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分层复习-声现象(共4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物理分层复习-声现象(共48张PPT)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声现象
目录
CONTENTS
1
新旧课标对比
2
近5年考情分析
3
创新考法精准分类
4
基础知识 回顾概括
5
重难讲练 分层破译
新旧课标对比
2022年版课标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例1 在鼓面上放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物体的运动.了解实验中将微小变化放大的方法.
例2 将发声器放入玻璃罩中,逐渐抽出罩内空气,会听到发声器发出的声音逐渐变小,分析导致该现象的原因.
2.3.2 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例3 了解超声波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如超声雷达、金属探伤、医学检查等.
例4 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具有保护自己、关心他人的意识.
2011年版课标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例1 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 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
2.3.2 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例3 列举超声的应用实例.
例4 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
新课标解读
2.3.1 要求学生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的产生和传播比较抽象,可通过一些简单、形象直观的实验,例如,在鼓面上放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物体的运动,让学生了解实验中将微小变化放大的方法.又如,将发声器放入玻璃罩中,逐渐抽出罩内空气,会听到发声器发出的声音逐渐变小,让学生分析导致该现象的原因.
2.3.2 第一点要求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乐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教学时,应通过实验及具体实例帮助学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和物理意义,了解如何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第二点要求学生关注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技术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声学知识.例如,让学生了解超声波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如超声波雷达、金属探伤、医学检查等.
第三点要求学生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例如,举例说明用怎样的方法可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知道噪声的危害.
近5年考情分析
考什么 怎么考 为什么考 考点 考查 角度 年份、题型、分值 情境素材 命题溯源 命题立意 核心素养
声 现 象 声音的产生 2023填空题2题1分 2021填空题3题1分 2020填空题2题1分 传统文化:箫 传统文化:豫剧 音叉在水中振动 HK八年级P35图3-5 能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知道声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物理观念
考什么 怎么考 为什么考 考点 考查 角度 年份、题型、分值 情境 素材 命题溯源 命题 立意 核心素养
声 现 象 发声体的判断 2022填空 题4题1分 2019选择 题8题0.5分 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 中华古诗词、俗语 RJ八上P37 图2.2-7 能够判断出发声物体 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考什么 怎么考 为什么考 考点 考查 角度 年份、题 型、分值 情境 素材 命题溯源 命题 立意 核心素养
声 现 象 声音的特性 2023填空 题2题1分 2022填空 题4题1分 2020填空 题2题1分 2019选择 题8题1分 传统文化:箫 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 音叉在水中振动 中华古诗词、俗语 RJ八上P37 图2.2-7 HK八年级P35 图3-5 知道声音的特性及其对应的影响因素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考什么 怎么考 为什么考 考点 考查 角度 年份、题 型、分值 情境 素材 命题溯源 命题 立意 核心素养
声 现 象 声的 利用 2021填空 题3题1分 2019选择 题8题0.5分 传统文化:豫剧 中华古诗词、 俗语 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了解生活中对声的利用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物理观念、科学态度与责任
创新考法精准分类
类别 考法及位置
扣合河南中考的创新考法 跨学科实践:
1.物理学与社会发展——国产大飞机C919(见《分层练案》P2T5)
2.物理学与日常生活——以在厨房清洗餐具为背景考查声现象(见《分层练案》P2T2)
回归教材:
教材图片变式(见《分层练案》P2T6)
类别 考法及位置
更多全国创新考法 新情境:
超声波测量身高(2023·安徽)
更多全国创新考法·试题展示
    (2023·安徽)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 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 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 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 m B.1.65 m
C.0.85 m D.0.80 m
B
【版本导航】 RJ八上第二章P26~45;HK八年级第三章P33~51;BS八上第四章P75~96
基础知识 回顾概括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
振动
振动
物体振动停止,说明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原来发出的声音会在介质中继续传播.
2.声音的传播
(1)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____的形式传播.
(2)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传声的介质可以是______、______和______;真空______传声.
(3)声速:描述声音传播的______,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______有关.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温度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m/s.

