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读准读顺,熟读成诵。
2. 在反复的演读中体会文意与寓意。
3. 借助剧本形式中的“内心独白”“话外音””续集“等,引导学生学习逻辑推理、想象推理、逆向推理,从而对寓意达成更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演读,以读代讲,以读引悟,以读生趣,体会寓意,学习思维法。
【教学难点】
学习逻辑推理与逆向推理。
【学习策略】
演读:即运用小成电本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力求做到以读代讲、以读引悟、以读生趣。
师:同学们好!我来给大家上节课,同学们欢迎吗?
生:欢迎!
师:我既没有梁老师好看,也没有梁老师的声音好听,还能欢迎我,实在不容易啊!谢谢大家!我今天带来了两样特别的东西,请看——
(出示矛与盾)
生齐:矛,盾。
师(板书):矛,关键要写好这一撇,盾,连着三撇,横撇、竖撇、短撇。要注意写法不同,各有特点哦。同学们在书上写一写,看看,咱们谁写得好。
师:矛和盾是古代战争中很重要的两样兵器,就像今天的枪炮坦克一样重样。可是,你能想象吗?有一天,在集市上,有人高声叫卖:各位先生各位小姐,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上好杀人利器,蓝德公司荣誉出品……你觉得有可能吗?
生:不可能,早就被抓了。
生:有可能,古代有可能。
师:是的,虽然今天不可能,但是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常见的景象。战国时代,几乎每天都有战争发生,每个男子都不得不走上战场,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而且,他们还得自备兵器。韩非子在他的书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出示课题,生齐读,师板书“自相”两个字。)
师: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王子,法家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他善于逻辑推理,因此他的文章辩论严密,说服力强;他擅长讲寓言故事,因此他的文章生动有趣,意味深长。
【设计意图】了解故事背景,简略了解作者,为后面将要开展的“演”做好准备,同时也起到了激趣的作用。
第一场:趣读知意,以读代讲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是他的一则寓言故事。所谓寓言,就是——
生:故事比较短,包含深刻的道理。
师:也就是,上故事,大道理。我们开始学习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特别要注意文中注拼音的字哦。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认真,投入,一看就是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谁愿意来朗读课文给大家听呢。
(指生读文)
师:声音洪亮,字正腔圆。连最难读的“鬻”都读对了,这个字难读又难记,你能教教我们怎么记住它吗?
生:上面是“粥”,下面是“隔”的右半边。
师:会学习!咱们班的同学就是不一样。这样一拆分,它就现形了。有意思!温馨提醒一下,“鬲”的下面不是羊字,只有一横哦。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该字)这位同学,你这么会读书,能带着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吗?你读一句,我们读一句。
(该生带着大家一起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分男女生齐读、分左右两边齐读)
师:谁知道这个“鬻”是什么意思吗?
生:“鬻”是卖的意思。
师:这么难懂的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上有。
师:结合注释理解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方法!善于学习!同学们,我们也像他那样结合注释来读一读课文吧。该怎么读呢?例如,读到第一句时,遇到“鬻”后面的上标数字符②,就停下来,看一看右边的注释,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往后读。懂了吗?开始吧!
(生自由读文,结合注释理解)
师:同学们学得这么投入,一定是学得不错了,老师要考考大家了。
(出示第一组带点句子,指名回答,带点字均出自注释(实录略)。再出示第二组句子,带点字均非注释内容。)
生:誉是赞美的意思。
师:这个字注释里并没有,你是怎么知道它的意思的呢?
生:我联系上下文理解的。
师:不仅懂得结合资料理解,还非常有思考的方法!掌声在哪里?
师:还有不同理解吗?
生:夸赞。
生:我觉得是夸耀。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个人说他的矛和盾是天下最好的,他在吹牛。
师:哈哈,你很有生活经验啊,看来没少跟着爸爸妈妈买东西。
生:“弗”是不能的意思。他说不出话来了。
师:无言以对。
生:“立”的意思应当是存在。
师:我以为你会说成立的,没想到你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变通。这就是智慧啊!看来,还真是难不住大家,老师这儿还有几个超级难的问题,能答吗?
生齐:能。
师:楚人夸耀矛无坚不摧,他说——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如果只选一个分句回答呢?
生:于物无不陷也。
师:楚人吹嘘他的盾坚不可摧——
生:物莫能陷也。
师:文中有一句话正是课题自相矛盾的意思,你猜是哪一句?
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哎呀,两个答案,究竟谁的对呢?
生:……
师:哈哈,众生弗能应也。不怪同学们,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因为两个都对。一个讲的是字面意思,或者说是本来的意思,而最后一句是讲的它的——
生:寓意。
师:这个也知道?那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了啰。今天遇到了一群高手中的高手啊,不整点高难度还真显不了大家的水平了。什么分角色朗读的小儿科咱们就跳过了。直接上:我演你读。认真看我表演动作,你读课文中相应的句子,会吗?
(师分别演誉盾、誉矛、或曰、无以应。然后再打乱顺序表演。学生依次读相应的句子。)
师:老师演累了,谁来替老师演呢?
