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4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本试卷分为答题卷和试题卷,请将答案写到答题卷一, 基础知识积累运用(共 5 小问, 共 14 分)作为“伊犁第一景”,果子沟备受疆内外游客的推祟 。穿过赛里木湖隧道,果子沟大桥宛如一 条巨龙横跨在风景宜人的果子沟上,蔚为壮观 。果子沟不仅山高坡陡,但是气候复杂,桥梁设计者( ),采用双塔双索面斜拉桥设计,攻克建筑难关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景观效果。一桥飞架天山,天堑变通途 。果子沟大桥建成后,去往伊犁的通行距离缩短了,广大游客和 摄影爱好者也多了一处向往之地 。在果子沟大桥上, 可以仰视纯净湛蓝的天,远眺倔强洁白的雪,俯瞰傲骨铮铮的树,感受似乎从远古吹来的风……来到这里, 内心的烦燥必然无处遁形,每一个人都会得到心灵的放松。1. .请用正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3 分)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 分)A. 隧道(su ì) B. 倔强(ju è) C. 俯瞰(kàn ) D .遁形(dùn)3. 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推祟 B. 宛如 C .桥粱 D .烦燥4.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一丝不苟 B. 殚精竭虑 C .妙手偶得 D. 因地制宜5. 材料加黑句有语病,请你修改正确 。(2 分)二, 综合性学习(共 6 小问, 共 20 分)材料一 :2024 年 1 月 23 日 2 时 09 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 7.1 级地震,彼时,新疆阿拉尔一 医院急诊室内一 台人命关天的开颅手术正在进行,三声“地震了 ”的惊呼打破了急诊室的 平静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安书方喊到“ 淡定淡 定 ”,他和其他医护人员确认设备是否正常,确认没有问题后, 大家进行了简单的眼神交流,便 继续埋头进行手术。材料二: 乌什县地震发生时, 阿克苏火车站震感强烈,伴随着剧烈的晃动,候车旅客惊慌失措 地跑向室外,此时,在检票口巡视的客运员卫萍萍迅速奔向候车大厅中央,“大家不要慌,保管 好个人物品,往那边 ”。她一边拿着喇叭大声呼喊,一边通过对讲机汇报站内情况。6.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 的内容(3 分)7. 分析以上两则材料中的人物所体现的精神(4 分)8. 我们应该如何向他们学习?(3 分)9. 许多文学作品内容与自然息息相关。有同学将其整理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精彩内容再次赏 读 。(4分)【制表整理】类别 书名 阅读要点小 说 《骆驼祥子》 梳理情节,揣摩细节,解读人物形象,理解作 品主题科幻小说 (1) 《 》 感受作者非凡奇特的想象(2) 《红星照耀中 国》 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及感受印象(3) 《昆虫记》 (4)10 .某研读小组准备分类汇编一本题为《漂泊者的孤独》 的艾青诗集, 下列《艾青诗选》 中的诗歌符合要求的是(3 分)①《芦笛》 ②《复活的土地》③《大堰河——我的保姆》 ④《 一个拿撒勒人的死》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11 .请根据特征 述判断人物,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只填字母即可)(3 分)(1)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2)他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3)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贺龙(1) (2) (3)三、 文言文阅读(共 3 小问, 共 30 分)第 1页 共 8页 ◎ 第 2页 共 8页12. 鸟鸣流水松涛,琴瑟钟鼓号角,文字无声,却藏音其中 。下面语段对古诗文中有关声音的语句做了整理,请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8 分)(1)赏,音中美景:“ ,在河之洲 ”,中国诗歌源于那一声渺远的鸟啼;“晓雾将歇, ”,陶弘景笔下的山林声色兼具。(2)观,音中烽火:“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向往的军旅生活豪迈雄壮;“ ,寒光照铁衣 ”,木兰身处的边塞胡地艰苦荒凉。(3) 品,音中情愫:“ ,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借鸟之哀啼倾诉衷肠;“中军置酒 饮归客, ”,岑参用塞外乐音表达惜别之情;“ , ”(陆游《游 山西村》),箫鼓声声尽显淳朴民情。13.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携玉龙为君死。A. 