介质
气体
液体
固体
不能
快慢
温度
340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______回来.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 0.1 s以上,人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加强原声.在利用回声测距时s= s总= vt(s表示距离,s总表示声所走的总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声速).
反射
     声音的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概念 声音的______ 声音的______ 声音的品质特色
决定因素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 发声体的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____);距离发声体越近,声音的响度越____;声音越集中,响度越大 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
高低
强弱



音调 响度 音色
一般关 键词 松紧、长短、粗细 力的大小 -
描述 尖锐刺耳 震耳欲聋 闻其声知其人
(1)频率( f ):物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即物体振动时偏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
(2)音调和响度没有必然的联系,音调高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音调不一定高.
(3)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唯一.
(4)利用声波的波形图辨别声音的三特性:①波形决定音色;②振幅决定响度;③频率决定音调(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越多,频率越高).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超声波 次声波
概念 频率高于________Hz的声 频率低于____Hz的声
共同点 (1)频率均超出了人耳听觉的范围,有振动但人耳听不到. (2)15 ℃时,它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均为 340 m/s 20 000
20
超声波 次声波
应用 传递 信息 回声定位(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声呐)、 B超、蝙蝠飞行、检测金属工件是否有裂纹 监测火山爆发、台风、地震和核爆炸发生的方位和强度等
传递 能量 清洗、焊接物体,击碎结石等 次声波武器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
(1)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保护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______的声音.
无规则
干扰
2.噪声的等级:人们以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等级,符号是_____.
3.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的产生,在________减弱.如:摩托车的消声器、禁止鸣笛、公共场所禁止喧哗、改进工艺减少生产设备振动等.
(2)阻断噪声传播,在____________减弱.如: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隔音墙、公路旁的绿化带、音乐厅用吸音材料做墙壁等.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________减弱.如:戴耳罩、捂耳朵等.
分贝
dB
声源处
传播过程中
人耳处
1.(RJ八上P28图2.1-5)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_____(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可推理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
变小
介质
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中,不可能将罩中的空气完全抽出,只能通过声音的逐渐变小来推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推理法.
2.(BS八上P85图4-16) 如图所示,小明击鼓,鼓面的振动带动纸屑的跳动,鼓声以____的形式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做____波.鼓声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响度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音调______(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小明轻敲、重敲鼓面,纸屑的跳动幅度不同,纸屑跳动越高,鼓声的______越大;远处的同学们能辨别出是鼓声,依据是声音的______.


变小
不变
响度
音色
3.(RJ八上P39图2.3-3)如图所示,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工作的,这说明了声波能够传递______.
超声波
信息
4.(RJ八上P44图2.4-4)如图为学校附近常见的控制噪声标志.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与图示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
D.观演时手机调为静音
D
重难讲练 分层破译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典例1 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是(  )
A.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面颊有震感
B.把被敲的音叉立即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C.把发声的音叉抵在牙齿上,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
D.纸屑在发声的喇叭的纸盆上,不停地上下跳动
C
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用的科学方法
转换法:将一些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1. 歌曲《早安,阳光》响彻在2023年春晚的舞台上,演员优美的歌声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传入了现场观众的耳朵.
振动
空气
 2. 下列实验活动,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钟罩内,抽去一些空气后,铃声明显减弱
B.将一台正在发声的收音机用塑料袋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声音
C.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些纸片在纸盆上,看到纸片不断跳动
D.吹笛子时,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
 3. (双选)贝贝带着锣来到空旷的田野里,用力敲击锣面后发现,锣面振动发出很大的声响;而当他用手捂住锣面停止振动后声音随即消失,但站在离贝贝400 m远处的欢欢却能明显感觉到“贝贝捂住锣面后过了一小会儿还能听到锣声”.为此对于声音的产生两位同学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振动停止,物体停止发声
D.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发声体还在振动
AC
4.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 s收到回波信号,则此处海洋的深度是_______m (声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 500 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500
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特性
典例2 如图所示,当千年非遗“南音”遇上流行音乐,一首《百鸟归巢》惊艳观众.洞箫悠远,四宝清脆,述说古城绵延不绝的人间烟火,观众能够区分出洞箫、四宝乐器是根据不同乐器的______不同;四宝乐器更是“南音”最具特色的乐器之一,通过敲击不同部位来改变发出乐音的______.(两空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音色
音调
1. 图为094型核潜艇,是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水下航行时是通过声呐系统发出的超声波感知附近海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感知附近海域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核潜艇上的人员能够听见超声波
C
2.《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关于节目中描写声的诗词,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是由音调的高低辨别出来的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
C
3. 小华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平时喜欢吹口琴,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他想弄清口琴的发声原理,便把自己的口琴拆开,发现口琴芯结构如图所示,在琴芯的气孔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这些铜片在气流的冲击下振动发声,小华发现:在气流冲击下,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出的声音比较薄较短的铜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要低,对照小华的发现及示意图,推理填空:
(1)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 (选填“快”或“慢”).
(2)图中的Ⅰ区是口琴的____(选填“高”“中”或“低”)音区.
(3)在同一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琴发生变化的是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响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