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理化试卷可能用到的物理常量:ρ水=1.0×103kg/m3 ρ食用油=0.8×103kg/m3 c 水=4.2×103J/(kg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i-28S-32 Cl-35.5 Ca-40 Cu-64 Zn-65第Ⅰ卷(选择题 共 60 分)选择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小华同学为妈妈庆祝生日,下列庆祝活动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倾倒果汁 B.点燃蜡烛 C.切分蛋糕 D.戴寿星帽2.实验操作应该严谨规范。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A.取用锌粒 B.二氧化碳验满 C.加热液体 D.点燃酒精灯3.从宏观、微观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特有的“科学思维”之一。下列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事实正确的是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A.浑浊的河水过滤后得到澄清液体 分子种类发生改变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C.6000L 氧气加压可装入 40L 的钢瓶中 加压时,分子的体积变小D.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4.我国 2023 年成功发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六、神舟十七载人飞船,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运营阶段。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可以通过以下反应转化为氧气:4KO2+4CO2+2H2O=4KHCO3+3O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反应物均属于氧化物 B.二氧化碳、水、氧气均由分子构成C.碳酸氢钾(KHCO3)中钾离子符号是 K1+ D.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5.治理汽车尾气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丁均被列为空气污染物B.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分子数目均不变C.该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7:11 D.该反应体现了甲物质具有还原性6.我国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某种新型催化剂表面高效分解水后,再利用某种高效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 X,X 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已知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3H2催化剂高温高压H O+X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①属于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 1:2 B.反应②产生的水全部循环利用,反应①不需要另外补充水C.反应②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其中 X 的化学式为 CH3OH D.反应①、②使用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7.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个数有①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②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所以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③SO3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 SO2 大,所以等质量的上述两种物质二氧化硫所含分子数目较多④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 0,所以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中一定存在元素化合价的改变⑤发现燃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燃气阀门打开门窗,所以室内起火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⑥扑灭油、气燃烧引起的失火可用干粉灭火器,所以贵重设备的失火也可用干粉灭火器A.2 个 B.3 个 C.4 个 D.5 个8.实验室有一瓶石灰石,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还含有碳酸氢钙和二氧化硅。已知:碳酸氢钙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 CaCO3 + H2O + CO2↑;碳酸钙高温下分解;二氧化硅熔点非常高,高温时难分解。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其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取 12.00 g 石灰石样品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a 点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6.7%B.若剩余固体中二氧化硅的质量分数为 15.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 CaCO3、CaO 和 SiO2C.图中 ab 间任一点(不包括 b 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 CaCO3、Ca(HCO3)2 和 SiO2D.若向 c 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 CO2 的质量为 4.4 g9.如图所示是气体扩散的实验。抽掉玻璃板,几分钟后,两个瓶子内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且颜色变得均匀。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颜色变得均匀后,分子将不再向上或向下运动B.该现象可以看出,物体的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在间隙C.两个瓶子内气体混合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D.中间的玻璃板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是因为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10.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甲:铁水很热,冰块很冷,所以铁水的内能一定比冰山的内能大B.图乙:硝化棉燃烧起来,是活塞压缩硝化棉做功,使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导致的C.图丙:当塞子跳起来时,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瓶内出现白雾D.图丁:冬天用热水袋取暖时,温度从热水袋传递给人体11.如图所示是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柴油机一个工作循环四个冲程的正确顺序为乙、丁、甲、丙B.该柴油机在吸气冲程中吸入的是空气和燃料的混合物C.丁冲程中气缸内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气体的内能减小D.使燃料在气缸内燃烧更充分,柴油机的效率会更高,燃料的热值会更大12.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科学家们经过长期探索,发现能量转化是非常普遍的,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下列有关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中错误的是..A.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的电动机可以将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B.