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简介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把法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和指南,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2.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3. 明晰民事法律关系,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每个公民认真学习民法知识,提高法治素养。
【教学重点】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理解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教学难点】理解民法规定的六项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PPT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议题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情境:播放视频《民法典》
任务一:民法的重要性有哪些?调整的范围包含哪些内容?组内商议,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议学成果。
生:分小组讨论,汇集成文字成果。
师:提示学生多角度总结,引导总结。
1.民法的重要性
① 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
②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③ 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民法调整的范围
平等主体 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没有领导和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等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调整的主题 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
调整的内容 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情境:
播放视频:《财产关系》
任务二:如何理解民事法律关系?根据表格提示,完成议学任务。
3.民事法律关系
人身关系 人格关系;身份关系
财产关系 财产所有;财产转移
4.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①含义: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②权利: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自然人根据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型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情境:
小程是一名14岁的在校初中生,平时喜欢游戏,经常收看游戏直播,2020年7月,小程瞒着父母接下来的半年多他通过微信在该平台上累计支付人民币21万余元用于购买虚拟币(钻石、头像框、座位框等)并打赏主播,成了直播间的“榜一大哥”。
上海松江法院认为,小程向网络直播平台大额打赏的行为显然同其14岁的认知和能力水平不相适应,且未获法定代理人同意或事后追认,该打赏行为无效。被告应当返还原告全部打赏款项。
6.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情境:
小林在放学路上捡到一只皮包,里面装有票证和现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视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可能就是这只皮包。当小林准备归还失主时,他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可他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
任务三:上述案例中,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请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组内商议,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议学成果。
生:分小组讨论,汇集成文字成果。
师:提示学生多角度总结,引导总结。
议学提示: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小林和失主;客体:钱包、票证和现金;
内容:小林和失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小林的权利是获得或放弃500元酬谢款,其义务是归还失主钱包、票证和现金;
失主的权利是拿回钱包、票证和现金,义务是给予小林酬谢款。
①“拾金不昧”是指拾得他人物品不占为己有。它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义务。当事人小林接受或放弃酬谢报酬都是行使权利的方式,若将皮包据为己有则构成“不当得利”。材料中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失主的行为弘扬了传统美德,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符合道德层面的拾金不昧。依法行使权利与拾金不昧的道德要求并不矛盾。
②《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材料中的失主有特定金额作为报酬的寻物启事,在法律上构成“悬赏广告”,具有法律约束力。主动提出悬赏,领取遗失物时应按承诺支付给拾得者一定报酬。所以,小林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也是合法的。小林父母的观点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 【拾得遗失物的返还】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第三百一十七条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7.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原因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措施 ①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②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议题二: 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1.民法基本原则
含义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原因 (1)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内容 (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3)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4)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情境:
2024年“元旦”临近,各大电商店家们纷纷打出各种促销活动,甲商家忙中出错,误将店内26元4500克的脐橙,在净含量上设置成了2250千克,商家这一错误被博主乙发现后,他选择在直播中号召粉丝集体“薅羊毛”,上万粉丝涌入该店铺下单,一晚上下单10多万千克,涉及700多万元!店家发现错误后,立刻在店铺首页道歉,恳求大家给条活路,申请退款,电商平台也第一时间把店“保护”起来。极个别买家却坚持要求发货,否则进行投诉。
上述极个别买家的要求违背了民法的哪些原则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