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讲义(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9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讲义(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十七单元 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与保护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中国 西方
文化 的多样性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文化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文化样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
文化 的传 承与 保护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然而,自然灾害、战争等频繁发生,以及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世界各国采取种种措施,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研究与交流的资源,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教科书。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就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历史基因,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充分认识文化遗产的这些价值,保护式地挖掘、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是对传统的发扬,也是对传统的创造
第39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目标任务
课堂目标 听课问题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如何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并认识其兴衰的主要因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如何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如何认识中华文化自身独特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如何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如何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素能特训
素能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史料一 商朝的族裔源头与文化传承都承接于东夷部族,鬼神信仰对东夷人的生活具有主导性的意义,他们最崇敬的至高神就是上帝①。商朝统治阶层深信自身天命来自上帝的授权,而周王朝通过不懈的奋斗灭亡商朝的事实打破了长年被普遍认同的“血统天命观”②,开启了特有的“德性天命观”。周建国初期,统治阶层对于天命的确保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使得从商朝的亡国到周朝的立国这段时间内,不只是王朝的更迭交替,更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枢纽蜕变③。
——摘编自陈复《论中华文化的枢纽蜕变:由商朝的鬼神信仰到周朝的人文精神》
史料二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④。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⑤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问题:(1)根据史料一,指出中华文化的枢纽性蜕变内涵,并分析其原因。
(2)史料二阐释的儒家“入世精神”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试答:(1)                                    
                                    
                                    
(2)                                    
                                    
                                    
[素能教练]
[素能拓展]
1.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土性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
多样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领域广泛,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包容性 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凝聚性 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连续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中国传统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素能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史料一 商业的沟通从来都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①。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②。
      ——摘编自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
史料二 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哪些有益的东西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③
——摘编自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试答:(1)                                    
                                    
                                    
(2)                                    
                                    
                                    
[素能教练]
[素能拓展]
1.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政治 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经济 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起步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文化 助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新文化运动)
其他 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衣食住行)
2.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1)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当今人类正在遭受自然恶化问题带来的困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2)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中华传统友好往来文化对解决当前世界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零和思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文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有助于激励各国人民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
真题特训
真题剖析
(2021·湖南卷,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见下表。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方法教练]
读 本题通过《诗经》中的诗篇对“天”的态度的变化,考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社会人文意识的逐渐增强
提 A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项
B 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辩论,排除B项
C 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颂天”到“不理天”,这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故选C项
D 人性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排除D项
调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获 C
◎思维延伸◎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有何不同?
提示:(1)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在政治思想上更倾向于民主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却没有人文主义思想,只是产生了一些爱民的主张,这些主张主要是服务于君主统治的。
(2)春秋战国时期过分注重人文道德与为政的探讨,对自然科学重视不够。
真题再练
一、唯物史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
1.(2020·山东卷,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可知,孟子和韩非子所说的“义”是指君臣之间做事情的原则,其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故选D项;秦朝时确立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与材料时间“战国时期”不符,排除A项;孟子提出的“养浩然正气”,强调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与“无礼义,则上下乱”不符,排除B项;西周时期的“礼”为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与材料所述时间“战国时期”不符,排除C项。
2.(2020·江苏卷,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答案:B
解析:材料“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表明墨子强调的是百姓利益,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因此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故选B项;主张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是儒家,排除A项;强调社会等级和谐的是儒家,排除C项;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的是法家,排除D项。
3.(2019·海南卷,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信息可知,孔子强调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贵,故选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道德而不是等级,排除A项;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认同社会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反对富裕,排除D项。
4.(2019·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学说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二、史料实证——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5.(2021·浙江1月选考,9)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
①首倡经世之学 ②推崇民主革命 ③主张“师夷长技” ④关注世界史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首倡经世之学,故①错误;“推崇民主革命”的是孙中山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故②错误;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故③正确;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故④正确。故选B项。
6.(2020·浙江1月选考,8)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他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答案:B
解析:材料“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体现出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了洋务派,是其“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迈出了变法的第一步,排除A项;洋务派仍然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层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魏源“师夷长技”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而非洋务派“中体西用”对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
7.(2019·浙江4月选考,8)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答案:D
解析:《华事夷言》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为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故选D项;《四洲志》由林则徐主持编译,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排除A项;《海国图志》由魏源所作,书中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排除B项;《番客篇》,番客指代客居南洋的中国人,排除C项。
8.(2019·江苏卷,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表明这首校歌提倡中体西用,故D项正确;“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说明该校歌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全面复兴旧学”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该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B项错误;该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新学消解旧学,故C项错误。
9.(2019·海南卷,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答案:B
解析:材料“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说明该官员认为西方之长技值得学习,故选B项;由材料可知,该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是开放通商口岸,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该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是政体,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该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这与洋务派一脉相承,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