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植物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D.发光二极管发光时,将电能大部分转化为光能13.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的一端使其带电,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放在吸管两端的附近,发现吸管两端都向玻璃棒靠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玻璃棒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而带正电B.未被摩擦过的吸管一端也向玻璃棒靠近,说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C.吸管被餐巾纸摩擦过的一端带负电,摩擦时餐巾纸失去了电子D.吸管是绝缘体,其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电荷14.如图为武汉地铁 19 号线的自动扶梯,扶梯是由一台电动机驱动工作的。为保障安全,在自动扶梯的上、下口各设置有一个“急停按钮”,当出现突发状况时,只要按下其中任何一个按钮(按下按钮相当于断开开关),扶梯会立即停止运行。下列设计的模拟电路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是15.小明在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时,用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 6V,闭合开关后,小灯泡 L1、L2 均不发光,他用电压表逐段测量检测故障,得出只有 L1 断路的结论。以下检测数据正确的是A.Uab=6V B.Ubc=6VC.Uac=0V D.Ubd=6V16.如图是一种自动测定油箱内油面高度的装置,R 是滑动变阻器。它的金属滑片是杠杆的另一端,从油量表(由电流表改装而成)指针所指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油箱内油面的高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量表的零刻线一定与电流表原零刻线相重合B.电阻 R0 是在油箱没有油时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C.当油箱油面降低时,电路中的电流减小,油量表的指针靠近零刻线D.当油箱油面降低时,电路中的电流增大,油量表的指针远离零刻线17.小明家上月末的电能表表盘如图所示,为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小明断开家里其他用电器,只让某用电器单独工作 1min,发现电能表的转盘转动 90 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能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可以通过电能表计量出来B.10(20)A 表示该电能表在电流为 10~20A 的电路中使用C.这次测量中小明家接入电路的用电器可能为家用电热水壶D.电能表的转盘转动越快,表示电能表所在电路消耗电能越多18.如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必须把甲、乙两图的实验装置接在电压相同的电源两端进行实验B.U 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是因为 U 形管中液体的热胀冷缩造成的C.通电后,乙图左右容器中的电阻产生的热量之比为 1:4D.“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它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这一现象可用甲图的实验结论来解释19.已知甲灯标有“4V 2W”的字样,乙灯的额定电压为 9V,如图所示是通过甲、乙两灯泡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象,在确保灯泡安全工作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灯串联在电路中时,不论电源电压多大两灯不可能同时正常发光B.若将甲灯接在电源电压为 2V 的电路中,则此时甲灯的实际功率为 0.5W C.两灯并联在电路中时,为保证电路安全,此时干路中的最大电流为 0.8AD.若将两灯串联在电源电压为 9V 的电路中,则甲、乙两灯的实际功率之比为 2:120.如图是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电路图,电源电压恒为 4.5V,电流表量程为 0~0.6A,电压表量程为 0~3V,滑动变阻器规格为“20Ω 1A”,小灯泡规格为“2.5V 1.25 W”,若不考虑小灯泡阻值随温度的变化,为保证电路安全,且小灯泡两端电压不允许超过额定值,闭合开关,在调节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路的总电功率变化范围是 0.81~4.5WB.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允许调节的范围是 2.5~20Ω C.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 0.18~0.6AD.小灯泡的电功率变化范围是 0.162~1.25W第ⅠI 卷(非选择题 共 60 分)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12 小题,共 60 分)21.(3 分)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盐水,将铜片和锌片放在盐水中,这就是一个电池。用电压表测量这个电池的电压为 V,这个电池的正极是 (填“铜片”或“锌片”),在锌片和电压表中间的导线上,电子流向是 (填“从锌片到电压表”或“从电压表到锌片”)。22.(3 分)如图所示,武汉某社区工作人员免费为环卫工人发放了一批加热马甲,帮助环卫工人御寒。马甲采用石墨烯发热膜均匀发热,3 秒速热,它利用充电宝供电,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为 25W。充电宝的输出电压为 5V,容量为 20000mA h,它在充电时相当于电路中的 (填“用电器”或“电源”),充满电时大约储存了 W h 的电能,充满电时可供该加热马甲正常工作约 h。23.(5 分)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1)加热前,在一个烧杯中倒入 240mL 的水,为了使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需要在另一个相同烧杯中倒入 mL 的食用油。(2)用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来加热水和食用油,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图象如图乙所示,可以判断 a 物质是 。停止加热,在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温度降低的过程中,水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之比 (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食用油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之比。根据图象可知,该食用油的比热容为 。(3)另一组同学用相同器材做实验时,得到如图丙的图象。若 a 物质在 OB 段吸收的热量为 Qa,b 物质在 AB 段吸收的热量为 Qb,则 Qa Qb(填“>”或“<”或“=”)。24.(4 分)为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1)实验中最好选择 (填“相同”或“不同”)规格的小灯泡。(2)闭合开关时,发现电压表指针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现象,接下来他正确的操作是:(写一种方法即可)。(3)下表是某小组多次实验记录的数据,经过小组交流讨论,有同学认为第 3 次实验中出现了电路故障,你认为电路中存在的故障可能是 (写一种可能即可)。实验次数 灯 L1 两端电压 UAB/V 灯 L2 两端电压 UBC/V 电路两端电压 UAC/V1 2.0 1.0 3.02 1.2 1.8 3.03 3.0 0 3.0(4)排除故障后,重新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到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是:(用文字表述)。25.(5 分)某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恒为 6V,定值电阻分别为 5Ω、10Ω、15Ω、20Ω和 25Ω,滑动变阻器规格为“50Ω 2A”。