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调研卷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调研卷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 届浙江省镇海中学新高考调研卷
高三语文 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
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
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①就语言而论,我们以为,语言的形式美就是指语言的声音——语音——的美。 语言的
内容美就是指语音和语言结构能恰当生动地表现出人的意思、观念及意象,即在恰当的语境
中选择了恰当的话语。
②以语言的形式美而论,就是语音按恰当比例组合,多样变化,和谐统一。语音的美和
音乐的美有着深刻的本质的联系。 对于“音乐是什么?”的回答,能够完全地回答“语音的
美为什么能使人愉悦地接受”这一问题,也能部分地回答“为什么说语言里存在着固有的审
美属性”这一问题。
③那么,音乐是什么? 日本学者林建志和宗像信生在运用电子计算机终端输入一种大肠
杆菌的遗传密码时,给每个碱基字母标定一个音符:G 标“2”(re),C 标“3”(mi),T 标“5”
(so)……按其碱基序列谱成了旋律,打奏出来竞是一首乐曲,优美动听。世界第一支遗传密码
乐曲诞生之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戴马同音乐家合作,录制出了《遗传密
码组曲》。诺贝尔奖候选人美国霍普医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大野乾博士,在诺贝尔化学会议
上报告了他的研究课题“遗传基因音乐”,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震惊。他提出的“基因重复产
生进化”的假说,与“相同旋律或相似旋律的重复组成乐章”这一音乐作曲原理有惊人的相
似之处。 遗传密码隐含着优美的旋律,那么,反过来猜想:优美音乐是否能转换成遗传密码
呢? 科学家们将世界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译成遗传密码,与碱基序列对照,终于发现:人胰岛
素中的一种碱基序列乐谱,与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中间部的音符排列几乎完全一
致! 那岂不是说,人类的繁衍就是类似音乐发展的一条长河? 或者说,人的本身是包含了
无数信息的一首凝固的乐曲?或者,音乐是否就是人们对自身的一些遗传密码的某种不自觉
的破译? 上述资料说明,人之所以欢愉地感受音乐,原因在于人自身的隐含的优美旋律与外
在音乐发生了和谐共振。优美音乐与遗传密码可以互相转换的事实还告诉我们,人几乎要求
外界的所有声音都变成音乐,以期与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共振,是人自身生理机能的需
要:让竹管发出音乐(笙、箫、笛等),让金属发出音乐(号、簧、钹……),让木头片发出音
乐(木琴……),让各种丝弦发出音乐(琴或弦乐器),让石头、碗、洋铁筒发出音乐。 这就难
怪人们对高级的言语美的成品——诗,都愿意朗诵、喜欢朗诵的了;这就难怪人们对顺口
溜、对子和一切音调优雅、节奏和谐的话语(还要有意义)都愿意听、喜欢听的了。
④“人是一首凝固的乐曲”的假说解释了:语音的美引起了人的美感;部分地解释了:
{#{QQABBQAUggCAAABAAAhCQwVqCEAQkBCCCCoORBAMMAAAyBNABAA=}#}
语言里存在着固有的审美属性。 当然,语言中能引起美感的不只是语音之美,但它毕竟是语
言的外壳的审美属性。 1992 年 1 月 19 日在吉隆坡中国奥林匹克足球队以 2 比 1 小胜日本
队后,教练徐根宝发火,批评他的队员说:“你们说要拼。 拼是这样的吗?要是以下几场这
样打,碰谁输谁!”这“碰谁输谁”就是对语音之美的利用:两个【shui】是押内韵,这四
个音节的安排节奏急骤(料定必输的意义鲜明,不含糊)。如果汉语没有以意合为主要联句手
段的句式特点,说话人能得到“碰谁输谁”这样紧凑的四字浓缩句吗?语言固有的审美属性
是第一位的,语言的美的外形式的生成以及言语美感的生成不能脱离原有的语言审美属性。
⑤语言,当它作为审美对象时,能引起我们的美感,因为它本身具有这种符合我们审美
理想、趣味、观点和情感的能满足我们审美要求的属性。一般地说,艺术美和产品美,其中
熔铸进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观点、趣味、感情),但是作品作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作品是
