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山美版必修《鉴赏美术作品中的劳动之美》课堂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美术山美版必修《鉴赏美术作品中的劳动之美》课堂教案

资源简介

高中美术山美版必修《鉴赏美术作品中的劳动之美》课堂实录与评析
一、课堂实录
(一)教材解读
本课出自于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中的教材内容。教师在教材内容中选取了与劳动主题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行汇总设计,整理成一节劳动主题课程。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不仅创造了人,也创造了艺术,艺术是劳动智慧的结晶,它能激励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也能以美育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一学生有了一段时间的美术鉴赏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本课可以检验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提升情况,也引导学生在中外名作中通过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等学习过程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接受劳动思想教育。高中美术鉴赏课会学习到很多古今中外的传世名作。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多表现劳动主题的作品,通过鉴赏学习,能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真正做到以美育人、立德树人。
(二)教学目标
学习鉴赏古今中外以劳动者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学科本位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能够发现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劳动美,理解作品通过美术语言表达的个人情感--(审美判断)。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理解)学生能懂得通过积极地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形成用美术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处处以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实践意识和审美观念。
达成目标:
1学生能知道劳动题材美术作品及其作者
2学生能理解美术作品使用的艺术语言特点
3理解劳动主题美术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
4学生能端正劳动态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思维导图:
《捣练图》《夯歌》—不同的劳动美
致敬劳动者 《父亲》《拾穗》----深沉的感情 教育与审美结合
《纺织女》-----生命活力之美 热爱尊重劳动
(三)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观看视频(《献给所有的劳动者》宣传片2分29秒),创设教学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明确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
师:我们将来也会变成光荣的劳动者,变成他们中的一员。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歌颂劳动者也成了文艺作品中最经常出现的题材。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鉴赏美术作品中的劳动之美。
2.讲授新课
师:板书课题--“劳动之美”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那我们先来看看表现妇女劳动场面的美术作品《捣练图》、《夯歌》。师解释“捣练”“打夯”。
(1)《捣练图》分捣练、纺线、熨烫三个场景。欣赏唐代张萱《捣练图》(视频1分钟)
【设计意图】局部放大的观察更容易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问题引领下学生进行图像识读。
师:通过观察,判断唐代仕女图的造型特点?
学生:体态丰满,衣着华丽。
师:仕女形象造型以丰腴为美,后称作“丰肥体”,但是并不显臃肿。学生观察分析仕女服装特点,并判断人物身份—宫廷贵妇。
师:画中仕女身材丰腴,但是劳动中却并不笨拙,从哪里能看出她们动作灵巧?学生:动作熟练,劳动内容繁而不乱有条不紊,尤其是人物双手的刻画纤细灵活。
审美判断:观察人物劳动状态,体会人物劳动时的精神气质。
师生交流总结:气定神闲、雍容华贵、淡定从容之美。
总结:雍容华贵淡定从容之美。(板书)
(2)欣赏《夯歌》图片展示。《捣练图》表现的是贵族阶层的劳动场面,接下来我们鉴赏油画《夯歌》作者是王文彬于1962年创作。
《夯歌》与《捣练图》观察比较。
师:五个劳动妇女用怎样的心情投入劳动?人物的形象与劳动状态有何不同?你从哪里判断出来?(问题引领)
学生:天空晴朗、色调明亮,人物在笑,,形象健壮、衣着朴素。
学生语言表述个人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审美判断,掌握鉴赏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核心素养
师:作者用哪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对劳动者的赞美?
学生:仰视的视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构图法则,提高审美能力)
师:劳动状态是怎样的?师引导启发学生观察构图特点,学生思考。
学生:虽然从事重体力活,但是人物情绪饱满干劲十足。豪迈欢快。总结:豪放美(板书)
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
朝代 作者 画种 描绘主题 人物造型 服饰打扮 劳动状态 艺术感受
1《捣练图》
2《夯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巩固掌握知识
(3)欣赏罗中立《父亲》师介绍艺术流派特点---照相写实主义
①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中,放大画面细节部分,学生进行图像识读。
师问题引领:“分析画中老人的生存环境、性格特征?”
