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7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
目标任务
课堂目标 听课问题
1.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1.简述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的发展状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表现在哪些方面?(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4.新航路的开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5.近代西方开凿的沟通海洋的运河有哪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6.近代西方水陆交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7.近代中国铁路交通与航运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8.近代交通的进步对社会变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9.现代世界陆海交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10.近代以来,世界航空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海交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2.现代交通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素能特训
素能一 水陆交通的变迁
史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修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修了多条大道。隋唐两代水陆交通都很发达。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陆上运输工具是名目繁多的车辆①,造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②。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的航海活动推向了顶峰。不久后,明朝实行海禁,清朝延续,航海事业衰落③。
——据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等整理
史料二 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④,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⑤。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步,宋元时期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弥补河运的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⑥。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先河,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⑦。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史料二,说明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原因。
试答:(1)
(2)
[素能教练]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影响。①交通运输工具;②交通技术;③明显的阶段性。 史料二:主要叙述了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的发展历程、原因及特点。④战争的要求;⑤大一统的局面;⑥弥补河运的不足;⑦国力强盛,炫耀国威
答案提示 (1)基本特征:以陆路为主,陆路、河道、海路并举,但发展不平衡;交通运输工具较发达;交通技术一度领先世界;航海事业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明中期以后走向衰落。 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等等。 (2)原因:战争的需要;秦以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了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强盛的国力,炫耀国威的需要;等等
[素能拓展]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素能二 交通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史料一 19世纪初,英国把公路网和运河网作为改造交通运输体系的重点,随着火车和汽轮的发明,才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建立铁路网和海洋运输网上①。1821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掀起了建筑铁路的狂潮……19世纪50年代伦敦成为全国铁路网的最大枢纽②。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转而把主要财力用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如1890~1911年英国仅在印度就修筑了1.6万多公里的铁路,而本国只修筑了300多公里。与铁路网的建设相对应,1812年英国制造出第一艘远航汽船并且横渡大西洋成功,到19世纪40~50年代,英国亦出现建立海洋运输网的热潮。英国通过海洋运输网把本国交通网同殖民地的交通网紧密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网③,从而取代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落后的交通运输体系。
——摘编自张天《论英国近代化全球交通运输网的建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史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④,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得以运出去并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同时,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产品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⑤。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也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关联的;近代最早的公路也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中出现的⑥。
——摘编自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840-1927)》
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交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试答:(1)
(2)
[素能教练]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主要阐述了19世纪初英国交通体系的发展及特点。①国内运输网的发展趋势;②建立国内运输网;③构建全球交通运输网。 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晚清交通领域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④⑥新式交通工具出现与新式道路的建设;⑤对运输效率与人们生活的影响
答案提示 (1)主要趋势:从建立公路网、运河网到建立铁路网、海洋运输网(交通近代化);从建立国内交通运输网到构建全球交通运输网(交通全球化)。主要影响:适应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满足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求;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秩序,客观上促进了其社会文明的进步。 (2)新变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的建设。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素能拓展]
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积极方面 (1)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2)大大增强了中外联系,使异地往来运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社会生活多样化)。 (3)鼓舞了中国人民爱国救亡的斗志,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4)推动了贸易发展和市场开辟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消极方面 (1)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加重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造成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真题特训
真题剖析
(2021·浙江6月选考,10)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解法指导]
读 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逢窄路,真可骇”中涉及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提 A 汽车最早是由德国人发明的,故A项错误
B 当时的汽车尚未发展成公共交通工具,故B项错误
C 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性成就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故C项错误
D 由材料信息“1910年”“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逢窄路,真可骇”可知,这种交通工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故D项正确
调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革
获 D
◎思维延伸◎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
真题再练
家国情怀——古代到近代水陆交通的变化与影响
1.(2020·浙江6月选考,21)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3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90 284 402 60 20 24
①铁路成为欧美国家准入市场的必备要件 ②密切了国家间的经济交流 ③初步形成了遍布各洲的铁路网 ④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市场准入是指一国允许外国的货物、劳务与资本参与国内市场的程度,与铁路里程的增长无关,①错误;铁路里程的增长是陆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表现,密切了国家间的经济交流,②正确;到1900年,各大洲的铁路里程均有大幅度增长,这表明各大洲的铁路运输网络初步形成,③正确;各大洲铁路里程的增长,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陆路交通更为便捷,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④正确,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2.(2017·浙江11月选考,4)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各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和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反映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①④正确,故D项正确;美洲的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是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不属于“东西方交流”,②错误;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是东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不属于“东西方交流”,③错误,故A、B、C三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