客观存在的,其作品的美也已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并非人感到它存在它才存在,人不
感到它存在时它就不存在。语言的审美属性也是这样,上面就专门讨论了这样的属性。但可
能有人说,没有了人,言语活动也就没有了,语言美(应该是“言语美”)也就无从谈起,这
岂不是说,人感到它存在它才存在,人不感到它存在时它就不存在吗? 其实,这是两件事,
应分开来说。 没有了整个人类,也就没有语言,语言的美确实无从谈起。但某个人的不存在
或他不曾感知或不愿感知语言的美,并不妨碍语言的美的客观存在,因为人们已经用一套完
整的符号体系记录了它的存在,将语音和语音的乐音化趋向“凝固化”了。但是,这里有另
外一个命题不可与此牵扯和混淆。这另外一个命题是:没有说话人,言语美就失去了附体(承
载体)。
⑥语言的美之所以被人称作美,是因为它进入审美关系(人与当成审美对象的语言之间的
关系)之前,就具备了可被人欣赏、可被人称作美的属性、价值,可被人拿来与丑对比的价
值。 如果某人对语言没有审美能力或者某个时候没有审美心境和客观条件,没有与它发生审
美关系,只是对那一个人说来等于没有现实意义的美。 这个时候,不能把依存于人类才有意
义的美,说成是必须依存于这个审美个体才有意义。
(摘编自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语言的形式美要落实到语音的美,语音的美又和音乐美有本质的联系。人们欢愉地感受
音乐,与欢愉地感受语音之美,具有奇妙的相通之处。
B.“人是一首凝固的乐曲”,优美音乐和遗传密码以期和谐共振,这既解释了“语音的美
引起了人的美感”,又解答了“语言里存在着固有的审美属性”的原因。
C.按照作者的观点,再高明的说话人也不能超出语言中的物质事实去生出一种美的乐感
来。显而易见,是先有审美属性,后有审美效果。
D.个人消逝了或个人不曾感知语言的美并不妨碍语言的美的存在,因为语言体系仍然存
在,其他人的言语活动依然进行,语言的美的属性和价值就会存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美是事物形式和内容符合人类审美要求的属性。人类的审美
要求,应该包括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两个层次的结合。
B.人总是要把有声的语言序列千方百计地“谱成音乐”,将其节奏编排得尽量和谐,其内
在动力在于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要求语音与音乐感和谐共振。
C.“言语美感的生成不能脱离原有的语言审美属性”,意味着,有什么样的语言事实,就
有什么样的美的外形式。换了另一种语言事实,就呈现另一种形式。
D.美并非“必须依存于审美个体才有意义”,语言的美对于某个审美个体没有现实意义,
不等于对这个语言圈内的人们也没有现实意义。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QQABBQAUggCAAABAAAhCQwVqCEAQkBCCCCoORBAMMAAAyBNABAA=}#}
A.老舍经常到戏院和艺人拉家常,有一次他说:“北京人习惯遛早,见面问个好,肚子吃
饱,逛逛天桥。”共四句,使用了[ao]作韵脚(早、好、饱、桥),像是快板书。
B.说英语的人普遍爱用分裂不定式(如 to boldly go, to better equip 等),其中一个很
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与轻重相间的节奏(the te-tum te-tum rhythm,“得哒得哒”式节奏)
相吻合,念起来错落有致,跌宕相兼。
C.“每个人都有一根发笑的‘痒痒神经’,喜剧是笑的艺术,要想方设法去碰观众的‘痒
痒神经’。”这说话人说的“碰‘痒痒神经’”,听话人就能想象出一个被搔了神经的
人如何大笑的滑稽情状。
D.戴望舒的诗歌《雨巷》,42 行诗中有 32 行双音煞尾,“姑娘”“惆怅”“芬芳”“迷
茫”等,平缓舒展,语音缠绵,有徘徊的意味,更突出了情绪低沉、忧伤哀婉的感情特
点。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 分)
5.有人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语言的美应侧重反映审美的主体性。这与
本文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原因。(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雪信
魏建业
冻疮,几乎可以算得上高原战士的标志了。可我从来没见过像这样的双手,手指冻得通
体红肿,像几截在开水里焯过的腊肠:手指甲全部向内凹陷进去,指缝是黑的,指甲盖却
呈现灰紫色,看不出血色。
我和他聊了几句,从他的话里我才知道,原来卡车停的这个位置不是我们的目的地,而