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借黑云显示守军严阵以待的士气。B .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战场的悲壮气氛,表现了战斗的激烈残酷。C .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D .全诗多处使用 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的美,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14..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 完成问题 。(19 分)【甲】桃花源记 陶渊明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 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见渔人,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⑤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 时鸟变声, 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 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 。 日月遂往,机巧好疏 。缅求在昔, 眇然如何!(选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缘溪行 缘: 沿着,顺着B. 仿佛若有光 仿佛:好像C. 便要还家 要: 同“邀 ”,邀请D. 处处志之 志:做记号(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 分)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全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 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B .桃源中人从初见渔人时的“大惊 ”,到嘱咐其“不足为外人道也 ”,可见他们不希望美好生活被外人破坏,反映出自私自利的本性。C .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芳草鲜美 ”中“鲜美 ”二字,造语奇特, 摹生动,“鲜 ”重点写草青色,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D .作者以虚实相生、回环曲折的笔墨, 绘出一幅幸福安乐、恬静自然的人间生活图景,体现了东方文明特有的审美追求和社会理想。(4)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B. 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C. 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D. 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5)结合这两篇选文,说说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4 分)四, 现代文阅读(共 2 道大题, 共 26 分)15.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17 分)胡杨第 3页 共 8页 ◎ 第 4页 共 8页王族①在干旱的戈壁或者沙漠中,如果出现伫立的植物,那往往是胡杨。A.不论远近,胡杨看上 去都像一只手,似乎上抓天空、 阳光和空气,下抓土地、风和飞落的鸟儿 。它们的枝条像指缝, 风或从中迅疾穿过, 或猛烈吹刮出声响 。有时候哪怕被狂风撕扯得粗粝斑驳,也一动不动经历着生与死的无声更迭。②与其他植物相比, 胡杨是最耐旱和耐涝的树种, 它们扎根于缺水的地方,不论高矮粗细, 都在春天长出绿色叶子,在秋天又悄无声息地凋零 。入冬后的寒风大雪疯狂肆虐, 胡杨似乎被挟裹着倒了下去,但是当寒风大雪过后,就看见一棵棵胡杨还站立在原来的地方。③在新疆沙雅县有一棵 200 余年的胡杨树, 当地人称其为树王 。它的树干通直, 高度有近 20 米 。最奇特的是树叶, 因为那一 带极为干旱,周围的小胡杨树只长着狭小的叶片,但那棵树 王枝条上的叶片,却长得圆润翠绿 。当地人说, 胡杨的根能延伸数十米, 而且有极强的忍耐力, 能从根部萌生幼苗,所以树王附近的小胡杨树,都是树王的子女 。 当风沙呼啸而来时, 胡杨迎头伫立的姿势,不就是一种抗争,一种无声的呐喊④在新疆见到的最为壮观的胡杨,是在塔里未河边。那天,我们的车子出库车向草湖方向行驶,走不多远,便看见成片的胡杨在前面林立,像是欢迎的队伍一般正在等候着我们 。胡杨,这西部大地上的雄性之树,往戈壁或沙漠中一站,不管扎根之处的沙石被大风吹走了多少,甚至连根也已裸露出来,还掉了皮, 断了支系,但仔细一看,还稳稳地立着。⑤不远处是塔里木河,沙漠中的河流流淌向哪里,胡杨扰跟随河流长到哪里 。沙漠中的河流 不像常见的河流那样固守一个河道, 它们的河道变化非常频繁 。所以, 沙漠中的胡杨,基本上 都与河流保持同一方向 。说话间,听到一阵流水的声音, 空气中也传来一股湿意 。我们的车子 到了塔里木河边, 没看见河水,倒先看见河边有大片胡杨林,林边的河流就是塔里木河 。