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思维导图绘制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着人类社会始终。(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具有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资料(如工具、机器等)和劳动对象(自然资源和其他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总和,特别是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以及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等。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的性质。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层面。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发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文化等各种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机构等非直接生产性的社会关系。上层建筑既反映特定经济基础的要求,又服务于并维护这一经济基础的存在和发展,两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会随之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生产力: 想象一下一个村庄里的村民们共同种田养鱼。生产力就好比是村民们拥有的农具、种子(技术手段),他们的劳动技能以及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简单来说,生产力就是人们用什么工具、技术和资源来创造财富(比如食物、衣物等)的能力。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就像村民们在种田捕鱼过程中形成的“规则”。比如,谁拥有土地(土地公有还是私有)、大家怎么分工合作(有的人犁地,有的人播种,有的人收割),还有最终粮食和鱼怎么分配(按劳分配,还是按需分配,或是按照某种产权制度分配)。这些“规则”决定了村民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相互作用与地位。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就像是支撑整个村庄运行的基础框架,它是由当前生产力所决定的那些关键性的“规则”集合起来的。也就是说,如果村民们主要靠集体耕作并且共享劳动成果,那么这种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就构成了这个村庄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则是围绕着经济基础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结构和制度,包括村长制定的法律、规章制度(比如规定了耕地权和收获物分配方式的村规民约),以及村里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信仰(如提倡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或宗教信仰)。这些非直接生产的部分都是为了维护现有经济基础而服务的。比如说,如果经济基础是公有制,那上层建筑可能就会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来保护集体财产和公平分配的原则。原始社会:①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②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③生产关系特点:1、(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联系)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3、(产品如何分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④(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阶段:1、旧石器时代: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新时期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出现,采集转变为生产。⑤(上层建筑)原始社会氏族管理方式: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晚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⑥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未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注: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演进过程: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私有→贫富分化→阶级→国家1.2023年11月8日,“远古江南·海陆山河 -- 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展览分为“古渡新声”“潮起东南”“探海溯源”三个部分,展出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等出上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文物324件(套)。下列关于河姆渡文化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②生产工具和牲畜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正式确立③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④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等分配劳动产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马克思主义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③阶级斗争是推动奴隶社会等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改革地制,使农民进一步摆脱与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相适应的井田制(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的束缚。以家为单位,“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农民小土地所有制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一大显著特征。这说明( )A. 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B. 井田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封建制生产关系全面施行C. 农民小土地所有制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 土地生产资料由国有转归家庭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确立奴隶社会:①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1、(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联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3、(产品如何分配)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②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特别提醒: 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等同于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③国家的产生: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逐渐形成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了。演进过程: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私有→贫富分化→阶级→国家④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确立:奴隶制国家的出现评价: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 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历史意义: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是历史的进步。△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和城市的出现。1.马克思认为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并非天赋的或是与“人之本性”相适应的完美制度,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人们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除了满足自身与自身所属共同体的基本需要外还有一定的剩余时才必然产生的。下列关于私有制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②私有制取代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历史的退步③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④阶级以及国家的出现是私有制产生的前提条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渡头古城遗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2023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出土三国时期吴国简牍等近1万枚,出土简牍有“黄武六年”“嘉禾二年”等纪年,为临武县的行政文书,内容涉及临武县行政区划、赋税、户籍、屯田、矿冶等。这些考古发现佐证了( )①三国时期的临武县地区已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②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出现于我国的三国时期③收取地租是三国时期统治阶级剥削被统治阶级的主要方式④三国时期的统治阶级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被统治阶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硕鼠》和《悯农》是反映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生活状况的典型诗歌。下列对这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时期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诗经·国风·魏风》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代李绅序号 《硕鼠》反映的社会时期特点 《悯农》反映的社会时期特点① 生产资料和奴隶归奴隶主所有 农民和土地归地主所有② 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③ 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开始出现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④ 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支配 地主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人类经历了长达上百万年之久的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类一直奉行“平均分配”制度。导致“平均分配”制度解体的最根本原因是( )A.物质产品不够丰富 B.产生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所取代封建社会:①产生时间: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②生产力特点: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③生产关系的特点: 1、(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联系)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点土地。3、(产品如何分配)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④地主阶级削农民的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⑤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经济上:地租。其他:高利贷、摇役政治上: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国家,其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思想上: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君权神授⑥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1.宋朝诗人张俞在《蚕妇》中写到“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下列对诗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①社会分工不同是导致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②农民的劳动成果全部都需要用来缴纳地租③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并屈从地主的奴役④封建制生产关系影响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了2023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其中我国在南海深处发现两处明代沉船,开创了我国深海考古新篇章,实证了我国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等的研究具有突破性贡献。下列对沉船所处年代描述正确的是( )①劳动者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③等级森严,鼓吹“君权神授”,钳制着劳动人民的思想④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和繁荣促进了生产力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改革地制,使农民进一步摆脱与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相适应的井田制(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的束缚。以家为单位,“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农民小土地所有制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一大显著特征。这说明( )A.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B.井田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封建制生产关系全面施行C.农民小土地所有制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土地生产资料由国有转归家庭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确立4.唐代诗人张籍在《野老歌》中写道:“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透过诗词可以解读出封建社会( )①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②苛捐杂税是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③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④统治者鼓吹“君权神授”钳制了劳动人民的思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所作的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捕蛇者说》正是他的名篇。