是山脚下的一个兵站。通往贡嘎雪山的山路前不久出现过塌方事故,为了安全起见,兵团
下了令,运送物资的卡车一律停在山脚的这处兵站。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自己把物资背上去。要知道,在高原长时间负重行走是一件很危险的
事。我正在发愁,这位战友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笑道:“没事,你们第一次上山,等会儿
让边防站的兄弟们多背些,你们先适应适应。”士官长招呼大家准备背物资上山。分配物资
的时候,这位战友说:“这三名同志刚上山,山上氧气少,背东西爬坡不容易,咱们边防站
的兄弟们都是老兵了,主动多背些。”其他两个战士笑道:“放心吧,任排长。”这时我才
知原来他是排长。
分配好负重后,我们就向雪山出发了。刚开始并不太吃力,可再往上走,海拔不断升高,
氧气也越来越稀薄,原本只用鼻子呼吸的我,走到后面便开始张大嘴喘粗气。这种感觉非常
痛苦,我感觉脑壳有些发袋,脚底开始走虚步。新兵体能更差些,一路上我都能感受到他那
吸尘器一样的肺管仿佛要抽干净空气里所有的氧气。
任排长看见我们体力不支,便下令整顿休息,就这样,一路上走走停停,我们从正午出
发,抵达边防站时天已经黑了。
边防站的任务除了每日正常的操课,最重要的就是定时巡逻和站哨,守好这座雪山的哨
卡。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才理解“再苦不过边防苦”这句话的含义。该怎么形容雪山上的冷
呢?虽然房子里生了煤炉,但那凡间的火苗在这片雪域上就像孱弱的芽苗生在干涸的土地
上。
有时候,晚上你可以听见空气里既像风刮玻璃又像石子滚地的震颤声,班长说,那是高原
{#{QQABBQAUggCAAABAAAhCQwVqCEAQkBCCCCoORBAMMAAAyBNABAA=}#}
上的山和山之间在对话呢。
我在站夜哨的时候除了和自己说话,和对面的雪山说话,就是和任排长说话。准确地
说,是听任排长讲话。
任排长说,他有一个恋爱了四年的女朋友,他们一直坚持互相写信。站部只有一部座机。
但山上信号不好,每次打电话,这高原上的风恨不得钻进电话线里,电话里总是刺啦刺啦地
冒杂音。
任排长把写好的信一封封包好,等到每个月去山脚兵站接物资的时候,就把信捎到营区邮
寄。而每个月接,物资的时候,他就会收到捎来的回信。
我见过那些信封,我们都很好奇信里的内容。听说他女朋友是一名英语老师,会用英文
写诗,我们这群兵蛋子都想看看他女朋友用英文写的诗——写给任排长的情诗。
一次,我又缠着任排长看他女朋友写给他的情诗。 “下次,”任排长笑笑,“下次一定
给你看。”
然后我就开始等待,等待下次任排长和我分享他甜蜜的幸福。可我没想到,等来的却是
任排长牺牲的噩耗。
和往常一样,那天任排长带队下山接物资。这本来是项再普通不过的常规任务,不料就在
离边防站不到两公里的一处山路转弯处,发生了落石。
出事的时候,站里只有老班长一个人留守。我们正在离边防站不远的哨卡执勤,对讲机
的信道里突然传出嘈杂声。因为信号距离过远,我们听不清对讲机里的讲话声。我们的呼叫
得不到回应,正疑惑时,对讲机又发出声响,这次我们听清了,那是边防站巡逻时用的紧急
求救信号。
“坏了,出事了!”士官长说,“任排长的对讲机。”即刻,士官长带着我和另一名战士
立马就往山下赶。 到了山下,我们看见随同任排长一起执行任务的另外两名战士正趴在悬崖
边上,腰上拴着急救绳,尝试着往崖下爬。 物资滚落一地,周边除了碎石,还有几块断开茬
口的巨石散落在周围。
“任排长掉下山崖了。”战士星星哭着脸汇报道,“我们刚走到这个山口,突然就从山上
滚下了落石,任排长反应迅速,推了我一把,替我挡住了石头。任排长本来身上背的物资就
比我们的重,他又冲得快,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被甩到崖下了……”
那时候我刚二十岁出头,总觉得死亡离我很遥远,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死亡会像巨石一
样砸落在我眼前。
任排长的追悼会是在他牺牲后的第二个星期六举行的。我们把他的所有东西都整理好,
移交给接管的兵团干部。
兵团干部临走前说,任排长的父母就在山脚的兵站。原本两位老人坚持要看看儿子服役
的哨卡,但海拔刚到 3000 米时,他们就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兵团的同志要送他们下
去,他们不愿意,最后还是支撑到了山脚的兵站。任排长是家里的独子,他母亲在听到噩耗
后,一晚上头发全白了。
回到营区后,我当过一段时间的收发室管理员。收发室的其他同志说,每周他们都会收
到写给贡嘎山边防站的信件,收件人叫任华。这些信件堆在一起,时间长了没人来认领。
在那一堆过期报刊和无人问津的信件里,我找到了那些信,一共是二十二封。信封上的字
迹很秀丽,收件人处统一写着:挚爱任华亲收。
我捧着那些信就像捧着一座雪山。这些信封里装的一定是我们揶揄任排长的那些英文诗,