(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所示的实物连接成完整电路。(2)如图乙,为了科学地得出实验结论,在每次更换电阻后,都要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若将 5Ω的电阻换成 10Ω时,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填“A”或“B”)移动,同时眼睛观察电压表示数,直至电压表的示数为 V。(3)在不改变电路连接的情况下,为完成整个实验,定值电阻两端电压设置的范围为 V。26.(5 分)某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实验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1)图甲中有一根导线接错了,请在这根导线上打“×”,并补画出正确的那根导线。(2)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 S,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到某位置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3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次测得电阻 R 的阻值为 。(3)实验中需要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进行多次测量,其目的是为了 (填“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4)另一小组同学将上述实验中的定值电阻换成额定电压为 2.5V 的小灯泡,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当电压表的示数为 1.0V、2.0V 和 3.0V 时,电流表的示数依次为 0.20A、0.22A 和 0.30A,当电压表的示数为 2.5V 时,电流表的示数可能为 (填“0.25A”或“0.26A”或“0.29A”或“0.30A”)。27.(9 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家厨房新装的即热式电热水龙头,它的优点是即开即有热水,无需提前预热,而且智能温控系统可以通过调节水流大小调节水温,不需要调节加热电阻大小。已知自来水的初温为 25℃,当出水温度最高时,水流可达 2L/min。其部分参数如下表所示(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额定电压 220V额定功率 4000W最高水温 50℃(1)该水龙头工作时是利用了电流的 效应。(2)该水龙头以最高出水温度正常工作 1min 的过程中,水吸收了多少热量?此时水龙头的效率为多少?(3)①当实际电压只有额定电压的 80%时,此时水龙头的实际功率是多少?②请判断出智能温控系统是怎样通过调节水流大小来调节水温的?28.(4 分)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然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塞紧橡胶塞。回答下列问题:(1)燃烧匙中的红磷点燃前不燃烧,点燃后燃烧,说明燃烧所需的条件是________(填标号)。A.可燃物 B.与氧气接触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29.(4 分)化学兴趣小组依次连接下图所示甲、乙、丙装置制备干燥的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已知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以干燥二氧化碳)。甲 乙 丙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甲中仪器 a 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填“烧杯”或“锥形瓶”)。(2)通入二氧化碳,可以观察到塑料瓶右边两支蜡烛的现象是___________(填标号)A.两只蜡烛燃烧更旺 B.两只蜡烛同时熄灭 C.长蜡烛先熄灭 D.短蜡烛先熄灭该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通入二氧化碳,塑料瓶内的纸花变红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6 分)归纳整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甲、乙、丙、丁、戊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纯净物。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涉及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反应,“→”表示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一”表示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甲可以供给呼吸,丁是一种氧化物,则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丙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_;丁→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甲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丁由三种元素组成,则戊→丁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A.戊可以是金属单质 B.戊可以是非金属单质 C.戊可以是含有金属元素的氧化物D.戊可能由三种元素组成 E.戊可能有剧毒31.(6 分)聚乙烯纤维可用于生产各种工业用纺织品。实验室有一袋聚乙烯纤维,其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还含有少量水和无机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该聚乙烯纤维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查阅资料:聚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n,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n):(1×4n)=6:1。聚乙烯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水。取 m g 该聚乙烯纤维样品进行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后关闭活塞。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丙放 CuO 处有红色固体生成,样品燃烧完后只剩下灰烬(不参加反应的无机盐)。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丁、戊的质量在反应前后分别增加了 m1 g、m2 g。(浓硫酸可以吸水,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装置气密性良好,夹持装置略去,装置丙处的 CuO、装置乙、丁、戊、己中试剂均足量)回答下列问题:(1)该聚乙烯纤维样品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装置甲中产生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该聚乙烯纤维样品中聚乙烯的质量分数为 (用代数式表示)。(4)与聚乙烯样品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ag,,则 a 的取值范围是(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①样品燃烧完后关闭电炉,还要继续通一段时间氧气②若将装置丁和戊的位置互换,也能达到实验目的③若无装置乙,会导致测得的该聚乙烯纤维样品中水的质量分数偏大④若无装置己,会导致测得的该聚乙烯纤维样品中水的质量分数偏大32.(6 分)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氢气,他们向盛有 5.0 克锌粒的试管中加入 30.0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测得试管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 34.9g。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收集氢气的方法是 (填标号)。A.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2)计算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精确到 0.1 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