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物态变化(6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物态变化(63张PPT)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物态变化
考点1 温度和温度计(6年1考)
1.温度:表示物体的  冷热程度  的物理量,用字母t表示。
2.温度计: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
3.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  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  沸水  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 ℃和100 ℃表示。0 ℃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
冷热程度 
热胀冷缩 
冰水混合物 
沸水 
估:预估被测物体的大致温度。
选:根据估测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看:看清温度计的  量程  和  分度值  。
放:温度计的玻璃泡  全部浸没  在被测物体中,不能接触容器  底  或容器  壁  。
读:待温度计示数  稳定  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除外),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  相平  。温度计示数=整刻度值+小格数×分度值。
量程 
分度值 
全部浸没 
底 
壁 
稳定 
不能 
相平 
4.温度计的使用
5.常用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区别
测量范围 分度值 构造 使用方法
常用温度计 -20~100 ℃ 1 ℃ 玻璃泡和直玻璃管间粗细均匀 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不能甩
测量范围 分度值 构造 使用方法
体温计  35~   42 ℃   0.1 ℃  玻璃泡和直玻璃管间管很细 能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用力甩几下
35~ 
42 ℃ 
0.1 ℃ 
· 教材素材对点练·(针对考点1)
如图甲所示,测量水温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D  ;在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时,如图乙所示的a、b、c三种方法,正确的是  b  ,此时液体的温度是  -1  ℃。
D 
b 
-1 
考点2 物态变化(必考,2023年考查)
1.物态变化:  固态  、  液态  和  气态  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1)概念:固态 液态。
(2)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  熔点  ,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  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相同,熔点也相同。
熔点 
凝固
点 
2.熔化和凝固
分类 晶体 非晶体
定义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举例 海波、冰、石英、食盐、各种金属等 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3)晶体和非晶体的比较
分类 晶体 非晶体
熔化 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 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没有  固定的熔点
图像
条件 达到熔点,且持续  吸  热 持续  吸  热
固液
共存 
没有 
吸 
吸 
分类 晶体 非晶体
凝固 过程 放出热量,温度  不变  ,  有固定  的凝固点,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放出热量,温度  降低  ,  没有  固定的凝固点
图像
条件 达到凝固点,且持续  放  热 持续  放  热
不变 

固定 

低 
没有 
放 
放 
(4)应用
①利用熔化  吸热  可降低周围的温度。
②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结冰时  放热  ,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吸热 
放热 
3.汽化和液化
(1)概念:液态 气态。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与沸腾的区别与联系
蒸发 沸腾
发生 位置 只在液体  表面  发生 在液体  表面  和  内部  同时发生
温度 条件 在  任何温度  下 只在  沸点  下
剧烈 程度 缓慢 剧烈
表面 
表面 
内部 
任何温度 
沸点 
蒸发 沸腾
影响 因素 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及空气湿度等 供热快慢
温度 变化 吸收热量 吸收  热量  ,温度不变
共同 特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热量 
①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大气压的增大而  升高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  ℃。
②沸腾的两个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  、  持续吸热  。 
③气泡变化特点:沸腾前,气泡先  大  后  小  ,如图甲所示;沸腾时,气泡先  小  后  大  ,如图乙所示。(均选填“大”或“小”)
升高 
100 
温度达到沸点 
持续吸热 
大 
小 
小 
大 
(4)水的沸腾
④温度变化特点:沸腾前,不断吸热,温度  升高  ,如图丙OA段;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  不变  ,如图丙AB段,此时的温度为沸点。
升高 
不变 
(5)液化
①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  、  压缩体积  。
②应用:气体液化使其体积  变小  ,便于贮存和运输。例如,瓶装的液化气。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变小 
4.升华和凝华
(1)概念:固态 气态。
(2)应用
①升华:利用干冰升华时  吸热  降温,可进行人工降雨、冷藏食品等;②凝华:冬天的  霜、雪、雾凇  等,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体冰晶。
吸热 
霜、雪、雾凇 
· 原创素材助理解·(针对考点2)
《中国诗词大会》是通过对古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重温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的节目,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
A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热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热
C.“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D.“暖冰融雪浸疏梅,养住春风细细开”——雪的消融是熔化现象,放热
考点3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6年4考,2023年考查)
1.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现象 成因 物态变化名称
云 液化或凝华
雨 液化(冰晶下落时熔化)
自然现象 成因 物态变化名称
雾 液化
露 液化
霜 凝华
自然现象 成因 物态变化名称
冰雹 凝华(形成的冰晶下落时不熔化) 
雪 凝华
雾凇 凝华
· 教材素材对点练·(针对考点3)
如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水的三态变化方向。
(1)请根据箭头方向在图中的方框内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2)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放热的是  凝固  、  液化  、  凝华  。
凝固 
液化 
凝华 
教材图片 命题点 一题练透
八上P47图3.1-1 温度计与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1.如图所示,是自制温度计,利用的是  液体  热胀冷缩这一原理,因此小瓶子里要装满带颜色的水。

