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金融机构 课件(共46张PPT)-《财政与金融》同步教学(高等教育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四章 金融机构 课件(共46张PPT)-《财政与金融》同步教学(高等教育版)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第十四章 金融机构
学习目的
了解金融机构存在的意义及其主要分类,以及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进而理解现代银行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新时期现代银行发展的趋势;
掌握商业银行的特征、性质和主要业务,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目标与原则;
掌握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中央银行的职能及主要业务;
了解国际金融机构的含义及主要类型,以及这些机构运作的特点。
第一节 金融机构概述
一、金融机构存在的意义
凡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可称为金融中介机构或金融机构。
融资方式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资金运用安全性的作用。
二、金融机构的分类
(一)银行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专业银行:投资银行 、开发银行 、储蓄银行 、不动产抵押银行 。
政策性银行。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
指那些经营各种金融业务但又不称为银行的金融机构。
西方国家主要有:保险公司、储蓄贷款协会、信用合作社、养老基金组织、邮政储金局、信托公司、租赁公司、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等。
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渗透某些银行业务,增加银行功能。
银行也开始兼办某些原非银行金融机构所经营的业务。
随着金融业中“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两类机构之间的共同点在增加,差异在缩小,相互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三、我国的金融机构
(一)中国人民银行——我国的中央银行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
1.政策性银行
2.大型商业银行
3.中小商业银行
4.农村金融机构
5.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保险公司
2.信托投资公司
3.金融租赁公司
4.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5.证券公司
6.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7.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8.汽车金融公司
9.货币经纪公司
10.小额贷款公司
11.消费金融公司
(四)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第二节 现代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银行的产生
(一)现代银行的前身
在历史上是由货币经营业逐步演变而来的。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兑换业逐步演变为货币经营业。
在货币经营业的发展中,派生出了货币存贷业务,从而使原来的货币经营业转变为银行,原来的货币经营者成了银行家。
(二)近代资本主义银行
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早期高利贷性质的银行 ,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银行;另一条是以股份公司形式组建的、完全新式的股份制银行。
1694年,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
(三)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1845年,英国在香港、广州开设的丽如银行(后改称东方银行)分行。是外国资本在我国开设的第一家新式的银行。
1897年5月,在上海设立的中国通商银行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家现代商业银行。
1927年后,国民党政府逐步建立并形成了“四行两局一库”为中心的官僚买办金融体系。
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正式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于同一天开始发行人民币。
二、现代银行发展的趋势
(1)规模集中化
(2)全球化
(3)金融自由化
(4)金融创新
(5)证券化
(6)信息化
三、现代银行的功能和作用
(一)现代银行的功能
1.充当信用中介。
2.变货币和储蓄为资本。
3.充当支付中介。
4.创造信用工具。
(二)现代银行的作用
1.银行分支机构的不断增多,使银行成为国内以至国际资金调节中心。
2.银行成为社会的公共簿记和政府、企业、个人的总账房。
3.银行成为国民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信息的总汇。
银行通过资金借贷,成为联结国民经济的纽带和对微观、宏观经济调节的工具。
第三节 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及其特征
(一)“商业银行”的称谓
这一称谓通行于英美等国,在欧洲大陆习惯称之为“信贷银行”,在日本银行法中则称之为“普通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接受活期存款并可以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统一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
(二)商业银行的特征
(1)以依靠吸收存款作为其发放贷款的主要来源,并直接与工商企业发生业务联系。
(2)具有创造存款货币的机能。
(3)经营业务范围广泛,有向全能化和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所以有“百货公司式”的银行之称。
(三)商业银行的性质
1.商业银行也是企业。
2.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
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二、商业银行的类型及组织形式
(一)商业银行的类型
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又称分离型商业银行,是指在长短期金融业务及特定金融业务实行分离的银行体制下,主要从事短期性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
综合型商业银行,又称为全能型商业银行,是指可以经营长短期资金融通及其他有关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1.单元制。
又称单一银行制,是指银行业务完全由一个独立的机构去经营,而不设立或者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体制。
2.分支行制。
又称多元制,是指在大都市设立总行,然后在本市及国内、国外普遍设立分支行的银行制度。
3.集团银行制。
又称控股银行制,是由某集团或某家大银行发起成立金融或银行控股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
4.连锁银行制。
指由同一家银行或集团控制若干家形式上各自保持独立的银行。
三、商业银行的业务
按客户的国别或地区不同,分为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
按业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为基本业务和派生业务;
按经营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位置,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按业务规模和客户对象的不同,又分为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现金及存放同业款项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短期证券投资 买入返售证券 票据贴现 贷款 贷款损失准备金 长期证券投资 应收利息和其他应收款 固定资产净值 其他资产 负债
存款
同业存放款项
向中央银行借款
同业拆入
卖出回购证券
长期负债(发行债券)
所有者权益
实收资产或股本
资本公积金
盈余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
