(其五)[晋]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漉:滤,渗。④近局:近邻。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园田居(其五)》以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反映“归园田居”之后的另一个生活侧面。B.“可以濯吾足”,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心境。C.“日入室中暗”,不知不觉,日落西山,“荆薪代明烛”,室内暗然,于是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此句看似寒酸,却表现出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D.“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两句中,“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诗人索性不顾时间,尽情畅饮,直至旭日渐升,方肯作罢。6.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饮酒·其十一陶渊明颜生称为仁,荣公[注]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注]荣公:荣启期,春秋时期的隐士,《列子·天瑞》记载其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至九十而亡。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生称为仁”和“屡空不获年”是讲颜回虽贫寒短命却为人所称道。B.颜回、荣公虽美名流传却一生憔悴清贫,死后无知,活着称心如意为好。C.本诗运用诸多典故,极其含蓄表达了作者所持的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D.作者以议论入诗,由贤者隐士至尊客上宾,情至论随,并无生硬之感。8.诗人在末尾表达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与其《归园田居·其一》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中①田园作[唐]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④,惆怅远行客。[注]①春中: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探测、察看。④御:饮、喝。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田园图景。B.颔联“持”“伐”“荷”“觇”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人忙于农事的场景。C.颈联中旧屋主人翻看新年的日历,让诗人产生时光飞逝之痛,年华老去之悲。D.尾联中诗人想到远行客无缘享受这美好的田园春光,不由得为之惋惜和惆怅。10.同为意象,本诗“归燕识故巢”的“燕”和《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的“鸟”,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点明时节,并交代了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B.“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季节特点。C.“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二句,“知者谁”和“吾独知之”为自问自答。D.结尾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也照应了题目“归田”二字。12.诗中“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与《归园田居(其一)》在写景上有相似之处,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对两首诗加以赏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注】①巃嵷(lóng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14.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它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参考答案:1.D 2.同:两首诗都有田中农事和村落生活的场景描写,都写到了鸡鸣犬吠等典型风物。异:①本诗重点描写了田园乡村丰收时节的人事活动,包括劳动景象、祭祀祈祷、占卜问事等。反映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归园田居》集中展现乡村生活的静谧与恬淡。②虽然两首诗都选取最富有农村生活特征的鸡鸣狗吠来写,但是本诗写“鸡犬声”,是以鸡犬的热闹衬托丰收后农家热闹和喜庆的氛围;而《归园田居》写“鸡犬声”,既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以“鸡犬声”打破环境的清静,突显田园的生机与活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反衬出乡村的清静”错误,写“鸡犬声”是为突显田园生活的生机与祥和。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首先分析《田舍·其一》。首联描绘了一幅天清气朗的画面,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也反映出农家祥和美好的生活氛围。接下来的两句着重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刻画出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更委婉地道出丰年的来之不易。颈联又转而描写乡亲们的社会活动,他们祭祀祈祷,还经常占卜问事,尽显农耕社会里朴素的社交场面。作者在最后以“一村鸡犬声”,传达出丰收后热闹和喜庆的氛围,好像全村的鸡犬也在跟着凑热闹。其次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其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集中展现乡村生活的静谧与恬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鸡狗的叫声,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这两句以声衬静,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3.C 4.《拟古九首》写诗人感慨世上没有相知之人,古人相知的典范都已不在人世,表达了知音难求的孤独寂寞之情,抒发了深沉的愤慨。《归园田居(其一)》写诗人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与平静、和谐的心境,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错。“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意思是不见心中的知音,只见古时节义之士的坟墓,表示对夷齐、荆轲等节义之士的仰慕并慨叹知音之难得。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拟古九首》后六句“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再难得,吾行欲何求”,意思是不见心中知音者,但见古时荒墓丘。路边两座高坟墓,乃葬伯牙与庄周。贤士知音难再得,远游还想何所求? “相知人”,知己的人,即知音,这里指伯夷、叔齐、荆轲等人。“不见相知人”,是诗人感慨世上没有相知之人。“此士难再得”,是指上述的伯夷、叔齐、荆轲、伯牙、庄周等有品行、节操的人已经不在了,自己没有知己,无人理解。“吾行欲何求”,我远游还想何所求?诗人运用典故,借对他们的颂扬和怀念,表达着自己内心的痛苦、愤慨及知音难求的孤独寂寞之情。由此看出,诗人感慨世上没有相知之人,古人相知的典范都已不在人世,表达了知音难求的孤独寂寞之情,抒发了深沉的愤慨。《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了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体现了诗人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整体画面充满生机,抓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的官场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此看出,诗人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与平静、和谐的心境,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5.B 6.①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②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五)》,写“山涧清且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等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③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五)》,“漉我新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潇洒自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一事则写出了诗人归隐后内心的宁静。【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心境”错误。