是我们一谈论起来,任排长就傻笑的雪信。我把这二十二封信收好,交给了连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作为小说叙述者,也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串联起运送物资、驻守哨卡、负责寻找
{#{QQABBQAUggCAAABAAAhCQwVqCEAQkBCCCCoORBAMMAAAyBNABAA=}#}
信件等故事情节。
B.贡噶雪山山路塌方,以致战士们必需冒险背负物资上山,为后文任排长负重行走摔落山
谷而牺牲埋下了伏笔。
C.文章采用补叙手法,补充了任排长因下山接物资而不幸遭遇落石等细节,使文章结构完
整,行文跌宕起伏。
D.本文语言自然朴素,不事雕琢,但在平实的叙述背后,却充溢着深沉而蕴藉的诗意抒
情,极具人情美和人性美。
7.对于文章的相关细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认识任排长,从一双患有冻疮的手开始,对这双手的细部刻画,突出了高原环境的恶
劣,从而反衬出战士们坚韧顽强的精神。
B.文中“可以听见空气里既像风刮玻璃又像石子滚地的震颤声”,属于环境描写,既渲
染了高原上寒风吹彻的氛围,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C.任排长的爸妈来雪域高原看儿子而不得,两位失独老人徒留悲痛和遗憾,让我们深沉
感受到边防战士舍小家为国家的高尚情怀。
D.文章以“二十二封信”以及“信封里装着的英文诗”作结,既是对排长和女友之间浪
漫执着的爱情的赞许,又增添了故事的悲剧性。
8.全文只有四分之一的篇幅涉及“信”的情节,作者却以“雪信”为题,为什么呢? 试
作简析。(4 分)
9.本文还出现了战士星星、任排长父母、任排长女友等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出场的设置上
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 穷
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
于从事。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倍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
者也。
且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
于饮食,惰于作务,陷于饥寒,危于冻馁,无以违之。是若乞人,鼸鼠藏,而羝羊视,贲
彘起。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夫夏乞麦禾,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
从,得厌饮食。毕治数丧,足以至矣。 因人之家以为尊,恃人之野以为翠①,富人有丧,
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节选自《墨子·非儒》)
材料二: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
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
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
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节选自《韩非子》)
材料三:墨子曰:“孔子之齐见景公,公悦之,封之以尼谿。晏子曰:‘不可。 夫儒
倨.法而自顺,立命而怠事。崇丧遂哀
②,盛用繁礼,其道不可以治国,其学不可以导
家。’公曰:‘善’。”
子鲋诘之曰即如此言晏子为非儒恶礼不欲崇丧遂哀也。察《传》记,晏子之所行未有
{#{QQABBQAUggCAAABAAAhCQwVqCEAQkBCCCCoORBAMMAAAyBNABAA=}#}
以异于儒焉。又景公问所以为政,晏子答以礼云。景公曰:‘礼其可以治乎?’晏子曰:
“‘礼于政,与天地并’,此则未有以恶于礼也。晏桓子卒,晏婴斩.衰.枕草、苴绖带杖、
菅菲食粥,居于倚庐③,遂哀三年。此又未以异于儒也。若能以口非之而躬行之,晏子所
弗为。”
(节选自《孔丛子·诘墨》)
【注】①翠:肥。②遂哀:哀而不止。③倚庐:居丧时,在中门外东墙下临时搭建的简陋草
棚。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Ⅰ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子鲋诘之 A 曰 B 即如此 C 言 D 晏子为非儒 E 恶 F 礼 G 不欲崇丧 H 遂哀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谩,意为“轻慢,对人不尊重”,与词语“谩骂”的“谩”词义相同。