学生观察画面细节并阐述个人观点。
学生观察内容:黝黑苍老的脸、有污垢的指甲、破旧的碗、脸上的汗珠、受伤的手、背景的庄家丰收、粗大的指关节等等。
根据细节学生的得出:人物生活艰辛,繁重的劳动,家境贫穷。
②学生完成选择题:你认为画中老农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
A倔强 B顺从 C抱怨 D坚毅 E满怀希望 F颓废绝望
【设计意图】图像是无声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观察细节的过程中探寻真相用习题的方式进行审美判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在学习过程中穿插学习评价
③师提问:题目寓意—是否真的是作者的父亲?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通过对表象的分析进行深入的思想内含探讨,加深文化理解
师生交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师总结:把画中老农深情地称为“父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感恩之情和崇高的敬意。
总结:崇高美(板书)
(4)欣赏法国名画《拾穗》
①师介绍米勒,被称为“乡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开朗基罗”的农民画家,上午田间劳作,下午绘画创作,是法国现实主义代表画家。
师问题引领:米勒笔下的农民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学生欣赏米勒作品,图像识读。
学生:繁重的体力劳动,疲惫不堪。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问题引领、引起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行为,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师:除了表现田间劳动,米勒还有大量表现农民日常生活的作品。学生欣赏。
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对劳动者的态度?
学生:同情、肯定、赞美等等
师生交流,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并尝试评价作品。
③完成学习任务----审美判断:
米勒对于底层农民感同身受,他笔下的农民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
A勤劳 B抗争 C抱怨 D凄惨 E朴实 F虔诚 G沉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中学会思考,探寻作品的深刻含义,用选择题的方式便于引导学生的正确判断,在学习过程中穿插学习评价
米勒的作品不同于前面的画面感受,在诗情画意中充满了深沉与静穆。
总结:深沉庄严美(板书)
(5)欣赏《纺织女》
西班牙委拉斯开兹的《纺织女》创作于1657年。在欧洲绘画史上,这是第一幅直接描绘劳动生活的油画。画上是西班牙皇后壁毯织造厂一个车间内女工生产时的场景。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会被画中哪个人物形象吸引?
学生讨论并回答:画中白衣女子的形象最惹人注目。
师:为什么?
师生探究画面焦点人物的神秘朦胧--心理学家研究:适度减少面部信息能激发吸引力,达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学效果。与一览无余的整张脸相比,半张脸更能激发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学生描述少女的意犹未尽之美。
总结:生命活力之美
3.课堂小结:
师:在我们眼里,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有他自己的风格特点,或慷慨激昂、或低郁深沉、或格调高雅、或朴实无华。不管怎样,那种劳动者身上散发出来的不同的美,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①师:你记住哪些世界名画?学生回顾本课鉴赏内容。
【设计意图】检验目标达成情况,把本课学习主要内容做一个简单梳理,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②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学生进行自评
分值 评价标准 形式
0-5 学生能知道劳动题材美术作品及其作者 提问
6-10 学生能理解美术作品使用的艺术语言特点 提问
11-15 理解劳动主题美术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 自评
16-20 学生能端正劳动态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自评
③师:说说你对劳动的态度?
学生谈自己对劳动的态度,请班级的劳动委员同学评价同学们的劳动态度,批评与劝勉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检验目标达成情况,对学生在劳动的态度与观念上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
教师评价总结
④观看习主席寄语劳动者视频。把本节课教学主题进行思想升华,形成正确价值观。
⑤教师评价并总结:今天你们是学生,明天就是社会的劳动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学们要掌握各种能力,端正劳动态度,将来就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学会劳动、热爱劳动。课程结束。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以劳动为主题的专题课,要求劳动教育与美育课程融合开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考虑到既要关注学生通过对中外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产生对劳动的正确态度与价值观,又不能偏离了学科本位,毕竟这归根结底是一节美术鉴赏课,而不是一节思政课,因此,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兼顾美术课标的要求,把审美与教育两者结合,学生在对世界名画的鉴赏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感悟等学习活动,既能体会到艺术作品带来的视觉审美体验,又能端正了对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的态度。
总之,这节课让学生在对美进行鉴赏体会之后,在思想教育方面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幅幅世界名画都在表现劳动者,歌颂劳动者,赞美劳动者,师生又怎么能不被这种鲜明的情绪感染呢?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美术作品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只要教师精心设计课程,耐心引导学生,在这些人类艺术精华面前,每一个人都会受到一场彻底的精神洗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不能忘了学科本位,切不可因为要兼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把课程弄得喧宾夺主,不伦不类而忘了初心。
板书设计:
劳动之美
从容
PPT 豪迈
崇高 伟大光荣
深沉
课例提供: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 王小妹
二、课堂评析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渗透劳动教育
