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期物理基础复习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 =103m。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μm =109nm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6、判断分度值的方法:倒数第二位所对的单位就是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注意最后一位为0时不可以忽略07、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错误是操作不当得到的数据。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8、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9、特殊的长度和面积的测量:①累积法;②化直为曲法;③化曲为直法;④化整为零法;⑤化暗为明法;⑥平移法;⑦目测法;⑧步测法;⑨手测法;⑩转化法 10、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步骤:(1)删除错误数据(没有估读或者准确值位数错误);(2)求正确数据的平均值;(3)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四舍五入法)。11、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12、停表读数:①首先读出小刻度盘中的整分钟数(例如0-1之间读0分钟,1-2之间读1分钟);②然后读出大刻度盘的秒刻度数(看小盘中的指针是否过半,不过半读0-30秒,过半读31-60秒);③将两个读数统一单位后先后相加即地将两个读数统一单位后相加即得最后读数.要分别读出分和秒并相加。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的,肉眼能见的。分子运动:微观的,肉眼不可见的。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6、公式:V= (S=vt t=) (S--m t--s v--m/s)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平==;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平=10、图象问题11、基本常识:人步行1.1m/s,自行车5m/s,大型喷气客机900Km/h,客运火车140Km/h,光速3x10°m/s,声速340m/s12、计算题步骤:①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待求的物理量,并且用相应的物理量符号表示出来;②换算单位;③选择需要的物理公式;④代入数据进行计算。13、典型的速度计算①交通标志牌的含义:根据标志牌的限速和距离求出所用时间;②过桥(过隧道)问题:一列火车要完全通过一座桥(隧道),总路程为桥长(隧道长)和车长;③列车运行时刻表的问题:求平均速度时要正确地找出相应的总路程和总时间。14、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第三章 声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声音不一定停止。(3)固体、液体、气体振动均可发声;(4)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3)声音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V固>V液>V气常识: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例: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计时。若听到枪声再计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的时间要晚0.29S(当时空气15℃)3、声速的利用:超声测距,计算公式 距离S=vt4、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聪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5、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www.x k b 1.c om6、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厚薄影响音调。人的听觉范围:20Hz一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响度 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9、音色又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特征;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10、声的利用:①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②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11超声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 .超声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强;能量很大且非常密集。超声波可传递信息,也可传递能量。应用:B超、回声定位、超声波报警器(信息)、清洗机械零件、去结石(能量)等12、次声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次声特点:传播时能量损失很小,能传得很远;穿透力极强,破坏力极大。13、人耳听声范围是20Hz-20000 Hz14、噪声定义: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危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15、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16、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见就成了回声。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S>17m)。发生共鸣的条件:一个物体已经振动,另一物体与振动物体固有频率相同且距离较近。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应用及现象: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形成、激光准直、排队列、射击时的三点一线等都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3、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实像。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形状一样,和小孔的形状无关。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m/s = 3×105的 km/s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5、光年是长度单位,是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1光年 = 9.46×1015 m = 9.46×1012 km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实验中,将光屏折转一定角度,是为了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本实验是一个归纳性实验,做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分析数据归纳得出结论,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称: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②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③强烈太阳光照射到玻璃幕墙、磨光的大理石这些光滑表面时,会产生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7、常见的反射现象:倒影、平面镜成像等。8、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④所成的像是虚像且成镜面对称。即:等大、等距、垂直、虚像注意:①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便于确定蜡烛像的位置。②选两只大小一样蜡烛的原因: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③刻度尺的作用: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的关系。④两支蜡烛都是点燃的吗 只点燃一支⑤眼睛应该在玻璃板的那一侧观察 点燃蜡烛的这一侧。⑥实验时,如果通过玻璃板能看到同一个蜡烛有两个像的原因:玻璃板太厚,玻璃板的前后两个表面各形成一个像。因此实验时尽量选用薄玻璃板。9、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10、平面镜的作用:①成像;②改变光路。11、平面镜成像的两种作图方法: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对称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要画上垂直符号;(2)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3)只有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用实线表示(镜面除外),其他均用虚线表示。