那是一个胡杨王国,每一个臣民都安宁平和地生存在自己的国家里, 四周一片安宁。⑥平时,胡杨的树身和枝干都是斑驳的,看上去像是快要枯死,但是在春天,胡杨犹如得到 了宽容,于是发芽生绿, 又焕发了一次生命 。B. 显示出了一种撼人的生机——粗大的绿色叶茎和斑驳的树身形成强烈的对比,像是一位画家画到这里突发灵感,在树身上涂了几块绿颜色。⑦因为胡杨多年来一直被人们赞颂,所以胡杨在人们的认知中始终保持着一致的形象,人们 对胡杨的生命给予充分的肯定,“胡杨 ”二 宇因此变得像符号 。代表着积极向上的品质 。胡杨原 本就是普通的树, 而且像所有树一样,并不具备精神和意志的外在行为,但人们给予了它们精神,所以它们便变成了人们赞颂的一种树。⑧我们的车子缓缓开进了胡杨林。塔里木河绕着这片胡杨林而过,悄悄流淌向下游。一条河和胡杨,像是听从一个命令,一起向沙漠深处延伸而去 。塔里木河是一条寂静的河, 它的流动几乎不发出任何声响,但在沙漠中,你又时时能感觉到它的流动,对空无一物的沙漠发出了吟唱 。顺着河道走,就会发现胡杨绵延开了一片葱绿,将人的目光吸引了过去。⑨进了胡杨林,脚下的沙子变得松软起来,仔细一看便发现了奥秘——这块土地在生长了胡 杨的同时,也得到了胡杨的保护 。浓密的胡杨像一张大网,将脚下的土地裹住 。所以,在胡杨林里,你很少看见起伏的沙丘和坎坷不平的沙坎。⑩ 胡杨一棵一棵在这里伫立。从外表上看,它们都很刚强,似是坚持着什么 。它们到底在坚持着什么呢?这块土地,似乎要让生长在它上面的生命都挺立起坚强的身躯,不为迎接什么,只要挺立起来就完成了任务 。这种使自己的躯体成为一种象征的姿态,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 ”吧。1.文章第④到⑨段按照游踪顺序,叙写了作者观赏胡杨树的过程,请你将作者的游踪补充完整。(4分)出库车向草湖方向行驶 →(1) →(2) →进了胡杨林2.本文语言生动, 富有表现力 。请根据 示, 赏析文中划线的 A、B 两个句子 。(6 分)A 不论远近, 胡杨看上去都像一只手,似乎上抓天空、阳光和空气, 下抓土地、风和飞落的鸟儿 。 (从修辞角度)B 显示出了一种撼人 的生机——粗大的绿色叶茎和斑驳的树身形成强烈的对比,像是一位画家画到这里突发灵感,在树身上涂了几块绿颜色 。(从词语角度)3.小海打算在校广播站朗诵这篇美文,读到第⑩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时,他不知该如何朗读 。 以下是他的两种朗读设计,请你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句,并阐明理由 。 (4 分)(1)胡杨/一棵一棵/在这里伫立。(2)胡杨/一棵/一棵/在这里伫立。4. .读完本文,你和同桌围绕“ 胡杨的品质 ”展开了议论,请你补全下面的对话 。(3 分)同桌: 我认为树就是树,它的一切行为、表现都是其生物本能的表现 。为什么我们要赞颂一种树的生物本能呢? 比如胡杨,它扎根、挺立,都是为了在沙漠生存,也是它进化的结果。我: 你说得对, 胡杨的扎根、挺立,确实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但是胡杨在生长过程中1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9 分)小人物的故事值得被记录①作为散文大家,柳宗元的文章中的传记一类,是散文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写人物传记,把 眼光从历史转向现实,主要描写社会上被压迫的、被看轻的“真正的小人物”,给传记文学画廊增色不少。②柳宗元在文中讲述他们的故事时,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写作手法, 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第 5页 共 8页 ◎ 第 6页 共 8页他创新了传记文写作手法。③首先,他在题材选择上将小人物入传 。《宋清传》 中的宋清是一个乐善好施、不斤斤计较 的药商,经常烧毁欠条, 而被他帮助的人回报他很多,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好;《梓人传》 中的杨 潜是很另类的建筑工匠,他只有指挥人的本事,动手能力却很低,但他能指挥最合适的人完成各项工作,建成以后留下自己的名字做保证……柳宗元选择这样的题材, 与他深入社会生活,较多接触人民群众的生活经历有关, 同时也反映出他独特的审美观。④柳宗元为人物作传不是有闻必录,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进行剪裁加工,选取典型的三两件 事例进行描写 。选取了适当的材料之后,柳宗元也不单纯写人物的故事, 而是把人物放在社会 环境中,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 。如《童区寄传》表面上是赞扬 11 岁的区寄不畏强暴、英勇自救, 深层次上反映了人口贩子横行街里,贪官污吏容忍包底人民群众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黑暗生存状况。⑤其次,他的传记在基于现实上运用了虚构手法。柳宗元的这类传记,虽然多数是基于真人 真事的现实,但也可以看出有不少虚构成分 。如《捕蛇者说》 中的蛇之毒与奇:“(蛇) 黑质而 白章, 触草木尽死; 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可以已大风、挛豌、瘘疠,去死 肌,杀三虫 。”当然还有,这个故事、人物、事件都充满了奇异之处,但是读到最后, 当柳宗元引用孔子所说“苛政猛于虎”的时候,你又会觉得似乎确有其人其事。