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初中美术案例征集——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一、教材分析:内容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制)《美术》课程八年级上册第二课。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意蕴与形式风格。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精美绝伦的雕塑艺术作品。本课分为三大部分:陵墓雕塑、宗教雕塑与民俗性雕塑。从陵墓雕塑与宗教雕塑到民俗性的宗教雕塑展开。全面而详细的介绍了上溯秦汉、下至明清,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雕塑的题材内容和技法特征。让学生们以历史发展为线串联,结成可供欣赏的中国雕塑艺术的珠链。二、学生分析:初中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理解能力尚不足以把握整个中国古代雕塑史,对作品的认识有一些共性和个性差异。教师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重点赏析,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赏析并给予适当点评。三、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了解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历史源流、形式和风格,学生能运用雕塑语言阐述对中国古代优秀雕塑艺术的认识,培养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感。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征。难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不同艺术风格的对比,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五、教学过程:(一)启发引导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的美术名作灿若繁星。而中国雕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就来开始学一下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教材中展示的雕塑作品图片,并对他们进行分类。(二)学习发展1.作品分类及理解雕塑知识学生欣赏图片,得出从内容和功能可分为陵墓雕塑,宗教雕塑,民俗性雕塑。教师结合学生的预习,简要介绍雕塑的制作手法(雕刻和塑造),艺术样式(圆雕、浮雕、透雕),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分类产生和发展。雕塑作品赏析时应注意方法,即从外在的形象、样式、雕塑语言、雕塑材料、制作手法应用到内在人文内涵,审美价值观的取向。本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自己的擅长,自主选择作品进行赏析,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提高视觉感受力。2.作品赏析与评述教师依据学生刚才合作交流的结果,对本课所涉及的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民俗性雕塑开展作品鉴赏。鉴赏过程中分别从主题、材质、风格等角度,分析作品的外在形式、形象到作品内在的文化内涵,总结出中国古代雕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1)陵墓雕塑:陵墓雕塑包含着两部分:一部分地下作为陪葬的俑,一部分地面上神道两侧的石刻造像;前者代表作品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后者代表作品有西汉霍去病墓石雕刻像、唐代昭陵六骏等俑类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公元前221年秦国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国家的统一,人力物力的集中,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使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成为可能。对外筑长城,对内建帝陵,气势磅礴、声势浩大的兵马俑只不过是秦始皇陵巨型工程的冰山一角。兵马陶俑的身体大形是模制而成。手、足、头部等细处运用捏、贴、堆塑等手法进行精致加工,因而避免了千人一面,产生出20多种不同的脸型,100 多种不同的神情。真实地再现了每个细节,如发式、衣服、铠甲甲片有规律地重叠相压,都予以一丝不苟地刻画和质感表现,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单体雕塑都难以企及的。汉霍去病墓石刻——汉代在政治上汉承秦制,但在文化艺术上则更多地继承了战国楚地的浪漫之风,发展形成了夸张想象、写意生动的审美特征。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写实的艺术形象不同,汉代雕塑不再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而是更加注重内在意蕴的丰富。因而汉霍去病墓石刻则以厚重的风格显示出沉雄博大的气度。石雕群包括“马踏匈奴”、“跃马”、“伏虎”“等十余组内容,全部用花岗岩雕成。下面以《跃马》为例,该作品巧妙地利用巨形原石的自然形态,并能在关键处施以斧凿,结合圆雕、浮雕及线刻等手法,去粗取精,删繁求简,以精湛的表现技巧刻画出高度提炼概括的汉代骏马形象。思考与讨论:教师提问:对比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与秦始皇陵马俑的造型艺术手法,异同点有哪些?学生回答:区别:在雕塑语言上,秦始皇陵马俑采用塑的手段和方法,而霍去病墓的雕塑,则以雕和刻为主要手段和方法;在数量上,霍去病墓石雕群的雕塑要少得多,人工痕迹特别少,只在表面的基础上加以线条的刻画,呈现一种写意的艺术风格。共同点:功能方面,一是起到守陵和陪葬的作用,二是纪念和彰显逝者功绩。总体而言,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注重写意”“以形写神”等审美特征,在世界雕塑史上独树一帜;而西方古代雕塑则在古希腊“模仿论”的美学思想指引下,强调“写实”,以“再现”客观对象为价值指向的作品不胜枚举,如《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等。(2)宗教雕塑。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佛教以前所未有的势力席卷中国,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造像构成了南北朝雕塑的主要内容,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伴随着佛教兴起而产生的大规模佛教造像活动。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在中国广为凿建,中国北方几个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等均于此时现世。隋朝使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的隋唐盛世。隋唐统治者大都崇佛礼教,对宗教的发展大力支持。都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社会条件。在继承秦汉与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中国雕塑艺术在隋唐时期逐渐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的风格特征,中国的传统雕塑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代。