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不仅创造了人,也创造了艺术,艺术是劳动智慧的结晶,它能激励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也能以美育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鉴赏美术作品中的劳动之美》这节课符合时代要求与新课程标准,执教者借助这一节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美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以美育人、立德树人,不但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情操,而且美术又有认识、审美、教育三大功能,美术课让学生在发现美、享受美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形成对劳动的正确态度,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质,真正完成了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
(一)美术鉴赏渗透劳动教育的融合类课程始终要有一个主心骨。
学科融合类课程要避免教学目标的模糊和不确定,通常有的教师在注重思想教育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了美术学科本位,执教者在《鉴赏美术作品中的劳动之美》课堂教学中坚持美术学科本位,并没有产生本末倒置的现象,这也是教师备课充分的表现,例如其中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师生赏析油画《夯歌》这幅作品的时候,教师除了和学生一起分析人物的劳动状态,带给观者一种豪放之美,从心里油然而生的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的感受之外,还强调了绘画构图的重要性,人物动态放射状的构图产生的视觉感受,和晴朗的天空,明亮的色调,都是对主题思想的表达起到了烘托辅助作用。这是审美、教育与专业学科知识的相互结合。假如只是关注画面内容而忽视了美术鉴赏的基本常识,就会感觉有点脱离了美术学科本位。
(二)美术鉴赏渗透劳动教育的学科融合类课程始终要两者相辅相成。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兼顾美术课标的要求,把审美与教育两者结合,学生在对世界名画的鉴赏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感悟等学习活动,既能体会到艺术作品带来的视觉审美体验,又能端正了对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的态度。在鉴赏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纺织女》这幅世界名画的时候,学生知道了这可是欧洲绘画史上,第一幅直接描绘底层劳动人民劳作场面的绘画作品,在这幅画里,一直作为画面主角的贵族富人竟然成为了站在远处的配角。通过对艺术家的了解,知道了虽然作者是一名宫廷画师,为国王和贵族阶级服务,但是他的画笔并没有一味地讨好上流社会,迎合贵族阶层的审美追求,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底层劳动人民,并对于普通平凡的劳动者报以深刻的同情,对她们辛勤的劳动进行了赞美与肯定,这是作者委拉斯凯兹身上最伟大的高光之处。画家不仅仅有高超的画技,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这也是暗示学生除了画作,画家本身值得他们学习的可贵之处。另外,前面学习的劳动者形象一般都是粗鄙与朴实无华的人物形象设计,而《纺织女》区别与她们之处就在于这个年轻的劳动女性形象塑造上,充满了阳光、青春、美丽、健康、遐想……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始终明确,整节课都是在统一的大概念下完成教学内容,就不会偏离教学主题。
这节课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师生在一问一答的探讨交流中达成预期目标,有时候教师的提问范围过于广泛,学生回答的时候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哪里下手,所以教师设定的问题引领一定要针对性强。例如在鉴赏罗中立的作品《父亲》时,假如没有问题引领,学生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如何进入鉴赏,当教师提出了问题:“仔细观察画面人物的细节刻画,分析人物的生存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对画面进行观察、分析、联想、判断,最后得出结论。情境的创设与问题引领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积极准确地参与到知识探究中去。
(三)美术鉴赏渗透劳动教育的学科融合类课程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课堂教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机智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没有反复的套用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而是兼顾使用选择题和课堂检测的学习方式,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了若干个答案进行选择,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更加有利于教学评价,考查学生对美的正确感知能力。再比如在对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进行赏析的时候,有一个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这样的,让学生观察感受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完成选择题:你认为画中老农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
A倔强 B顺从 C抱怨 D坚毅 E满怀希望 F颓废绝望
这个教学环节给了学生观察与思考的时间,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舞台,图像是无声的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细节的过程中探寻真相,用选择题的方式进行审美判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师生对话交流式和学生讨论式教学的有力补充。
教学方法多样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师生的共同探索,除了问题引领还有任务驱动,填空、选择、判断、思考等多措并举来推动学习的进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今中外美术作品中大量的表现劳动者的作品,无一不说明了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也表现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对劳动者的无限赞美之情,这种鲜明的态度只要认真解读作品,学生都能有深刻的感知。执教者的这节课是在对美的体验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与情操。在美育的基础上兼顾劳动教育,体现了学科融合渗透的关联性、自然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相信这节美术鉴赏课《劳动之美》,能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科融合类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个优秀的案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