⑥第三,除了叙述人物故事,他还往往进行取述主体干预。他常在文木和开头用“柳先生曰” 表明自己的评论、态度。如《童区寄传》开头就说:“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开篇即点山柳州人缺少骨肉亲情的事实,既是叙述真相, 同时也暗示着对区寄的问情。⑦当然,柳宗元为小人物立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记录有趣的故事,而是通过叙述小人物的 故事,表达对当时社会的看法, 寄托他的政治理想 。如贬官永州之后,柳宋元针对当时纳税的 种种弊端,他写下《捕蛇者说》,通过蒋氏的叙述, 引出“赋税比毒蛇可怕”的结论,期待观民风者读到后会有所反思。⑧柳宗元的人物传记,不仅仅是打破传统纪传文学的束缚。在写人的同时,更在于讽刺时事、抒发自己对于时事的见解, 为散文写作指明了一条可能的道路。(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1.下列不属于“柳宗元在传记文写作手法上创新”的一项是(3 分)A .将小人物入传,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矛盾。B .在基于真人真事的现实基础上运用了虚构手法。C. 常用叙述主体干预的手法,在开头或结尾用“柳先生曰”来表达自己的看法。D .表达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寄托他的政治理想。2.下列对“柳宗元传记对于材料的选择”,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A .把眼光从历史转向现实,主要 写社会上被压迫的、被看轻的“真正的小人物”。B .进行剪裁加工,选取典型的三两件事例进行 写。C .往往选择能反映黑暗社会现实的小人物故事。D .他写作时把人物放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矛盾。3.下列对“柳宗元为小人物立传”的根本目的,表述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A .记录小人物的有趣故事。B. 想在传记文写作上创新。C .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寄托政治理想。D. 为散文写作指明了一条可能的道路。五, 写作(60 分)本试卷综合性学习中的两则材料中的人物安书方、卫萍萍都在地震来临的危难时刻体现了一定 的人性美 。请你以“ 我身边的真善美 ”为话题, 写一篇记叙文要求: 1.逻辑清晰,表达通顺 2.字数在 600 字以上 3.真情实感,禁止套作第 7页 共 8页 ◎ 第 8页 共 8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4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 ,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 一桥飞架天山,天堑变通途。2. B3. B4. .D5. .“但是”改为“而且”二 ,综合性学习6. 乌什县发生地震时,阿拉尔医院的急诊医生安书方和医护人员临危不乱,继续进行手术7. 无私奉献,沉着冷静,临危不乱,一丝不苟,舍己为人(答案不唯一)8. 言之有理即可9. 《海底两万里》 纪实作品 科普作品 体会蕴含的科学思维、理念、10. c11. 贺龙 周恩来 毛泽东三,文言文阅读12. (1)关关雎鸠 猿鸟乱鸣(2) 梦回吹角连营 朔气传金柝(3) 杨花落尽子规啼 胡琴琵琶与羌笛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13.A14.( 1)B(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②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3)B(4)C(5)陶渊明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表现出对自由自在,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他热爱弹琴、读书,闲静少言,不愿意逢迎取巧,具有安贫乐道的崇高品质。四,现代文阅读15. (1) 车子到了塔里木河边 车子缓缓开进胡杨林(2)I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胡杨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生命姿态,表达了作者对胡杨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II“撼人”本意是令人感动、震撼,文中是说胡杨在春天又焕发了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胡杨顽强生命力的惊叹与赞美。(3) 句设计最恰当理由:“一棵一棵”体现了胡杨树的数量之多,延伸范围之广,中间断开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4) 示例:与恶劣的环境做抗争,勇敢把握自己的命运,积极寻找、汲取水分,它的坚韧品质值得我们赞颂。16,D C C五,写作具体请参考《作文评分细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