12、折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13、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入射角大,光路可逆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折射的现象:①水中观鸟鸟变高,岸上看鱼鱼变浅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楼、沙漠蜃景。④雨后彩虹⑤提前看到日出⑥钢笔“错位”等。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区别光的现象 定义 传播介质 传播方向 命题实例光的 直线 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同种介质 不变 现象:小孔成像、日(月)食,影子 成语:一叶障目、坐井观天、凿壁偷光 风吹草低见牛羊 应用:激光准直、列队看齐、打枪瞄准光的 反射 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 同种介质 改变 现象:水面倒影、平面镜成像 成语:猴子捞月、杯弓蛇影、镜中花水中月 应用:潜望镜、自行车尾灯、汽车后视镜光的 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折射的现象 两种介质(或同一种均匀介质) 斜射时 改变 现象:雨后彩虹、筷子在水中“折断”、在岸上看水中鱼比实际位置高 成语:海市蜃楼、潭清疑水浅 应用:照相机、近(远)视眼镜、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16、几种光学作图题答案:17、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0度。光反射和折射时光路均可逆。18、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19、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应用U>2f f<V<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 复印机f<U<2f V>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U=f 无像 平行光测焦距U<f 物像同侧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注意:1倍焦距分虚;2倍焦距分大小;虚正同侧实倒异 。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20、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光屏上不能成像,但可透过镜子用眼睛看到像。21、眼睛是一台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22、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射太强,会聚太早、成像在视网膜前,应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射太弱,会聚太迟、成像在视网膜后,应戴凸透镜矫正。23、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的镜头,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把物镜成的像再次放大。24、光的色散:白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25、各种色光中,红光最不容易偏折,紫光最容易偏折。26、色光三原色:红、绿、蓝(三者混合为白光)。颜料三原色:品红、黄、蓝(三者混合为黑色)。27、白色表面的物体反射任何光(所有色光),黑色表面的物体吸收任何光(所有色光)。28、透明体颜色由透过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颜色由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如:红色玻璃看红花绿叶,花是红的,叶是黑的第五章 物态变化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工作。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体温计有缩口,使用前用力向下甩。4、温度计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5、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6、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金属)7、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10、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12、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13、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14、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15、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6、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17、蒸发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18、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19、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⑴温度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20、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21、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热气遇冷液化放热)22、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液化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2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24、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1、质量: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单位:国际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kg、g、mg1t =103 kg 1Kg =103g 1g =103mg。3、对质量的感性认识: 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 一只鸡约2kg4、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5、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看”:观察天平的量程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这时天平平衡。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 = 盘中砝码总质量 +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6、密度定义: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7、公式: 变形:m=ρv8、单位:国际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单位换算关系:1g/cm3 = 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物理意义: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9、理解密度公式: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10、利用图象比较密度:右图所示:ρ甲 >ρ乙11、测体积——量筒(或量杯)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排水法、针压法等)⑵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平台上。“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1方=1立方米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12、测固体密度:(测小石子的密度——调好天平后,用排水法测小石子体积)用天平测出小石子质量m;石子放入前量筒中水的体积v1;石子放入后量筒中水的体积v2小石子体积v=v2-v1 ;小石子密度ρ=。13、测液体密度:(剩余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 。14、密度的应用: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⑵求质量:对不便直接测量质量的物体,可测出体积,再用公式m =ρV算出它的质量。⑶求体积:对不便直接测量体积的物体,可测出质量,再用公式V = m/ρ算出它的体积。⑷判断物体空心或实心。初二物理上期计算注意:计算题格式:已知、求、解、答。速度计算:1、平均速度公式的理解2、平均速度的计算3、回声问题4、比例问题密度计算:1、密度公式的理解2、比例问题3、空瓶问题4、空心问题5、固体测量6、液体测量。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