B.无以,指“没有……的(办法)”,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中“无以”的用法相同。
C.倨,指不逊、傲慢地对待,与成语“前倨后恭”中的“倨”词义相同。
D.斩衰,古代丧服,子为父斩衰三年。先秦诸侯为天子、臣为君亦服斩衰。
12.下列读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墨子对某些儒者持宿命论做了批判,他认为这会误导民众劳作懈怠,从而陷入贫困混
乱,有违治政的目的。
B.待五谷丰收,有人将大办丧事,儒者的子孙也跟随前往吊丧,但因悲痛和恻隐之心,
毫无饮食的心思。
C.管仲向齐桓公提出建议,齐桓公因此下令,棺材超过规制的将羞辱死者的尸体,并惩
罚主持丧事的人。
D.墨子假托晏子的话语,来抨击儒者推崇丧事而哀痛不止、待人处事礼节繁缛琐碎,子
鲋随即反击诘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 (4 分)
(2)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4 分)
14.子鲋认为晏子的言行与儒家思想相契合的理由是什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伤 舂
【宋】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①。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 ,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甘泉照夕烽:汉文帝时,匈奴入寇,烽火一直照到了离首都长安不远的甘泉宫。②
飞龙:古人用来做皇帝的代称,指宋高宗。建炎三年,金人南下,高宗曾由临安(今杭州)、
明州(今宁波)一直浮海逃到温州。③向延阁:指向子誈,他曾任直秘阁的官职。宋代秘阁相
当于汉代宫廷藏书处延阁,所以也称他为向延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朝廷无法平息兵祸,不能抵挡金人对北宋首都汴京的入侵。
{#{QQABBQAUggCAAABAAAhCQwVqCEAQkBCCCCoORBAMMAAAyBNABAA=}#}
B.颔联两句,以“初怪”“岂知”起句,语气惊叹,表现出对局势恶化的始料不及。
C.“每岁烟花一万重”,是说沦陷后的汴京每年景物依旧美丽繁盛,但是人事全非。
D.尾联直言向子諲有勇无谋,空有抵挡金兵入侵的勇气,但以军队实力疲敝而告终。
16.本诗后两联中隐含着对比,试加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临安春雨初霁》中,“ , ”翻用“索衣化为
缁”的典故,以自我解嘲,表明自身不会被世俗污染,须及早回乡躬耕。
(2)《登泰山记》中,“ ” 句采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出山腰
云雾的形态;《赤壁赋》中,“ ” 句运用精妙的动词,写出了雾气
笼罩江面的景象。
(3)观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后,小明想编辑一期《长安诗选》,摘选一些有“长安”
意象的诗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在高铁上有儿童哭闹,似乎是病了,家长尽力在哄但无济于事。同车厢的一位年轻姑娘
表示无法忍受,大声要求儿童家长管好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情况进行了解释,并表示已经
尽力在哄,但一句“等你有了孩子也会哭闹的”无意中升级了冲突,年轻姑娘当场表示
“我不会有孩子,我不生孩子”,使冲突陷入了僵局。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一种社会责任。 “生不生孩
子,留不留后代”是生育选择的自由。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个人即使无幼,
① 。 因为她虽无幼,但她曾是幼,在她幼年时代,也必然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其他社会成
员的恩惠和宽恕,才能长大成人。 而且人人都会变老,她虽无幼,晚年生存却不可能不依
靠他人之幼。“无幼”是自由选择的权利, ② 。
再者,车厢是一个“公共场所”。在这个场所里,个体与个体之间可能随时发生冲突
而又必然出现利益紧密相连的状态,而能够化解利益和冲突的,就是将心比心,以已推
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 ③ ,但没有任何法律、道德和习俗规定在公
共场合必须无条件保持静默,面对任何打扰自己的“异常响动”都应当先了解具体情况,