(指名上台表演,学生齐读。)
师:好不好玩?想不想玩?同桌间互相演一演读一读吧。一人演一次呵。
(生自由演、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依次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赛读、问答读、以演带读的多种朗读方式,以丰富多彩的读引导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意,使得读有了趣味,使得文言学习简便而有效。
第二场:演读引思,感悟矛盾
师:老师发现,这就是一个寓言短剧啊,咱们为什么不表演一下呢?表演之前,我们还得确定一下剧本。
出示填空式剧本)
师:时间是——
生:战国。
师:地点是——
生:楚国。
师:不一定,虽然是楚人,但不一定在楚国呀,就像今天中国人会到美国做生意啊。
生:集市。
师:对罗,咱们用点文言词,街市。别的对话我都找到了说话人,可是,最后一句是谁说的呢?你们帮下忙。
生:路人甲。
生:楚人。
生:围观的人。
师:看来,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那我们就写“众人”吧。剧本有了,谁来演一演呢?
(指名上台表演,相机指导)
师(做采访状):楚人呀楚人,看你无言以对时,内心翻滚呀,挣扎呀,思考激烈呀,你在想些什么呢?
生:我在想,他说得有道理。
师:是啊,道理究竟在哪儿呢?老师这儿有一份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你们看,老师结合“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想到,楚人一定会想,如果矛利,无坚不摧,那自相矛盾的结果就是——
生:盾陷。
师:对呀,于是我在表格上可以这样简洁地填写:前面填矛利,后面填盾陷。你们也会这样思考吗?当然,你在原文中找不到某句话,而是结合全篇文章思考的也对,那更高级哦。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考学习单1,开始合作学习吧。
(学生自主合作,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相机指导)
(再指名表演,并专请一生表演内心读白。然后,请小组合作表演,一人报幕,一人演楚人,一人演路人甲,一人说内心独白。最后,指名小组上台汇报演出,老师在最后补一句话外音,吾错矣,夫最佳朗读与最佳朗读亦不可同校而立也。)
师:你们知道老师最后那句在影视剧中称为什么吗?
师:它叫做画外音,不是剧中人物说的话,而是对剧情的一种补充或者延伸。如果让你像老师这样来配上画外音,你会想起什么不可同世而立的事情呢?(引导学生填空)
生:我最喜欢吃桃和我最喜欢吃梨不可同世而立。
师:是的,因为它们是——
生:自相矛盾的。
生:小明是最佳演员和小丽是最佳演员也是不可同世而立的。
师:因为它们是——
生:自相矛盾的。
……
师:老师这儿有一段文章,请同学们帮忙找一找,什么和什么是不可同世而立的呢?
(生阅读“尧圣与舜贤之辩”片断)
生:尧圣与舜贤不可同世而立。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们自相矛盾。
师:为什么会自相矛盾呢?
生:尧圣明,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就用不着舜来治理了。
生:舜贤能,所有的问题都是舜治理的,那就说明尧是不圣明的。
师:有些道理哦。所以——
生齐:夫尧圣与舜贤不可同世而立。
师:五三五三,非同一般啦!这么难读的一段文章一下子就读懂了。这段文章改编自《韩非子·难一》,正是《自相矛盾》前面的一段文章,说的就是同一个道理。
【设计意图】以短剧表演为学习情境,借助表格工具,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学习逻辑推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借助“画外音”的形式,进行生活链接与原文文字的链接,不仅丰富了文本,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寓意,也有效地使得寓意有了生活的意义和文化的意义。
第三场:想象推理,化解矛盾
师:可是,非同一般的同学们,圣明的尧和贤能的舜真的不能同时存在吗?
生:我觉得可以,尧是国王,舜是他的臣子。国王是圣明的,才会选用贤能的臣子。
师:聪明!严密的逻辑推理。既然他们可以,那么矛和盾是不是也可以呢?如果我们给矛和盾的同世而立加一个条件的话。同学们,想一想。
生:如果它们同在一个人的手中,就可以同世而立。
师:太有道理了。如果楚人有你这聪明劲,他就不会无言以对了。来吧,聪明的孩子,带着我们一起说一遍吧。
生:如果说,除了我手中的盾,我的矛可以“于物无不陷也”,就同世而立了。
师:都学会排除法了,条件推理啊!高级!来吧,带着我一起说一遍。
师:我们可以将两种排除一起说,除了我手的盾,我的矛——
生齐:于物无不陷也。
师:除了我手中的矛,我的盾——
生齐:物莫能陷也。
师:能言善辩呀!来来来,我们再演一演,加上内心独白,加上画外音,再加上变聪明的楚人。小组合作,表演开始。
师:请各组表演楚人的起立。再请各组表演路人甲的起立。表演内心独白、画外音及报幕的同学坐着。咱们全班一起演一演吧。
师:同学们,谢谢你们,代表那位被人嘲笑了二千多年的楚人,谢谢你们!我们还可以将生活中自相矛盾的故事编写成剧本表演。觉得自己表演成熟了,就用手机拍下来,那就是微电影。咱们班来一次微电影大赛,汇编一个《自相不矛盾》微电影集如何?谁成冠亚军,我就推荐出去。有没有信心呢?
生齐:有!
师:期待大家的佳作。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虽是尾声,但是,它却是本节课的高光部分,学生在刚刚学习了逻辑推理之后,进行了逆向的推理,合理地创编故事,这不仅仅是文本的延续,更是思维的发展,是儿童成长的活力与生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