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讲义(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3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讲义(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43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目标任务
课堂目标 听课问题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如何整理历史上不同商路的开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如何理解商路和商品的交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及区域文化圈的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如何理解商品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素能特训
素能一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史料一 “丝绸之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①,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朝,在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
——摘编自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等
史料二 唐朝前期,陆、海两途的对外交流均极畅通。诸条道路中,最繁忙重要者为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与草原路,中亚、西亚、南亚的商旅、使团多取此路线。马驼之驮运手段下,只能载运利润高而负重轻的丝帛及小手工艺品,如回纥人运抵中国内地的物品就是绿珊瑚、翡翠、象牙等质轻价高的品种②。安史之乱后,西北丝路基本上被吐蕃切断,贸易交通转而以海路交通为主。海运手段下,涉及唐境内的各种农牧手工业品,从广州运出的产品包括丝绸、陶瓷、铜、铁、漆器等诸多种类。唐后期发展起来的江淮八道经济强大,江淮地区几乎有独立担当国家财赋重担的能力③。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之说。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唐朝对外开放的影响。
试答:(1)                                    
                                    
                                    
(2)                                    
                                    
                                    
[素能教练]
[素能拓展]
1.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演变
(1)两汉时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都得到了延伸,海陆并进。
(3)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路贸易发达。
(4)明初海路发达,远抵东非和红海。
(5)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商路基本中断,对外贸易衰落。
素能二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
史料一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①。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
史料二 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从17世纪起,随着糖的“加盟”,上流社会的女性中流行喝下午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征。与此相应,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茶歇,工人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②。这正是由茶的特性决定的,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能让人精力充足。由于加糖红茶具有这些重要性,所以它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
——摘编自[日]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问题:(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试简析这一现象的形成。
(2)从史料二中提取一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知识进行阐释。(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对历史信息的阐释须准确全面。)
试答:(1)                                    
                                    
                                    
(2)                                    
                                    
                                    
[素能教练]
[素能拓展]
1.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国际贸易的显著特征
海外贸易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 西、葡、荷、英等国的海外贸易是其殖民政策的重要方面,并且这些国家的海外贸易是借助国家权力进行的,常常以武力征服为先导
海外贸易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 地理及新航线的发现,促使各大洲连接在一起,海外市场不断扩大,贸易的规模与范围迅速扩张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商品结构中除奢侈品外,工业原料和食品的比重开始增加,但奴隶贸易仍然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海外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在暴力掠夺、征服殖民地和贩卖黑奴的过程中,西方殖民者将获得的大量金银转化为发展资本主义的货币资本
海外贸易的融资机构逐渐出现 银行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2.国际贸易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特点
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国际贸易的发展,伴随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文化交流的民族化 文化交流是民族性特色文化的互通,把体现自身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的商品进行交流,具有明显的区域化、民族化特点,如中国的茶文化、西方的咖啡文化等
文化交流的渐进性 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伴随国际化的贸易发展,国际贸易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中,如中国服饰对西方的影响过程
文化交流的包容性 国家性文化交流的状况与各国的政策、文化态度关系密切,从古代中国唐朝的西域乐舞到近现代西方女装设计采用东方样式,不同文化的包容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结果
文化交流的创新性 不同文化的交流孕育着创新,往往体现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如日本茶道的形成、英国的下午茶、中国人制作的钟表等
文化交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 上互动配合 一般来说,外部商品和文化在传入之初是在上层社会流行的,后来逐渐大众化、平民化,体现文化交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配合。如清代高官把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政府法令的推动,比如中国服饰的变化等
真题特训
真题剖析
(2018·海南卷,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方法教练]
读 本题考查荷兰的殖民扩张——海上贸易发达。注意材料中描绘的地点
提 A 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
B 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
C 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的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项错误
D 当时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项错误
调 17世纪的荷兰商业发展状况
获 B
◎思维延伸◎
为何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提示:17世纪时,世界各国间的贸易通道主要在海上,哪个国家的造船工业发达,拥有商船的数量和吨位最多,它就能控制东西方贸易,称霸海洋,从事海外殖民掠夺。船在当时就像陆路运输的马车一样,船就是海上的马车,哪个国家掌握了海上的马车,它就是海上的马车夫。在整个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因此,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真题再练
一、历史解释——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2019·上海卷,5)要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是(  )
A.西安    B.开封    C.泉州    D.天津
答案:C
解析:福建泉州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故选C项;北宋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排除A项;北宋开封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排除B项;北宋天津不是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排除D项。
2.(2019·海南卷,3)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
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瓷器从唐朝时期开始大量外销,远达欧洲、非洲,主要渠道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到了宋元时代,海上交通发达,而因为宋朝未统一全国,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因此大量瓷器开始通过海上运出,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以后茶叶贸易占贸易主导地位,茶叶输出量迅速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宋元时期茶叶并未大量外销,排除B项;棉布在宋元时期成为百姓衣料,主要内销,排除C项;白银在宋元时期主要是流向中国的,排除D项。
3.(2017·浙江4月选考,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答案:D
解析:材料“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反映了宋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海外贸易,故D项正确。“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进行的是民间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
4.(2016·天津卷,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等植物,柠檬、柑橘等水果。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人
答案:B
解析: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商品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地区,再由阿拉伯人经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阿拉伯人是传播四大发明和中国物产到欧洲的桥梁,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商人的活动很少能到达欧洲,故A项错误;由于交通工具和地理因素的限制,欧洲人到达古代中国很艰难,而且马可·波罗是在元代才来到中国游历的,并不是促进两地物种传播的主要桥梁,故C项错误;奥斯曼人控制的是地中海东西方贸易商路,这不利于中国与欧洲往来,故D项错误。
二、史料实证——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5.(2018·全国Ⅱ卷,3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16至18世纪欧洲通过向美洲贩运大量的奴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奴隶贸易成为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故A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这与图片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法国、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纷纷参与殖民争夺,而“日不落帝国”是18世纪后期的英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并不只是奴隶贸易,故C项错误;奴隶贸易是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而不是因为开采白银的需要,故D项错误。
6.(2015·福建卷,21)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答案:A
解析:结合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可知,当时荷兰称霸,控制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故A项正确;英国打败法国是在18世纪“七年战争”中,故B项错误;17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是在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故D项错误。
7.(2015·天津卷,4)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答案:C
解析:由于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物品流通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方便,最终导致物价下跌,故C项正确;中国茶叶产量的大增并不是英国茶叶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寻找主要原因应该从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角度考虑,故A项错误;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主要涉及英国和荷兰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1650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D项错误。
8.(2015·全国Ⅱ卷,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解析:英国进行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茶叶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D项正确;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B项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排除;随着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的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日益拉大,故C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