a.莫高窟“菩萨像”(第 194 窟)。莫高窟位于甘肃西部,该窟是在砾岩壁面上开凿而出的。由于石质疏松,难以就岩雕琢,所以这里的佛教造像多采用泥塑赋色的形式,并和壁画相结合,产生塑绘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在敦煌的众多石窟中,隋唐遗迹占去半数,而且造像艺术也最为精美。第194 窟“菩萨像”,已从男相转为女相,她身着开领无袖绿衣,饰以精巧花瓣,而不再是袒露上身。天衣自肩而下,另一端搭于肘部,形成优美的弧形曲线。头部微斜,神态既似酣睡,又似冥想。颈间肌肤因肥硕而现出圈圈褶线。娇美窈窕的身姿,雍容华贵的风度,使之成为极具盛唐女子特征的菩萨造像,验证了当时“菩萨似宫娃”的说法。b.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开窟造像之风也随之从云冈转往龙门。到唐代时再次活跃起来,产生了大量佛教造像。其中最重要、艺术水平最高的当属奉先寺。“卢舍那佛造像”被誉为中国佛教雕刻中的一颗明珠,佛像虽然双手及腰部以下已经残损,它仍然以难以尽言的魅力折服了世人,因其神秘微笑而被称为 “东方蒙娜丽莎”。佛像如山屹立,身披通肩袈裟,衣纹流畅洒脱,层次井然。头部刻画更是精彩:高髻鬈发,面丰且润,弯眉修目,垂耳隆鼻。鼻下距唇较近,显得更加生动,嘴角微微上翘,笑意含蓄,流露出睿智、自信、典雅、高贵的气质。“卢舍那” 的意思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为了表现这一点,佛像的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与北朝时期那种过于图案化的生涩作风不同,火焰纹冉冉跃动,飞天纹飘舞飞举,衬托出主像的光艳夺目、气宇轩昂。“卢舍那佛造像”是中国具有民族风格 的石窟雕塑艺术代表,也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3)民俗性雕塑。宋代由于理学大兴,佛教的地位和影响不及前代,因此人们更多地去关注现世生活。这也使得佛教造像的理想性和神圣性降低,反渐渐受到世俗化的影响,以亲切平凡为特点。佛教造像发展到唐代时已能表现出中国人的基本特征,但还没有表现出中国人的具体个性特征。宋代的雕塑艺术则深入这一层面,如灵岩寺的罗汉像,晋祠中的侍女像等。它们不仅是现实中的中国人形貌,而且动作、神态都体现出具体的个性,甚至具有中国人的地域性风格特征,这显然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出来的。a.灵岩寺罗汉彩塑群。灵岩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山。寺中千佛殿内有 40 尊罗汉彩塑,27 尊为宋代所制,其余为明代作品,而以宋代彩塑艺术为最高。彩塑罗汉通高 1.6 米左右,与真人等大,有着普通汉人的外貌和气质。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反映出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倾向,也表现了宋代雕塑高超的写实造型能力。 教材中的这尊“罗汉坐像”身着宽大僧衣,曲单腿坐于台上,衣纹流畅自然,叠垂于台下。 罗汉像恰是现实中的僧人形象,还带有山东大汉的体貌特征,高大魁梧。罗汉长方形脸,眉头微锁,好像陷入沉思之中。 他左手托一巾帕,右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合拢,小心翼翼地拈起一件细小之物。但他的眼睛并没有盯着手看,而是由此及彼,陷入某种思虑之中。他全神贯注,旁若无人,好像身心都进入一个空寂的境界。精神的集中与动作的细微,让整个气氛沉静下来,把观者也带入了他的思想世界。b.晋祠圣母殿彩塑群。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古代为了祭祀周武王之妻、成王和叔虞的母亲邑姜所建。由于殿址处在晋水的源头,所以每逢大旱无雨时候,附近的人们便来殿内祷告求雨,久而久之便把邑姜当成能够掌管人们生活的“圣母”了。晋祠圣母殿内存奉圣母坐像和 42 侍从塑像,立于殿内四周两侧。 其中的 33 尊“侍女彩塑”是非常优秀的宋代雕塑作品,它们的造型参照现实生活,通过容貌举止来刻画出侍女不同的气质特征。这些侍女的塑像都如真人般大小,年龄各异,体态优美,是宋代世俗题材雕塑代表性作品,在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C.彩塑泥人。传统雕塑艺术在明清时期总体呈现谨小慎微的格局,雕塑的发展进一步世俗化,走向实用和赏玩两大领域,也使得这两个领域的雕塑艺术较为兴盛。赏玩性雕塑自宋代发展至明清达到鼎盛,在民间形成具有影响和特色的地域性生产制作,如天津、无锡和苏州的泥塑。南方的无锡惠山泥人,北方的天津“泥人张”泥人, 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泥塑艺术风格。前者较为写意,塑形只有大体轮廓,必须经过彩绘才能完成作品, 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代表性作品为泥塑玩具“大阿福”,极具吉祥寓意和民间趣味;北方的天津“泥人张”泥人擅长写实,追求比例的准确和细节的真实,塑绘结合、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泥人张”创自清代张明山并代代相传,有“渔樵问答”以及《红楼梦《水浒传》等故事系列作品传世。(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评述,大家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历史源流、形式和风格有了全面了解。增强了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感。其实,在我们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生活中有不少的雕塑作品,请同学们课后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鉴赏一件作品,并写一份作品鉴赏报告,争取形成有见地的审美判断和理解能力。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立足课标,在领会教材精神的基础上,围绕美术课程核心素养,在大单元的主体框架下,采用“欣赏、评述、对比、讨论”的教学策略,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同时为考虑知识的连贯性,把第二单元的第5课《彩塑》提前放到本课学习;其次,本次学习任务以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对作品时代背景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了解,坚定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做好铺垫。在赏析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师生着重从雕塑语言的分析入手,展开对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民俗性雕塑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明白雕塑作品是在三维空间展示出来的立体形象;不仅诉诸视觉,而且可以触摸,其材质也是构成作品艺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雕塑有一定的质量,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但与同样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比较,雕塑艺术展现的艺术形象具有单纯性,不能表现绘画中细致的内容情节和复杂的事物关系。雕塑艺术的单纯性使得它凝练深刻,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