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传统文化(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传统文化(素材)

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传统文化
主题解读
在五千多年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为它们插上“活化”的翅膀,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如源头活水,汩汩长流,温润人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必要。
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中考作文题,不少聚焦文化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弘扬传统文化。比如,河北省以“习”字作为材料,考生可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多角度解读;南京以“食趣”为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经典作品中许多美食描写的片段,以及那些独特的美食文化,还有那些爱吃,会吃的文人墨客;呼和浩特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娘”两句诗句中选一句,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作;四川以“李子柒制作传统美食”为材料主体来出题。所以,大家还可以对热门的文化现象多加关注,同时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文化代表,如国宝、文人、诗句等梳理准备一些犯属于自已的素材。
真题链接
【一】(2023年中考·河北卷)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守常”,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管子》就曾用“故法而守常”,强调做事要按照常理、遵循规律。如今,我们也要守学习之常,守工作之常,守为人处世之常,守优秀传统文化之常,守理想信念之常……
围绕“守常”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二】(2023年中考 内蒙古通辽市巻)
2.请你结合材料和读过的《诫子书》《傅雷家书》等,联系生活实际,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进行作文。
“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崇德向善是家风内容的价值取向,优良的家风涉及方方面面,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崇仁尚义、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重礼谦逊,勤奋读书、勤俭节约等等。
作文一:请你以“记家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作文二:请你以“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优良家风”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温馨提示:(1)选作文一,在答题卡上涂A后小方框:选作文二,在答题卡上涂B后小方框。(2)文中出现的地名、校名、人名等透露个人信息的名称,一律用“×××”代替。
(3)书写清晰,卷面整洁,600字以上。
【三】(2023年中考·湖北省潜江天门仙桃江汉油田市卷)
3.作文
小满,一个富于哲理的节气。小满,小得盈满。生活中,小小的充实,淡淡的满足,亦能给人成功的喜悦。小满,未满,一切皆有上升的空间,亦令人无限期待……请以“小满亦动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温馨提示: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可用化名代替):③文章不得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④请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四】2022重庆中考B卷: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在唐诗宋词的意蕴里,在书法国画的神韵里,在春联灯谜、月饼粽子的民俗里,在善良诚信、谦让友爱的品行里……
请以“ 里的文化”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五】【2021·广西中考真题】
按要求作文。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油茶、烧泥陶;文化是建筑,如骑楼、哈亭;文化是器具,如会鼓、天琴;文化是首诗,如《乡愁》《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
请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拟好标题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
(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作文导写
一、传统文化有多火
1.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经典咏流传
2.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墨画,淡雅却意味无穷;焰火,璀璨英两夜空;缶声,悠扬悦耳….…
3.《我在故宫修文物》: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
4.央视大型纪录片《我们的中国梦——记住乡愁》
5.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中华民间习俗、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重视文化,发展文化,书写文化,是现今文化发展的主流。
二、考场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写作素材把古典的意境、闪烁的古诗词、熟悉的历史名人、精致的文言句式集中在一起,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音律中,直奔一个主题,那就是让它们的组合形成一种强烈的氛围:文化氛围。
让文化的芳香蒸腾成一种绚丽斑斓的祥云,成为与个人思想结合的有机载体,成为考生写作作文的一种鲜明特色。具有文化底蕴的文章,主要是指充满文化内涵的文章,而这种文化内涵得益于一个个文化因子的巧妙组合,得意于选择的写作素材具有文化的含量。所以在考场作文中,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成为众多考场作文中最灿烂、最煦暖的那一颗闪耀着底蕴光芒的星星,你选择的写作素材一定要是具有文化含量的材料。因为文章的文化底蕴,是指作者在文章中透过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作者的文化积淀和学识修养。
三、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传统文化”相较于“文化”二字则多了限定词“传统”,这就要求我们所书写的对象必须是俗成的、旧有的、积古的。
2.传统文化有哪些?
饮食之道(冯小慧写外婆教我包饺子,写传承)
岁时:(如二十四节气)
中医(可写亲情,文化传承)
书法(写爷爷教我写书法,亲情、传承)
传统戏剧(京剧、潮剧、皮影戏…...写亲情、传承)
传统节日(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写节日内涵、亲情)
诸子百家(老子无为而治的智慧、庄子濠梁之上的浪漫、庄子与惠子的友情……,写友情,写精神力量)
琴棋书画(中国古琴……练琴写成长)
诗词歌赋(《谢道韫:从<三字经>里走来》
汉字汉语
宗教哲学
民间工艺(《一针一线总关情》)
中华武术
地域文化
衣冠服饰(汉服....)