体 
教材图片 命题点 一题练透
八上P60图3.3-4 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及影响沸点的因素 2.用酒精灯在纸锅下方加热,过一会儿水就会沸腾,而纸锅却不会燃烧,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  高  (选填“高”或“低”);水沸腾后持续  吸  热,温度  不变  ,内能  变大  (后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高 
吸 
不变 
变大 
教材图片 命题点 一题练透
八上P63图3.3-9 蒸发及其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如图所示,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放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冰箱。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时会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纱布袋边缘浸在水里会吸盆里的水,从而使整个纱布袋保持湿润,采用了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的方法来加快蒸发;若将简易冰箱置于通风处,其制冷效果会更  好  (选填“好”或“差”)。
吸热 
增大液体的
表面积 
好 
教材图片 命题点 一题练透
八上P67图3.4-5、3.4-6 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熔点和凝固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4.如图所示,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会儿后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并且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冰与盐混合在一起后,冰的熔点会  降低  (选填“降低”或“升高”),冰块发生了熔化而  吸收  热量,使得易拉罐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  凝华  而形成白霜。
降低 
吸收 

华 
实验17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1.实验装置

2.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温度计、铁架台、陶土网、水、烧杯、试管、停表、海波(或石蜡)小颗粒。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3.实验步骤
(1)按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实验器材。
(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点燃酒精灯,直到水加热到40 ℃左右,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3)待海波(或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5次温度计的示数。
(4)整理实验器材。
自下而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4.实验记录
时间/min 0 1 2 3 4 …
海波的温度/℃
石蜡的温度/℃
实验结论 5.实验结论:晶体有固定的  熔点  ,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保持不变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不断上升  ,没有固定的  熔点  。
熔点 
保持不变 
不断上升 
熔点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和评估 6.“水浴加热”的好处:  ①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②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缓慢,从而使其熔化速度较慢,便于观察温度变化的规律  。
7.选用小颗粒固体的原因:温度计与固体可充分接触;小颗粒固体受热更均匀。
8.熔化前后曲线的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  比热容  不同。
①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
匀;②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缓慢,从而使其熔化速度较
慢,便于观察温度变化的规律 
比热容 
一题过实验
(2023柘城二模改编)实验小组探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固体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C  (选填“A”“B”或“C”),这样是为了便于调整陶土网的高度,确保能用  酒精灯外焰  进行加热,提高效率。
C 
酒精灯外
焰 
(2)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并记录固体的熔化过程,下列措施中不利于观察试管中固体熔化过程的是  C  。
A.将装入试管中的固体物质碾成粉末,实验过程中不断搅拌
B.温度计的液泡要插入固体物质中并靠近试管底部的位置且不接触试管
C.酒精灯的火焰要大,尽量增大水与试管中固体物质的温差
(3)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38  ℃。
C 
38 
(4)由图乙可知试管中的固体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已知该物质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由DE段可推断出水的沸点为98 ℃,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5)实验过程中,固体物质正在熔化时移走酒精灯,小明发现固体物质继续熔化,其原因是  烧杯中的水温高于试管中固体物质的熔点,固体物质达到熔点且能继续吸收热量  。
(6)在实验过程中,某同学发现烧杯上方有少量的“白气 ”生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杯中的水汽化为水蒸气,然后水蒸气  液化  形成的。
晶体 
小于 
烧杯中的水温高于试管中固体物质的熔点,
固体物质达到熔点且能继续吸收热量 
液化 
实验18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1.实验装置

2.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温度计、铁架台、陶土网、水、烧杯、停表、小纸板(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
进行验与收集证据 3.实验步骤
(1)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实验器材,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给水加热,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0.5 min记录一次温度,观察沸腾前后水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水中气泡的变化;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记录水的温度的变化。
(3)整理实验器材。
进行验与收集证据 4.记录实验数据
5.根据数据画出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进行验与收集证据 6.实验现象
①水沸腾前,有少量气泡产生,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②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  变大  直至水面破裂。

