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简单机械(杠杆)实验题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1)实验前杠杆的左端下沉,如图甲所示,为便于准确测量的 大小,则小明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右)调节,直至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如图乙所示,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读出实验数据并记录在表格中。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用字母表示);第3次实验的杠杆类型属于 (省力/费力/等臂)杠杆;序号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① 0.5 16.0 1.0② 1.0 15.0 1.0 15.0③ 2.0 15.0 1.5 20.0(3)如图丙,小明用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的过程中,F的大小将 (填变化情况)。2.如图-1所示是小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装置,钩码若干。(1)杠杆静止时如图-1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2)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两侧悬挂不同数量的钩码并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水平平衡,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用字母表示)。实验次数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1 1 10 2 52 2 10 1 203 2 15 3 10(3)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目的是 ;(4)为帮助学生理解力臂,物理老师自制了如图-2(a)所示的“杠杆力臂演示仪”继续实验(杠杆自身重力和摩擦不计,固定装置未画出),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保持OA不动,使OB向下折一个角度,如果要保持杠杆在图-2(b)所示状态平衡,接下来的合理操作是 (合理即可)。3.某实验小组利用刻度均匀的匀质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挂钩码前,杠杆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此时杠杆 (选填“达到”或“没有达到”)平衡状态;为了消除杠杆自重影响且便于读取力臂,接下来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调节平衡后,在杠杆B点处挂6个钩码,如图乙所示,则在A点处应挂 个同样的钩码,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3)改变两边所挂钩码的个数及钩码与O点的距离,多次实验。两侧钩码重力分别为动力F1和阻力F2,对应的力臂为l1和l2,由此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选填“A”或“B”);A.取平均值减少误差B.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4)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弹簧测力计由竖直位置转到如图丙位置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4.利用图示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如图甲所示,杠杆静止,此时它处于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为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在杠杆两侧悬挂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读出实验数据并记录在表格中;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1 0. 5 16. 0 1. 0 8. 02 1. 0 15. 0 1. 0 15. 03 2. 0 15. 0 1. 5 20. 0(2)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用F1、F2、、表示);(3)如图乙所示,当杠杆平衡后,将两侧钩码同时远离支点O移动5cm,则杠杆 (选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保持水平平衡”);(4)如图丙所示,F始终与杠杆垂直,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的过程中,F的大小将 。5.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挂钩码前,杠杆在如图(a)所示位置静止,此时杠杆 (是/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我们常把杠杆的平衡螺母向 调,直至在水平位置平衡;(2)如图(b),在A点挂3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在B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g取10N/kg,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3)如图(c),左边的钩码个数和位置保持不变,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点固定,只改变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仍使杠杆水平方向平衡,能描述测力计示数F与θ关系的大致图像是 ;A.B.C.D.(4)如图(d),小刚实验时发现,当杠杆水平平衡时,与小明得出的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可能的原因是 。6.在“探究杠杆的平谢条件”实验中:(1)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停在如图1甲所示的位置时,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小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主要目的是 ;(2)同学们通过观察如图1乙所示的处于平御状态的杠杆。