古玩器具(《一只青花瓷》)
饮食厨艺
茶文化(《轻掬爱心一片》亲情、传承)
中国对联(年昧)
3.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优良的民族精神
(1)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的孟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林则徐,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凰囊萤,孙康映雪……他们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尽心竭力地奋斗,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
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锋之语中感悟了“请仙人”的凛然决心。他曾名纵一时,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却终究不愿为权贵所倾,卑射屈膝,出卖自己心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专心于自己的梦想,依赖于自己的本心。
(4)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
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做: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二)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品质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尾生抱柱、曾子杀彘,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顺全大局,与葡相如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改的佳话。
(三)深刻的暂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字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关注心灵,因此在他们的文章中显现出深刻的晋学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寻味,教材中有不少充满哲思的佳作。庄子《道遥游》中“无所待”之后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的本质内涵,《秋水》以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描绘了河伯和海若的形象,告诫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宏观地看待问题不做并底之蛙。《邹忌讽齐王纳流》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强调了类比联系、迁回推理的重要性,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生发开去,点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用述了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苏轼在《赤壁赋》中由水与月的消长盈虚之变生发出人生须臾、宇宙无穷的感慨,更由此闸明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传达一种旷达自适的处世哲学。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凝重的历史反思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节选自《史记》的《完璧归赵》和《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体恤民意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告。苏淘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拒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苏轼的《教战守策》认为当今之严重危险,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能逸能劳,方可以御不测之患,因而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这些文章无不体现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五)高雅的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对美有独特的感受和追求。文学大师们在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字中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淡泊之美:《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饮酒、赋诗的诗情画意中流淌着旷达和超然的情怀之美:《项脊轩志》满载着归有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细腻真挚的亲情之美:《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骨肉分离字字血泪的至爱亲情之美:《石钟山记》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美:《孔雀东南飞》歌项了爱情忠贞之美:《陌上桑》赞颂不为权势所屈敢于斗争的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这些空灵而丰富、至真而至纯的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
4.传统文化常用写作立意角度
(1)借事/物写文化传承(以传统文化事物为依托)
(2)借事/物写亲情与爱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守住传统民俗)
(4)借事情写乡愁、民风(学生家乡情怀较淡,如能写好必定是考场高分卷。)
5.传统文化写作注意点
传统文化内容浩如烟海,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内容都涵盖是不可能的,所以,写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化概念为万象,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就拓宽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也拓宽了发挥自己优势的天地。
(2)以小见大,用“细节”点染万种“风情”。语言于文章,就如同衣服于人体一样,不但有表情达意、张扬个性的作用,还有点缀、修饰的功能,衣服的一个花边,一粒纽扣,一处镂空设计,一挂饰物点缀,都可以使你风情万钟,独特妩媚。“小”处的设计显现出了“大”智慧。文章的细节同样可以显示作者独运的匠心。
(3)九九归一,点题、扣题彰显敏锐思维。此话题,学生的写作范围非常广,写作思路也比较开阔,但是无论是写剪纸的精巧、川剧变脸的神奇、琴棋书画的高雅,还是写民俗节日的深入人心、诗歌艺术的源远流长等等,
最后都要归结到话题“传统文化”上,要从中挖掘出传统文化的一些“共性”的东西,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6.传统文化如何写得出彩?
(1)选择熟悉内容
传统文化形式多样,从诗词歌赋到小说戏剧,从武术服饰到传统节日,从风景名胜到古迹建筑,从文化名人到餐饮小吃,都可作为写作内容。写时,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才能做到有话可说,内容充实,表述流畅。
示例:写传统节日“春节”
【解析】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熟悉的经历,从节前的备年货、打扫卫生、蒸花馍,年时的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压岁钱,到年后的走亲访友等等,都可写入作文。
(2)展示丰富知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而深邃,里面隐藏着许多知识和典故。写作时,要适时添加日常知识、诗词歌赋、典故传说,有助于叙事,也能展示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
示例:
(1)独坐窗边,拿起一本诗词翻阅。比起诗,我更喜欢词,因为律诗工虽然工整,但总给我一种束缚感。而且,相似的句式与词相比,略显乏味。特别喜欢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婉转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丝万缕的愁绪。“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字就倾尽心头所有的愁;“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舟,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这痛苦该多大,哀愁该多深啊!
——《我与传统文化》
【点评】这段文字引入李清照的名句,表现对词的喜爱,彰显深厚文化底蕴。
(2)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保佑他们平平安安。传说,腊八节是出自对岳飞的怀念。当年在朱仙镇,岳飞率部抗金,赶上数九寒天,老百姓们争相送粥,岳家军饱餐一顿后得胜归来,这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去世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八便用杂粮豆果煮粥,最后成为习俗。
——《腊八节》
【点评】这两段文字不仅介绍了古代宫廷关于腊八节的风俗,还介绍了腊八节与英雄岳飞有关的来历,文化气息浓厚,使读者受益颇多。
(3)进行细腻描绘
许多的传统文化,比如捏面人、元宵节等,都有自己独特的流程、仪式、色彩等,写作时要进行细腻的描绘,才能重点突出,文化韵味十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对吃鸭蛋的描写“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色、富有动感。
比如奶奶绣花时的神情、动作、语言描写,看到我不喜欢苏绣时,落寞的神情。又或者“我”弹古琴时,他的认真、欲语还休,偷偷红了眼眶……不要仅仅停留在“文化”上,要寄托情感,看到文化背后的“人”,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缱绻深情。
(4)将传统文化与亲情、友情、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复合主题。
举个例子:
雾古琴
童年时的玩伴曾经一起学古琴,两个年幼的孩子总是只有三分热度,坐不住板凳,学琴也是一知半解。但每次对方抚琴,另一个总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凝神谛听,面带笑意,颇有高山流水的意味。后来,随着年岁增长,童年的伙伴即将随家人远渡重洋,离开祖国。我像小时候那样,为他弹了一曲《高山流水》,嘱托他将古琴带上,不要忘记我,不要忘记传统文化。
(5)表达自己感受,通过抒情、议论,来抒发自己对所写内容的独特见解和感受,给人以情感的认同或思考或启发,画龙点睛,又能回味无穷。
示例:
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赶年集》
【点评】这段文字是文章的结尾,通过抒情议论,表现了对对年味越来越淡的伤感,也表现了对美好少年时代、对父母的怀念,对团聚的渴望。令人回味无穷,引人深思,写作时,要借事或借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