再作出判断和应对。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都说女儿是水做的,那得是好水,就像楠溪江的水一样。其实,反过来可以说好水也
{#{QQABBQAUggCAAABAAAhCQwVqCEAQkBCCCCoORBAMMAAAyBNABAA=}#}
是女儿做的,楠溪江就是好女儿做成的——那种漂亮而藏在深闺的。这一点很重要,藏在
深闺的漂亮,是没有污染的,清水出芙蓉的漂亮,一派天籁,清新纯真。
楠溪江上那些汲溪碇步(古时称“过水明梁”),实在是太漂亮了。那是楠溪江独特的风
景,①是用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蝶石垒在楠溪江中,刚刚高过水面,每块石碇间有一段小小的
间隔,横躺在水中,像一个美丽的口琴,江水从中潺潺流过,吹响清亮的乐章。那是只属于
楠溪江自己的旋律。
汲溪碇步在楠溪江起着桥的作用,却没有桥的高高在上,人们走在石碇上,和水是那样
亲近,水可以随时像鱼儿伸出的嘴一样,喁喁地舔着人的脚;②人也可以随时弯下腰来,掬
一捧水喝,便把一江湿润而清澈响亮的音符也饮进腹中了。
实在要修桥也是没办法避免的事,但千万别在楠溪江上人工修建过多的桥,汲溪碇步
就是楠溪江最好最漂亮的桥。 汲溪碇步就是一道道自然而恰到好处的眉毛,浮在楠溪江这
山里小姑娘的明亮得不染一点云翳的眼睛上。
20.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横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
B.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 你那里配姓赵!”
C.这位选评者把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
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D.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
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21.请分析句子①和②中在修辞运用及表达效果上的共同点。(4 分)
22.运用假设条件关系,改写文段中的句子,“汲溪碇步就是一道道自然而恰到好处的眉
毛,浮在楠溪江这山里小姑娘的明亮得不染一点云翳的眼睛上”。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但不改变原意。(3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人说,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个性,体现在语言表达、叙述方
式、思想命题等方面有突破或创新。也有人认为,文学创作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
具有个性。即使作品具有某种独创性,但从本质上看,作家的创作依然是某种文学传统
的回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QQABBQAUggCAAABAAAhCQwVqCEAQkBCCCCoORBAMMAAAyBNABAA=}#}绝密★启用前
2024 届浙江省镇海中学新高考调研卷
高三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1. B 【解析】原文中有理据、应该是“部分地回答了‘为什么说语言里存在着固有的审美
属性’这一问题”。
2. B 【解析】“其内在动力在于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要求语音与其和谐共振”,
“其”不是指“音乐感”,是指“人体内的碱基序列”。
3. C 【解析】其他三项都论证了观点“语言固有的审美属性是第一位的,语言的美的外形
式的生成以及言语美感的生成都不能脱离原有的语言审美属性。”C 项是表明美的言语成
为刺激信号.接受者就在心中再创造出与说话人心目中大致相重合的原有的意象。
4.①本文从“语言的形式美”入题,引出“语言的形式美”要落实到“语音的美”。
②通过一些事例的列举,论证了人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要求语音与其和谐共振这一观
点。
③以此类比,语言自身就具有审美属性。语言的美的外形式的生成以及言语美感的生成都不
能脱离原有的语言审美属性。
④最后,在“‘语言的美’和‘人的审美感受’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上,作者再次强调了作
为客观对象的语言自身就存在符合或体现人们审美理想的属性和价值,这种语言的美的存