大 
实验结论 7.实验结论:水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持续吸热;水沸腾时,继续  吸热  而温度  保持不变  。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和评估 8.验证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的方法:水沸腾时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  继续沸腾  。
9.撤去酒精灯,水未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陶土网温度较高,水会继续  吸热  。
吸热 
保持不变 
继续沸腾 
吸热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和评估 10.如何缩短加热至沸腾的时间?
 ①适当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②适当提高水的初温;③适当加大酒精灯的火焰;④在加热过程中,可在烧杯口上加盖  。
11.在实验中,为什么测得水的沸点有时小于100 ℃,有时大于100 ℃?
①适当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②适当提高水的初
温;③适当加大酒精灯的火焰;④在加热过程中,
可在烧杯口上加盖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和评估  ①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气压有关。当水面上方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低于100 ℃;当杯口的盖密封较严时,水面上方的气压高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会高于100 ℃;②水中有杂质  。
①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气压有关。当水面上方
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低于100 ℃;当
杯口的盖密封较严时,水面上方的气压高于1标准
大气压,水的沸点会高于100 ℃;②水中有杂
质 
一题过实验
(2023宿迁改编)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调整  烧杯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实验中,水温升到90 ℃开始,每隔1 min读一次温度并记入表格,第3 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示数是  96  ℃。
时间/min 1 2 3 4 5 6
水的温度/℃ 92 94 98 98 98

杯 
96 
(3)由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
(4)观察到气泡如图丙所示,这是水沸腾  时  (选填“前”或“时”)的现象。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否正确:  不正确,因为撤去酒精灯后陶土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所以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不能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  。
持续吸热,温度不
变 
时 
不正确,因为撤去
酒精灯后陶土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所以水不会
立即停止沸腾,不能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 
(5)A、B两组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是相同的,但B组将水加热到沸腾时所用的时间较长,原因可能是  水的初温低(或水的质量大)  (写出一种即可)。
水的初温低(或水的质量大) 
(6)实验中若温度计接触烧杯底,则测出的水温将  偏高  (选填“偏高”或“偏低”)。
(7)另一组同学用加盖的烧瓶做水沸腾实验,沸腾一段时间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停止沸腾。立即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其倒置,迅速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如图丁所示,结果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烧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水珠,瓶内水面上方气压  变低  ,水的沸点  变低  。(两空均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偏高 
变低 
变低 
命题点1 物态变化(2023.9)
类型一 物态变化中吸、放热的判断及应用
【方法指导】
判断物态变化及吸、放热特点的方法
1.物态变化判断的步骤:
2.物态变化之间的吸、放热规律:
1.(2022河南3题)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可用塑料布收集露水,如图所示。露形成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液化  ,该物态变化过程要  放出  热量,所以露的形成多在夜间。
液化 

出 
2.(2018河南2题)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  汽化(或蒸发)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液化  成小水滴或直接  凝华  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将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汽化(或蒸发) 
液化 
凝华 
A.云台山雾气环绕——雾的形成需要吸热
B.王屋山冰雪消融——雪的熔化需要放热
C.老君山霜打枝头——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鸡公山朝露晶莹——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3.(2023河南9题)大美河南,风光无限,关于我省自然风景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D
4. (2020河南7题) “霜降”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霜的形成属于( C )
A.凝固 B.液化
C.凝华 D.升华
C
5. 核心素养
(2017河南10题)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C )
A.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
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凝华
C.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
C
类型二 物态变化的图像
6.(2023焦作一模)小芳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冰熔化成水的过程持续了2 min
B.冰在BC段温度不变,但吸收热量
C.由图像可知,冰是非晶体
D.图像中的DE段是水的升华过程
B
命题点2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7.(2019河南17题)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按规范组装器材,在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此时应适当将  A处向上  (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
(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  减少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  。
(3)由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还可获得的信息有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写出一条即可)。
A处向上 
减少水
加热到沸腾的时间 
98 
水沸腾时,温度
不变 
命题点3 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
8.(2023濮阳二模)小明同学做了“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用“水浴法”加热,试管里装入适量的  碎冰  (选填“碎冰”或“大块冰”)。
(2)在某次实验的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此时的温度为  -2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  BC  (填字母)段可以推知冰是晶体。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得到图像中的DE段,这段时间内图甲试管中的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碎冰 
-2 
BC 
不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