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2课 《<礼记>二则》导学案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重点难点】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2.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北冥有鱼》,完成下列任务。(一)了解《礼记》《礼记》,战国至秦汉间 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编纂的。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和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礼记》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二)了解背景《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乃至师生关系、老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节选这一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仍值得重视。(三)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虽 有 嘉 肴虽有/嘉肴(yáo),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四)理解词句1.通假字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今异义不知其旨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意义、目的3. 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不知其善也原意为:好的,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4.重点实词(1)虽有嘉肴 嘉:________________(2)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_______(3)教然后知困 困: ________________(4)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__________(5)然后能自强也 强:_______________(6)教学相长也 教学:______________长:_________________5. 重点虚词(1)虽有嘉肴 __________________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② 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3)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探究案阅读《虽有嘉肴》,探究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2.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5.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6.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7.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三、质疑案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点拨要点一、预习案(一)儒家 戴圣(四)理解词句1.“学”同“敩(xiào)”,教导2.味美3.好处4.(1)美,善(2)最好的道理 最好的(3)困惑 (4)反思 (5)勉励 (6)教与学 推动、促进5.①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6.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2)《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探究案1.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3.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主要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教”的重要性,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委婉含蓄。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论据,用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二者是主从关系。4.教学相长。运用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层层递进。5.依靠气息。作用:①以它们都需要气息吹动,来解释体积庞大的大鹏飞往南海需乘风而上的原因。②与大鹏相照应,共同揭示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有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③由大及小,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6.大鹏在几万里高空俯瞰地面,也如同地面上的人仰望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大鹏飞翔高度之高,也表明人与大鹏的视力都有限。7.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论证,引出论点。②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情境。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类比说理的效果。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2.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3.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2.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学习过程】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下列任务。(一)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二)理解词句1.通假字(1)选贤与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今异义(1)不独子其子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专指“儿子”。(2)男有分,女有归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用作“返回”“归还”“由”“属于”等意思。(3)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一般指货物或商品。(4)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一般指偷东西的人。3. 重点虚词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原意为:父母, 句中意为: __________________。②不独子其子原意为:孩子,兼指儿子和女儿,句中意为: 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①是故谋闭而不兴 __________________②故外户而不闭 __________________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__________________②矜、寡、孤、独 __________________③ 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①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② 邹忌修八尺有余 __________________5.重点实词(1)大道之行也 行:__________________(2)天下为公 公:__________________(3)选贤与能 贤: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4)讲信修睦 信:__________________(5)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__________________(6)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寡:___________________孤:___________________废疾:_________________(7)男有分,女有归 分:___________________(8)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___________________(9)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___________________(10)故外户而不闭 户:___________________6.重点虚词(1)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货恶其弃于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废疾者皆有所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二、探究案阅读《大道之行也》,探究下列问题。1.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大同”社会的纲领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3.本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4.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5.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何联系。7.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三、质疑案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点拨要点一、预习案(一)秋水(三)理解词句1.(1)“与”同“举”,推举 (2)“矜”同“鳏”,老而无妻2.(1)子女(2)女子出嫁 (3)财物 (4)害人3. ①以……为亲 ②以……为子4.(1)①闭塞 ②用门闩插上 (2)①只是 ②老而无子 ③独自 (3)①培养 ②长。这里指身高5.⑴施行 ⑵公共的 ⑶指品德高尚 指才干出众 ⑷诚信 ⑸指父母 ⑹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⑺职分,职守 ⑻厌恶 ⑼兴起 ⑽门6.⑴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⑵①动词,是 ②介词,表目的,为了 ⑶①代词,指自己的 ②代词,它 ⑷代词,相当于“……的人” ⑸连词,表顺承,不译7.⑴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⑵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⑶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⑷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二、探究案1.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2.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贤”和“能”是标准。讲信修睦:社会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3.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4.“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5.见解一: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见解二: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6.“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很幸福,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表现。大同社会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谐安定相似。7.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②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③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说理的效果。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