在是第一性的。(每点 1分,共 4分)
5.不矛盾。(1 分)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重在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人在
审视语言时,发现并植入自己的力量(理想、情感、志趣),因而产生愉悦和美的感受。(2
分) 而本文是强调语言的美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先于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它进入审
美关系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可被人称作美的属性、价值。(2 分) 客体(语言)的美,主体的
审美能力和感受,在两者构成的审美关系中是对应的,互为对象的,两者不矛盾。(1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6. C 【解析】“任排长透遇落石而牺牲的细节”这一部分,属于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
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衬托中心人物,深化主旨。
7. B 【解析】原文里,“晚上你可以听见空气里既像风刮玻璃又像石子滚地的震颤声”,
是引述任排长的话,不是环境描写,也没有推动情节的作用。
8.①“雪”指代雪域高原,结合文中对环境的刻画,强调了边防战士所处环境的艰难和艰
苦,从而衬托出边防战士的坚韧意志。
②“雪”还具有象征意味,形象写出了边防战士是高原上绽放的“圣洁”雪莲;凸显出他们
讲奉献的家国情怀和高洁的牺牲精神。这是边防战士的群像写照。
③“信”是指任排长和女朋友来往的信件,也是充分体现出他们之间爱情的纯洁和坚守,使
得任排长这一形象因此更为立体和丰满。(一点 1分,两点 2分,三点 4分,共 4分)
9.①战士星星出现在插叙情节中,因下山接物资而不幸遭追溶石,但在任排长的掩护下幸免
于难,从他的言语中,得知任排长舍己为人、敢于牺牲的壮举。
②任排长父母;是兵团于部转述中出现的,他们想看望儿子却遇高原反应,但依然坚持在山
脚兵站。写他们未能在儿子牺牲前见一面的悲痛和遗憾,更体现了任排长舍小家为国家的
奉献精神。
{#{QQABBQAUggCAAABAAAhCQwVqCEAQkBCCCCoORBAMMAAAyBNABAA=}#}
③任排长女友,是任排长对我的讲述中提及。从他们四年里坚持互相通信、欣赏英文诗的情
节,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执着、浪漫的爱情。(一点 2 分,三点满分。其中“特点”1 分,
“作用”1分,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 BDG 【解析】子鲋诘之曰:“即如此言,晏子为非儒恶礼,不欲崇丧遂哀也。
11. A 【解析】“久丧伪哀以谩亲”中的“谩”,是“欺骗,哄骗”的意思。
12. B 【解析】原文中是指,五谷收齐了,跟着就有人大办丧事,他们的子孙都跟着前往,
吃饱喝足。
13.(1)穷困、显达、奖赏、惩罚、幸运、不幸,都有定数,人的知识和力量是无所作为的。
(4 分)(采分点:“幸否”“极”“知力”) (2)凡是人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
了逐利。 (4 分)(采分点:“凡”“名”“利”)
14.①齐景公问政,晏子提出要以礼治国。
②晏子父亲去世,晏子服丧三年,哀痛不已。(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15. D 【解析】尾联是讲述向子諲曾在长沙一带率领军民,虽然势单力薄,但坚决阻击敌人
的进犯。 作者对其持赞赏的态度。
16.①颈联“孤臣…发”与“烟花万重”形成对照,春景灿烂依旧与国破家亡、流落无依形成
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伤时忧国情绪之深重。(3 分)
②尾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锋”,与朝廷“无策可平戎”构成对比,对投降派不抵抗政策
的极度不满,对向子諲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3 分)(两点共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1)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2)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白露横江。
