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朱光潜一.朱先生的一生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等。1910年以前父亲朱子香,是乡村私塾先生,颇有学识。朱光潜少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私塾。15 岁上孔城高小(在今孔城镇桐乡书院内),半年后升入桐城中学。1913年中学毕业后,入免费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入学后一年又考取北洋政府教育部派送生,到英国人办的香港大学学教育。1918年-1922年学习了英国语言和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1923年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大学吴凇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奚今吾与朱先生1924年撰写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美》。又到上海与叶圣陶、胡愈之、夏衍、夏丏尊、丰子恺等成立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奚今吾与朱先生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1933年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1937年由朱光潜、杨振声、沈从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林徽因等人组成编委会,筹办《文学杂志》,朱光潜当任主编。1942年写出《谈文学》、《谈修养》这两本书。1945年回北京大学文学院,任代理院长。1949年国民政府派专机接"知名人士"去台湾,名单上胡适居首,朱光潜列名第三。1957年朱光潜发表《美学批判论文集》1963年《西方美学史》的出版,代表了迄今为止我国对西方美学研究的水平,推动了我国美学教育和研究工作。1966年-1976年在"文革"期间,朱光潜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仍认真系统地研究马列主义原著,力求弄懂弄通。1976年后积极翻译名著、撰写文稿、先后出版了《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还指导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驰骋不懈,成就蜚然。1980年在昆明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届美学会议上,他被一致推选为中国美学会会长。1983年-1984年应邀去香港中文大学主讲"钱宾四(钱穆)先生学术文化讲座",香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8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0103040502.《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二、作品推荐.《谈修养》《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三、谈读书这是一个如此浮躁的环境。速食图书市场眼花缭乱,书籍质量良莠不齐,大量不知来源与理由的书不断涌现。有的人选择迅速鲸吞一本书,以写下“今日推荐最佳书目“当做唬人的噱头,点进去一看这些书目不过是教人”如何成功“,挂羊买狗肉,屡见不鲜。大部分的人可能会说,没有时间读完一本书,于是经典被瓦解成分崩离析的碎片,厚重的书籍被束之高阁,成了尘埃的安家之处,要么被简介与导读淹没。还有多少人,在认真读书?01 重在选择“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必须选择。你与其读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者《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朱光潜《谈读书》02 精读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紧要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本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人悬为座右铭--------《谈读书》作文与运思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为“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做文章的人在中文里有时叫做“名手”,会读而不会作的人说是“眼高手低”。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是“写”的呢?创造文学的动作是“用心”还是“用手”呢?这问题实在不像它于浮面的那么肤浅,因近代一派最占势力的美学—克罗齐派—所争论得焦点就在此。依他们看,文艺全是心灵的活动,创造就是表现也就是直觉。这就是说,心里想出一具体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交融,情趣就已表现于那意象,而这时刻作品也就算完全成就了。至于拿笔来把心里所已想好的作品写在纸上,那并非“表现”,那只是“传达”或“记录”。表现(即创造)全在心里成就,记录则如把唱出的乐谱灌音到留声机上去,全是物理的事实,与艺术无关。如我们把克罗齐派学说略加修正一下,承认在创造时,心里不仅想出可以表现情趣的意象,而且也想出了描绘那意象的语言文字,这就是说,全部作品都有了“腹稿”,那么“写”并非“作”的一个看法大致是对的。我提出这问题和联带的一种美学观点,因为它与作文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普通语文习惯把“写”看成是“作”,认为写是“用手”,也有一个原因。一般人作文往往不先将全部想好,拈一张稿纸,提笔就写,一直写将下去。他们在写一句之前,自然也得想一番,只是想一句写一句,想一段,写一段;上句未写成时,不知下句是什么,上段未写成时,不知下段是什么;到写得无可再写时,就自然终止。这种习惯养成时,“不假思索”而任笔写下去,写得不知所云,也是难免的事。文章不“通”,大半是由这样来的。这种写法很普遍,学生们在国文课堂里作文,不用这个写法的似居少数。不但一般学生如此,就是有名的职业作家替报刊杂志写“连载”的稿子,往往也是用这个“急救”的办法。寻找思路寻思是作文的第一步重要工作,思有思路,思路有畅通时也有蔽塞时。大约要思路畅通,须是精力弥满,脑筋清醒,再加上风日清和,窗明几净,临时没有外扰败兴,杂念萦怀。这时候静坐凝思,新意自会像泉水涌现,一新意酿成另一新意;如果辗转生发,写作便成为人生一件最大的乐事。一般“兴会淋漓”的文章大半都是如此做成。提笔作文时最好能选择这种境界,并且最好能制造这种境界。就我个人所能看得到的来说,苦心从不会白费的,思路太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拨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想,才能沉着委婉,此其一。苦思在当时或许无所得,但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酝酿,到成熟时可以“一旦豁然贯通”,普通所谓“灵感”大半都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时机便突然涌现,此其二。难关可以打通,平路可以驰骋自如。苦思是打破难关的努力,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后,手腕便逐渐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纵遇极难驾驭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此其三。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逐渐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肤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辛”,是文章的胜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