资产总计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
(一)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筹措资金、借以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
1.自有资本
(1)股本
(2)资本公积
(3)盈余公积
(4)未分配利润
2.存款。
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负债业务。
3.其他负债。
(1)向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等方式借人的资金。
(2)在同业往来中拆入或占用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
(3)卖出回购证券融入的短期资金。
(4)在执行中间业务或承兑业务中,临时占用客户的资金。
(5)发行金融债券筹集到的长期资金。
(二)资产业务
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业务。主要包括:
1.贷款。
2.票据贴现。
3.证券投资。
(三)中间业务
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在技术、信息、机构、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只是接受客户的委托,为其提供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1.汇兑。
2.信托。
3.租赁。
4.理财业务。
5.咨询和情报服务。
(四)表外业务
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类型有:
1.担保类业务
2.承诺类业务
3.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
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即要使银行资产免遭风险,保证银行稳健经营与发展。
2.流动性原则
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和满足新增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
流动性问题实际上是银行的清偿力问题,即随时偿还客户债务的能力问题。
3.盈利性原则
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也是推动商业银行改进服务、开拓业务和改善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
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第一阶段:资产管理
是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方法,其重点放在资产方面。其任务是对已有的资金在现金、证券投资、贷款和其他资产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形成合理的资产结构,以解决利润最大化与资产流动性的矛盾。
第二阶段:负债管理
强调主动进取,通过开拓负债渠道,主动组织负债,以扩大资产业务和增加银行利润。
第三阶段: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根据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管理。
其基本思想是遵循偿还期对称原理、资产分散原理和目标替代原理,强调从资产与负债的结合上,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统一。
第四节 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银行券和纸币需要一个统一的发行机构
(二)票据交换和清算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
(三)商业银行需要有一个“最后贷款者”
(四)政府进行金融管理需要一个统一的专门机构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
(一)中央银行是政府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中央银行仍然是银行
可概括为: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对一国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国家机关,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它垄断货币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它代表政府进行金融调控和管理,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它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全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处于超然地位 。
(一)服务职能
(二)调节职能
(三)管理职能
四、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一)负债业务
1.货币发行。
2.代理国库。
3.存款准备金。
4.其他负债业务。
(二)资产业务
1.贷款业务。
2.再贴现业务。
3.有价证券买卖。
4.黄金外汇储备业务。
(三)中间业务
1.集中办理票据交换。
2.结清交换差额。
3.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 负债
贴现及放款 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 外汇、黄金占款 国外资产 其他资产 流通中现金
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
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款
对外负债
其他负债和资本项目
总计 总计
第五节 国际金融机构
一、国际金融机构的建立
指由联合国或多国共同建立的,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和协调国际货币及信用体系正常运行的超国家金融组织。
3种类型:
全球性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半区域性的,如国际清算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成员国大部分在该区域内,但也有区域外的国家参加。
区域性的,如欧洲投资银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等。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 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的,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到20世纪末,共有182个会员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基金组织)的活动主要有以下三项:
1.汇率监督与政策协调。
2.储备资产的创造。
3.贷款业务。
三、世界银行集团
(一)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又称世界银行,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与IMF同时产生的 。总部设在华盛顿,现有181个会员国。
世界银行在贷款业务特点:
第一,贷款对象广泛。
第二,原则上只是对会员国的特定建设项目发放贷款。
第三,贷款期限较长,一般在5年以上,最长可达30年 ,并有5年宽限期,在宽限期内只付息不还本。
第四,贷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但一般低于市场利率。
第五,仅为实施某个项目提供所必须的外汇(约占项目总投资的30%~50%)
第六,贷款申请要遵循严格的程序,并接受严格的审查与监督。
(二)国际开发协会
国际开发协会(IDA)是世界银行的一个附属机构,是专门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
(三)国际金融公司
国际金融公司(1FC)是一个专门对私人企业发放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 。
四、区域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一)国际清算银行
国际清算银行(BIS)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合办的国际金融机构。1930年5月成立,总行设在瑞士巴塞尔。
(二)亚洲开发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ADB),简称亚行,是由亚洲太平洋国家(地区)及部分西方国家政府出资开办的多边官方金融机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