对杠杆平衡条件提出以下几种猜想:猜想1:动力=阻力猜想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猜想3: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猜想4: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猜想5: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距离①分析可知,上述猜想中,猜想2是不科学的,原因是 ;②继续改变图1乙中A、B点的位置以及钩码数量,多次实验得到相关数据如表:实验次数 动力F1/N OA长度/cm 阻力F2/N OB长度/cm1 2 0.3 3 0.22 4 0.4 8 0.23 5 0.3 6 0.25通过这些实验数据,可初步发现猜想 是符合的(选填上述猜想的对应序号);③要进一步进行探究,得到杠杆平衡条件的准确结论,如图2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只有方案一可以 B.只有方案二可以C.方案一、方案二都可以 D.方案一、方案二都不可以7.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实验前若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调节之前杠杆 端高;(2)图甲中,在A处挂2个钩码,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B处挂 个钩码。杠杆平衡后,再用一滑轮推动悬线(如图乙),会发现杠杆 (填“左端下沉”、“仍然平衡”或“右端下沉”);(3)图丙中,长为3cm的长方体橡皮放在20cm长的直尺(两端刻度线与尺的边缘对齐)上,向右移动直尺,使其恰好不翻倒,此时位置如图丁,若橡皮和直尺均质地均匀,则橡皮和直尺的质量之比为 ,将橡皮翻转至虚线位置(如图戊),则直尺 (选填“不能”或“能”)平衡。8.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图甲(a)所示位置,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2)如图甲(b),将弹簧测力计从竖直位置移动到图中位置时,始终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小明发现人体也有很多杠杆;①踮脚时主要靠腓肠肌收缩,骨骼和腓肠肌状况如图乙所示,身体重力的作用点在B点,腓肠肌的动力作用点在A点,则踮着的脚可以看作是 杠杆;②如图丙所示,人的头部、颈椎和颈部肌肉可当成一个杠杆(支点在颈椎O处),当头颅为竖直状态时,颈部肌肉的拉力为零,当低头时,颈部肌肉会产生一定的拉力,B点为肌肉拉力的作用点,拉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OB,低头过程中,重力的力臂逐渐 ,拉力逐渐 (两空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所以长时间低头会产生疲劳;③如图丁(a)为举哑铃时的前臂骨骼,可将其视为图丁(b)所示杠杆,不计前臂自重,若肱二头肌能施加的最大拉力,,则锻炼时最多能举起质量为 kg的哑铃。9.如图甲所示,AB为轻质杠杆,O为支点,杠杆上的刻度每一格都相等,现分别在支点两侧挂上a、b两个物体,杠杆处于静止状态,则:(1)此时杠杆是否平衡? (选填“是”或“否”),你的依据是: ;(2)物体a的质量 (选填“>”“=”或“<”)物体b的质量;(3)如图乙所示,若撤掉物体a,在B处的虚线方向施加一个力,仍使杠杆在原来的位置平衡。请在图乙中作出力的示意图以及的力臂 。若为动力,此时杠杆AB为 (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10.小明在超市买了一个哈密瓜,回到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其重力时,发现哈密瓜的重力超出了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于是他找来了一些细绳(不计重力)、一把米尺等物品按示意图进行了改进:步骤一:将细绳系在米尺的50cm刻度线处,米尺刚好能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二:将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调零(如图甲左)。步骤三:在米尺45cm刻度线处挂上哈密瓜,用细绳把弹簧测力计的拉环系在75cm刻度线处,并竖直向下拉挂钩,如图甲所示。(1)小明是利用 (选填“二力”或“杠杆”)平衡的条件相关知识来计算哈密瓜的重力;(2)在步骤一中使米尺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避免 对测量结果的影响;(3)当小明在操作步骤三时,他父亲指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存在问题,你认为小明这样使用弹簧测力计会使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4)小明分析后改用如图乙所示的正确方法操作;她将弹簧测力计倒置使挂钩朝上后,重新调零(如图乙左),并重新测出拉力为3N,最后计算出哈密瓜的重力为 N;(5)小明发现:如图乙和图丙所示,先后竖直向下和斜向下拉弹簧测力计,均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你认为F F'(选填“>”、“<”或“=”)。11.同学们在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1)实验前,杠杆在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此时杠杆处于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2)实验中,在杠杆的两侧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 的大小;进行多次实验记录在表格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小明根据下表所测数据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1 1.5 10 1 152 1 20 2 103 0.5 20 1 10(3)如图乙所示,保持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测力计从a位置转到b位置,其示数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测力计转到b位位置,此时杠杆恰为 (省力/费力/等臂)杠杆;(4)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明利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时,测出的拉力大小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 对实验的影响;(5)实验中,用如图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上每小格长度相等),但老师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 (填选项前的字母)。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12.