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五四运动是此前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推动国共合作,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大革命高潮。
二、教材解读
第七单元讲述的是五四运动到土地革命时期救亡道路的探索。这个阶段,国人救亡道路的探索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社会阶层广泛参与,中国共产党要求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造,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20课涉及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三个重大事件。这三个事件都推动救亡运动的新发展。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国民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共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
就整体而言,高一的学生由于刚刚踏入高中的校门,历史学科方面的基本素养与能力都很欠缺。但现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因此,需要老师从高一新授课开始就在教学中,向学生逐步渗透必要历史素养。
同时高中阶段是学生培养爱国情感的关键时期,而学习历史是增强爱国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恰好是一节非常适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
四、学习目标
①借助史料学习五四运动的过程、背景和影响,提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能力;
②通过中共一大、二大、三大的会议内容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梳理国民大革命的史实,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④体会先进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
五、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清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大革命等事件的基本线索与史实
难点:①能够准确解释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大革命等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
②能够基于史实的学习,自主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度理解本课几个重要事件在近代救亡运动上的新发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① 归纳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主题? 民族危机下救亡图存 用时间轴梳理五四运动之前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引出本单元和本课的主题——救亡图存。并基于此主题展开分析
过渡语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在救亡的道路上又有哪些新变化呢?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我们将通过一群人、一个党、一场革命来看五四运动以来救亡的新变化。 学生翻看课本,明确本课子目 梳理本课框架,明确学习主线
(二)第一目教学:从一群人看救亡新变化——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铺垫语 五四运动是因为外交失败而发起的请愿运动,在五四运动发生二十多年前,也有一场因不平等条约签订而引发的请愿运动,同学们知道吗? 公车上书 通过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的对比,让学生梳理五四运动的基础史实,并未接下来的深入探究做好铺垫。并基于史实学习,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
活动① 材料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也未在全国兴起波澜。 ——据纲要上教材 教师活动1:指出从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在救亡上有何变化? 答案预设:①阶层:部分知识分子→学生、工商各界; ②范围:北京→从北京发展到全国; ③结果:政府未回应→政府释放学生拒签和约 教师活动2:引导出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122内容。提取信息,找到问题的答案
活动② 教师活动1: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要了解相关的史实,还应该透过史实,去深度研究背后的因由。同学们能不能基于我们梳理的五四运动史实,提出一些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呢? 答案预设:与公车上书相比,五四运动为何能:阶层广泛?拓展全国?屈服民意? 学生基于上一环节归纳出的变化提出自己的问题 引导学生我会发现问题,提出质疑问题,锻炼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活动③ 教师活动1:两则资料对我们探究上述问题(为何阶层广泛?为何拓展全国?为何屈服民意?)有何价值? 答案预设:新文化运动促进青年知识分子觉醒,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且觉醒,为五四运动奠定阶级基础; 过渡语: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的报道:“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些觉醒的知识分子、工农是如何做到在极短时间内将自己的主张传播到全国的呢? 材料三 1895年中国仅有日报19种,到1912年已达500种,1913—1918年的五六年间,新创办的通讯社不下20家。《申报》从1919年1月持续报道“山东问题”,五四期间关于学生游行示威的报道多达数十篇。巴黎和会期间,有5000封电报发给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等 教师活动2:以上资料可给我们提供分析上述问题的什么新视角? 答案预设:新闻媒体对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的报道营造了强大舆论压力,推动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 教师活动3:基于思维导图,系统梳理上面的原因分析 学生提取两则材料的信息,并结合信息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学生根据材料,认识到新闻媒体在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主动分析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 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取信息→构建因果逻辑关联→准确文字表达关联 引发学生新角度的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挖掘新史料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发表宣言和通电,集会与街头演讲日益成为传播政治和动员群众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认识到,五四时期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近代中国的重大变革是从内部的变化中孕育出来的。
活动④ 过渡语:与戊戌时代相比,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的变动孕育着更大的救亡能量。这种巨大的救亡能量,又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新气象呢? 材料四 五四后半年,涌现出400多种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说:“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918—1921年底,报刊上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147篇,其中五四以后发表的有133篇。一位美国记者1919年8月报道:“知识分子们已组织起来,计划在农民、工人之间进行促进全国团结的工作”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教师活动1: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怎样的时代特色? 答案预设:传播新思想;激发爱国社会责任感;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教师基于学生的回答,梳理如下思维导图 学生基于材料进行分析,能够从思想解放,爱国救亡,社会革命等多角度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①多角度深入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让学生深刻明白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②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明白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且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基础。
(三)第二目教学:从一个党看救亡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早期探索
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① 教师活动:五四运动后,这些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深入群众,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时机成熟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 教师活动1:根据表格,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答案预设:具有共同信仰;年轻的知识分子为主;两湖地区居多; 教师活动2:如此年轻一群人,成立了如此年轻的一个政党,他们真的能够担负起国家救亡的责任吗? 学生能够一列一列第提取信息,说出特点。认识到一大召开时大部分的代表都是当时的青年 ①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青年担负起了时代的责任,扛起了救亡图存的大旗;当代的青年都应该肩负起时代的责任; ②为后面探究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做好铺垫
活动② 教师活动1: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预设:由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到建立联合战线反帝反封建,再到明确国共合作; 教师活动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大和二大,哪个的主张更符合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哪个主张更符合中国的革命实际? 答案预设:一大张更符合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二大更符合中国的革命实际。 教师活动3:教师引导分析出主张变化的原因 答案预设:①对中国革命实际的认识不断深入; ②在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过渡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并且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勇于承担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那么,国共合作领导下的这场国民革命运动,又会取得怎样的救亡成果呢? 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掌握中共从一大到三大主张变化的史实 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分析出主张变化的原因 ①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二大的基本史实; ②分析中国共产党主张变化背后的原因及中国共产党所具备的实事求是、救国救民的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业,
(四)从一场革命看救亡新变化——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① 教师活动1:阅读课本P126,梳理国民大革命的基础知识。 答案预设:纲领:新三民主义;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教师活动2:补充与冯玉祥相关的史实。 冯玉祥率领国民军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于1926年9月在绥远五原誓师,挥军南下。11月控制陕西、甘肃等省,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 学生阅读课本P126找到学习基础知识,并能够在地图上识读相关的基础知识 ①引导学生掌握提取地图类信息的方法,关注题目、图例、时空信息等。 ②较为好掌握的史实型问题,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然后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② 教师活动:你能否围绕“救亡”的时代主题,提出几个研究问题? 活动预设:学生可能在提出问题方面遇到困难,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如下的问题: 问题①:为什么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 问题②:为什么叫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时解答) 问题③: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在较短时间内消灭或打败数倍于己的军阀? 问题④:国民大革命为何会失败?从国民革命的成与败中我们得出了哪些认识? 学生基于史实的学习和老师的引导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学会基于史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活动③ 教师活动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新三民主义为何能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 答案预设: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教师活动2:北伐战争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 答案预设:①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坚持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教师活动3:从国民革命的成与败中你得出哪些认识? 答案预设:①应坚持建立统一战线,坚持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②中国共产党应武装斗争; 学生基于老师提供的材料找到问题的答案 ①通过追问国民大革命中值得探究的几个问题,深入解读国民大革命。尤其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为什么要以“国民大革命”来命名这次革命,要充分理解期国民性; ②为学生后续学习第21课做好铺垫
(五)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要给学生们灌输一种意识,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既要进行知识性的总结,也要进行思维素养层面的总结。
七、课后反思
整堂课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层层推进教学,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参与度较高,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学习,都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既达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又落实了素养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一堂课容量有限,在一些知识点的细节处理上,略显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