“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意思是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可以濯吾足”一句,出自古《沧浪歌》,原是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意思。而陶渊明却任凭涧水清澈见底,依旧用来“濯我足”,完美的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抒发情感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本诗第一句“怅恨独策还”独自怅然拄杖还家,很明显“怅恨”是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趣,生性本来喜欢山川田园,直接表达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本诗第三句是写景,“山涧清且浅”山涧流水清澈见底,是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描写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本诗第五至八句是写事,“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写作者还家后的实事实景,是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在南面的山野里开垦荒地,抒发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自得。7.D 8.相同点:都表现了对返归自然的渴望。不同点:①本诗更倾向于生活要称心适意、逍遥自任,不为死后的名声和身体的享乐而活;②而《归园田居·其一》更倾向于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和喜悦。【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由贤者隐士至尊客上宾”说法有误,本诗典故没有“尊客上宾”。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说自己“性本爱丘山”,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以及在诗歌结尾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与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返归自然的渴望。本诗末尾中,根据诗人对裸葬的态度可以看出,诗人同样崇尚自然。由此可见,两者都表现了对返归自然的渴望。本诗中,根据诗句“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可看出,诗人认为生活要称心适意、逍遥自任。此外,本诗最后四句还体现了诗人对身体、生命的一种思考。寄养人间的身躯虽然千金难抵,但一旦死归彼界则躯化宝亡,无所珍惜了。诗人认为一旦生命了结,亦已无“宝”可言,因此对于汉代杨王孙裸葬引起的风波,诗人以自己的精深理解,指出裸葬根本不是什么不仁不孝的坏事,这是杨王孙个人情性的外在表现,人们应当予以理解。从中,也可看出诗人自己不为死后的名声和身体的享乐而活的人生态度。《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园田的缘起。“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身在宦海心系园田的心情。“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而直到最后“返自然”句,诗人终于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从中可以看出,《归园田居·其一》更倾向于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和喜悦。9.C 10.①春天归来的燕子,依然认得去年的巢穴,诗人借写“归燕”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回归田园的喜悦之情。②笼子里的鸟儿怀念旧时生活的树林,诗人用“羁鸟”比喻“自己”,认为自己被官场所约束,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让诗人产生时光飞逝之痛,年华老去之悲”分析有误。归燕、新历是春天开始的标志。燕子回来了,屋中的旧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像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可见这里表现的是对未来的期许。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意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归燕识故巢”一句的意思是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而这里诗人所展望的明天,显然是回归田园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就是“远行客”无缘享受的生活。由此可见,诗人在这里借写“归燕”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回归田园的喜悦之情。“羁鸟恋旧林”一句意思是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这里其实是运用比喻,把在官场的人比作被关在笼子里,失去自由的鸟儿,比喻生动形象,能化具体为生动。诗人抓住“鸟”的特点,借助鸟来寄托深意,表达情感,这些诗中的归鸟,都是作者的艺术化身,都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意蕴相似。由此可见,这里诗人是用“羁鸟”比喻“自己”,认为自己被官场所约束,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11.D 12.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①本诗以鸠鸟齐鸣、布谷翩飞的动景,突出田园的勃勃生机,以山青杏红、青草繁茂、黄犊静卧的静景,突出田园的静谧。动静结合,画面生动丰富。②陶诗以“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静景与“炊烟”“狗吠”“鸡鸣”等动景相互交融,表现农村的生活气息。【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结尾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错误。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本诗“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斑鸠在屋顶上聒聒鸣叫,布谷在桑条下翩翩飞舞。 远处的碧山上丹杏正在开出艳丽的花朵,在青草地的暖阳下正在睡眠的小牛犊是那样的健壮。其中以鸠鸟齐鸣、布谷翩飞的动景,突出田园的勃勃生机,以山青杏红、青草繁茂、黄犊静卧的静景,突出田园的静谧。动静结合,画面生动丰富。《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写到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本处以“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静景与“炊烟”“狗吠”“鸡鸣”等动景相互交融,表现农村的生活气息。所以,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3.B 14.《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典型手法是白描、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等,本诗颈联同样如此。①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溪水潺潺,鱼儿慵懒的幽静怡人环境。②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③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B.“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误,诗歌体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没有表现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归园田居》(其一)运用白描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一句,用简笔勾勒出屋舍概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听觉、动景描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为视觉、静景描写,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描写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田园风光。本诗颈联同样如此。本诗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而行动变得迟缓。①白描。本联抓住描写对象鸟、鱼、溪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动听,溪水清澈,鱼儿在水中停歇的幽静怡人环境,运用了白描的手法。②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动静结合,使得画面既美好又富有生机,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③视听结合。“鸟语”是耳闻之声,“鱼行”是眼见之景,是感官上的视听结合,展现处一派动人美景,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