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有:每格长度等距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每个重力都为0.5N的钩码若干个。序号 F1/N L1/cm F2/N L2/cm1 1.5 10.0 1.0 15.02 3.0 10.0 2.0 15.03 1.5 20.0 2.0 15.04 1.0 30.0 2.0 15.0(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的目的是: ;(2)如甲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杠杆的两侧同时增加一个钩码,那么杠杆的 (选填“右“或“左”)端下沉;(3)在乙图中,将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旋转至沿虚线方向,如果要继续保持杠杆在水平方向静止,测力计的示数要 (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4)如果忽略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则在丙图中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最小拉力为 ,方向为 ;(5)接下来,小明又进行了三次实验,将数据填在表中,最后总结得出规律。每次实验总是在前一次基础上改变F2、l1、l2中的一个量。小华分析数据后发现,第 次实验与前一次改变的量相同,需要调整的实验步骤是 。13.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杠杆质量分布均匀,每个钩码质量均为50g。(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右端高,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右端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杠杆水平平衡。这样调节的目的是 。调节平衡后,如图甲所示,在杠杆的左边A处挂四个钩码,应在杠杆右端B处挂同样的钩码 个;(2)实验中小明发现用图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平衡,但老师建议,不宜采用这种方式,其主要原因为其主要原因为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不方便测量力臂C.力和力臂数目过多,不易得出结论D.杠杆受力不平衡(3)完成实验后小明突发奇想,想利用该杠杆(重心位于O点)制作一个可以直接测量质量的“杆秤”;①如图丙所示,以杠杆上的A点为支点,当在C位置挂3个钩码,则该杠杆的质量 g。然后小明将C位置的3个钩码取下,挂到右侧作为“秤砣”;②为了将该“杆秤”的零刻度线标在A位置处,小明应在图丙C位置处装配一质量为 g的吊盘;③接着小明在图丁的D位置标记上该“杆秤”能测的最大质量 g,并将其它质量数均匀标记在AD之间的刻度线上,完成“杆秤”的制作;(4)小华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将“杆秤”改装成简易的液体密度杆,如图戊所示,将C位置的吊盘换成等质量且容积足够大的空桶,将右侧的“秤砣”换成一已知质量的物块M,现往空桶内分别注入密度已知的等体积的不同液体,改变物块M悬挂点的位置,在M悬挂点处标出相应液体的密度值。下列关于密度秤制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秤的刻度值可均匀标记在AD之间的刻度线上B.秤的刻度值向右越来越大C.增大M的质量,秤的量程会增大D.将支点向A右侧移动1格,秤的量程会增大14.某物理科学小组对“如何测量人体的重心位置”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测量重心在人体的位置,几位同学设计了不同的测量方案:方案一:如图所示,让某同学手脚分别支撑在两个测力计上,C处读数为300N,B处读数为200N,BC间的距离为1.5m,则该同学体重为 N,B到重力方向的水平距离为 m;方案二:某同学通过查阅数据得知:质量为60kg的人做上下蹲时一分钟的次数为50个,平均功率为250W,则一次上下蹲需做功 J,已知人下蹲时重心距地面的距离为40cm,则站立时重心距地面的距离为 m。15.下面是小东同学利用刻度均匀的匀质杠杆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每个钩码重0.5N)(1)实验前出现图甲所示情况,该杠杆处于 (选填“平衡状态”或“非平衡状态”)。此时,应将杠杆两端的螺母向 调(选填“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如图乙所示,在B点处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拉力F=3N时,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当拉力F向右倾斜时,仍要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拉力F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图丙所示的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应将左边的钩码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格。(4)如果小东又进行了如图丁所示的探究,发现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竖直向上拉使杠杆仍然处于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N,这是因为杠杆的支点没有在杠杆的正中间。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 力臂 右 费力 变大2. 左 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写成公式: 寻找普遍规律 增大重力G2(或减小重力G1)3. 达到 右 4 F1l1=F2l2 B 增大4. 平衡 右 右端下沉 F1l1=F2l2 变大5. 是 右 3 B 杠杆自重6. 右 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单位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 3 A7. 右 1 右端下沉 能8. 右 变大 省力 增大 增大 59. 是 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是平衡状态 < 省力10. 杠杆 米尺自身重力 偏小 15 <11. 平衡 右 力臂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规律 F1L1=F2L2 变小 等臂 杠杆自重 D12. 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左 变大 1.2N 左侧竖直向下/右侧竖直向上 4 保持F2、l1、不变,改变l213. 右 便于测量力臂 3 C 100 150 600 D14. 500 0.9 300 0.915. 平衡状态 右 变大 右 1 大于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