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此处描述的社会现象表明,在封建社会( )①生产力的无序发展,使社会贫富分化严重②沉重的赋役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③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是造成农民贫困生活的根源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资本主义社会: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1、(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联系)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3、(产品如何分配)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第二,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的意义: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如房地产市场价格过高导致普通消费者买不起房,即使住房需求真实存在,也会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现象。)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原因: a.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⑦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1.马克思说:“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会产生经济危机,是因为( )①资本主义社会处处充满着血腥和毫无人性的剥削与压迫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③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倒退和社会变革失败的产物④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这表明( )①雇佣工人同奴隶一样处于被剥削地位,被“金锁链”锁住毫无人身自由②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③雇佣工人劳动价格的提高改善了阶级关系,使资本主义长久地存在下去④资产阶级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毛泽东说:“资本主义是靠剥削和压迫本民族广大的人民百姓以满足自己那贪得无厌的私利。”对上述论断解读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C.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无法克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D.资本家凭借占有一切生产资料,从而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4.自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没有通过资本主义自身的调节机制而消除,而是更加频繁地发生,并且更多地是以金融危机为导火索,这也验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判断。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的工业化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之间的矛盾B.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D.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5.美国硅谷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倒闭影响不断发酵,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危机。《今日美国》报道,美国近190家银行面临倒闭的风险。下列对于美国银行掀起的倒闭风潮认识正确的是( )①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危机是其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并会重创美国经济③一定程度上反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绝对过剩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冲突的总根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对于资本主义世界来说,2023年并不平静。法国巴黎因要求提高薪资的游行示威而引发骚乱,德国国营事业员工为谋求加薪反复罢工……而更加讽刺的是,截止2023年9月,欧美国家已向乌克兰累计军援超过2000亿美元,乌克兰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下列对材料中的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完全可以通过罢工进行调和②军援乌克兰的行径体现了资本掠夺和贪婪的本性③没有俄乌冲突就不会发生上述类似的罢工抗议事件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导致上述国家罢工频发的总根源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请你运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它的瓦解不需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为什么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③因此,资本主义的瓦解不需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①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②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③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①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②历史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他们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所以,他们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主体(人民群众)和正确途径(阶级斗争)。2、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而创立的崭新学说。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剩余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莫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3、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价值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①成功: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根据2022 版教材修改)②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曲折: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③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角度: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实践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 21 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4、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当代化的结晶,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的品格,它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是当代化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当代内涵和当代特征。(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现代文明优秀成分的积极吸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中国国情,吸收其合理因素,赋予其中国特质和中国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性”,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又一重要原因。1.2023年夏,中国人民大学新版录取通知书陆续发到2023级新生手中。打开录取通知书的函匣,就能看到一本《共产党宣言》和成仿吾老校长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中国人民大学改进录取通知书发放的做法对该校新生的教育价值是( )①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②从理性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③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舍弃自身利益④领悟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的精神品格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上述论断( )①属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②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③表明阶级是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④阐述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毛泽东强调: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材料表明( )①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理论也是实践的理论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④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产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公元19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突飞猛进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在工人运动中的传播,使得空想社会主义日渐失去了市场,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消亡了,但其依然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来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未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支持阶级斗争,反对阶级调和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C.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D.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5.傅立叶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理想的“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法郎吉”。他幻想着有朝一日统治阶级或大富翁能够良心发现,掏出钱来帮助他建立一个理想中的“人人平等”的社会。这表明空想社会主义( )①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可以调和②仅从理性、正义原则出发,设想不合理③缺乏社会实践,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④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力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积极推动者、自觉开拓者。根据“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图示,可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①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②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③苏联解体警示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及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学习经典著作,感受思想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意蕴深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我们要认清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革命性、科学性,把握经典著作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②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③《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④《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被买来的时候,它的价格与价值相等。所以是不变资本;但是劳动力被买来的时候价格,并不等于劳动力提供的劳动价值,劳动力是可变资本;经过生产过程,最终商品的价值与投入的资本之间形成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 )A.商品价格 B.劳动价值 C.剩余价值 D.工人工资9.下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的示意图,其中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数字处对应关于社会主义的内容正确的是( )A.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B.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C.实践到理论,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D.空想到科学、多国到一国、理论到实践10.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这个重要论断,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与马克思主义“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历史实践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②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科学理论体系③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④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是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应运而生的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前提③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④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关键在于掌握它的基本观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