(3)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哭歌》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小题,10 分)
18.①也应善人之幼。
②不是逃避社会责任的借口。
③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是基本准则。 (每句 2分,共 6分)
19.在这个场所里,个体与个体之间必然出现利益紧密相连又可能随时发生冲突的状态,而能
够协调利益和化解冲突的,就是将心比心,以已推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恕”。(改对才得分,每处 2分,共 4分)
【解析】第一处,“个体与个体之间可能随时发生冲突而又必然出现利益紧密相连的状
态”,语序不当,应为“个体与个体之间必然出现利益紧密相连又可能随时发生冲突的状
态”;第二处,“能够化解利益和冲突”,搭配不当,应为“能够协调利益和化解冲
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20. A 【解析】A 解释说明;B 表示递进;C 表示总结;D表示语意的转折。
{#{QQABBQAUggCAAABAAAhCQwVqCEAQkBCCCCoORBAMMAAAyBNABAA=}#}
21.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1 分),从音乐或者听觉的角度(1 分)入手,将楠溪江的水流
比作“乐章”“音符”等,从而都形象地体现出楠溪江水的湿润清亮(2 分)。(共 4 分)
22.如果说楠溪江是山里小姑娘明亮得不染一点云翳的眼睛,汲溪碇步就是一道道自然而恰
到好处的眉毛。 (3 分)
四、写作(60 分)
23.参照 2023 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儒者)又顽固地坚持有命论以辩说首:“长寿、夭折、贫穷、富有、安定、危
险、治理、混乱,本来就有天命,不能减损也不不能增加。穷困、显达、奖赏、惩罚、幸
运、倒霉都有定数,人的知识和力量是无所作为的。”众官吏听信了这些话,则对于自己
分内的职资懈怠;普通人相信了这些话,则则会对从事劳作懈怠。官吏不治理就要混乱,
农事迟缓就要贫困,既贫困又混乱,就违背了治政的目的,而儒家的人却以此作为教导、
这是残害天下的人啊。
并且制定繁缛的礼乐去迷惑人,久久人服丧,虚假地哀伤去欺骗死去的双亲,立志安
于贫困却极端倨傲自大以傲世,背弃本业而安于懈怠傲慢,对于饮食很贪婪,对于劳作很
懒惰,陷于饥寒,有冻馁的危险、却没有办法避免。这些人似人中的乞丐、像偷藏食物的
田鼠,像视草而食的公羊,像跃起而食的阉猪。君子们嘲笑他们,他们却说:“庸人怎能
知道良儒呢!”他们夏天向人们乞讨麦子和稻子,五谷收齐了。跟着就有人大办丧事,他
们的子孙都跟 前往,吃饱喝足。办完了几次丧事,就足够了。借助别人的家丧来养肥自
己,依仗别人的田野所获来妄自尊大,当富人家有丧事时,就非常喜欢,说:“这是穿衣
吃饭的根源啊!”
材料二:齐国的风俗喜欢奢侈的葬礼,麻布和丝织物都用去做下葬的衣被了,木材都用
去做棺材了。齐桓公对此很担心,把这件事告诉管仲说:“麻布和丝织物都用去做下葬的
衣被,活人就没有东西遮体了,木材都用去做棺材,国家就没有东西来修筑防御工事了,
而人们奢侈下葬的行为还不停止,怎么禁止这种行为呢 ”管仲回答说:“凡是人的所作所
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因此就下命令说:“棺材超过了制度的斩死者的尸体,
并惩罚那个主持丧事的人。”死者被斩被羞辱,不是名誉的事;主持丧事的受惩罚,他无
利可图。人为什么还厚茻呢
材料三:墨子说:“孔子到齐国见齐景公,景公非常裔兴,打算把尼谿的田地封给他。
晏婴说:不要这样做啊,儒者傲慢法律而自以为是,接受命令而怠于事情,推崇丧事而哀
痛不止,待人处事礼节繁缛琐碎,他运用礼的方法不能治理好国家,而他的主张也不能引
导理顺家庭关系。齐景公说:“是这样。”
孔鲋诘责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晏婴是诽谤儒学、讨厌礼治,不想推崇因丧事而哀痛
不止的人。然而,从《传》的记载看来,晏子的所作所为与儒家并没有什么差别。如齐景
公向他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晏子回答说要以礼治国。景公说:用礼可以来治理国家吗 晏
子回答说:礼用于为政治国,将同天地共始终。如此看来他并不讨厌礼治。他的父亲桓子
死后,晏婴斩衰服丧,用草当枕头,穿孝服拿丧棒,穿草鞋喝稀粥,居住在临时搭建的草
房中,服丧三年哀痛不止。这和儒家也没有任何差别啊。墨子所说的事情,晏婴是不会那
样做的。”
{#{QQABBQAUggCAAABAAAhCQwVqCEAQkBCCCCoORBAMMAAAyBN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