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仓储管理 课件(共62张PPT)《新编现代物流管理》(航空工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仓储管理 课件(共62张PPT)《新编现代物流管理》(航空工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第四章 仓储管理
第一节 仓储管理概述
第二节 仓储管理作业流程
第三节 库存管理
开篇案例:耐克太仓物流中心的仓储管理
耐克在中国能取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够高效管理库存和快速补货的的物流支持系统。2011年2月23日,耐克中国物流中心在江苏太仓正式启用,这必将为耐克在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耐克太仓物流中心有两幢建筑,分别储存鞋类和服装类货物,两者之间通过传送带连接。其中,服装区被分割为3层:顶层是仓储区,配有4.5万个设置了独立编码的货架;二层是分拣区,配有两套自动分拣系统;一层是打包和装车配送区。其一般作业流程如下:接到订单后,仓储区将整箱货物通过传送带运至二层分拣区,自动分拣机核对无误后,再运至一层,操作员再次进行扫描核对,然后装车、发运。
作业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准确。当仓储区的整箱货物通过传送带送到二层时,操作员会通过手持扫描设备扫描货箱标签;在传送带送至一层的过程中,沿途每隔数米均有扫描设备对货箱条码进行扫描,并记录位置信息。这些信息可被自动传输到分布于物流中心各功能区的自动化分拣设备,分拣设备识别后将货物传送至不同的操作区。如果分拣有误,传动带会自动将错误货物甩入特殊通道,交由专人处理。
当货物经过层层校验,到达打包环节时,信息系统会自动打印一张货物标签单,清楚地标明货物编号和件数。此外,信息系统还能估算出货物体积,并提示操作员选用何种型号的包装箱最为合适。装箱操作员除了核对货物件数和编码外,还要把发货标签贴到规定位置,便于下一个环节再次抽查核对。在装车发货之前,信息系统再次进行信息识别,根据订单的时间先后顺序安排配送,确保货物高效、准确、及时地以最低成本送达。
思考:
物流中心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仓储管理,你能根据耐克太仓物流中心的作业流程归纳出出库作业的一般作业流程吗?
第一节 仓储管理概述
一、仓储管理的概念
仓储管理是指对仓库和仓库内储存的货物进行管理,是仓储企业为了充分利用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过程。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仓储管理由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内涵也随着其在社会经济领域中作用的扩大而延伸。
二、仓储管理的内容
(一)仓库的选址与建设
(二)仓储设备的选择与配置
(三)仓储商务活动的开展
(四)仓储作业管理
(五)仓储管理技术的应用
(六)仓储成本控制
三、仓储管理的原则
仓储管理的目标是快进、快出、储存多、保管好、费用省,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进行仓储管理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保证质量
仓储管理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保证库存货物的质量为中心。企业必须为仓储活动中的各项作业制定质量标准,并监督作业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二)注重效率
仓储管理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仓储管理效率:
① 提高仓储设备的利用率;
② 充分调动仓库保管员的积极性,提高其劳动效率;
③ 缩短货物在库时间,提高库存周转率。
(三)确保安全
仓储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很多,抢装抢卸、人为破坏等都可能导致库存货物的损坏。因此,企业应加强对仓库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并制定安全制度,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作业方针。
(四)讲求效益
仓储活动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企业应以获得最大效益为目的组织仓储活动。为此,企业必须力争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及时、准确地完成最多的储存任务,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节 仓储管理作业流程
仓储管理作业是以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为中心的一系列作业的总称。
一、入库作业
入库作业是指将货物放入仓库储存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作业活动,包括入库准备、货物接运、货物验收、办理入库手续4个环节。
(一)入库准备
入库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入库作业计划
即根据货物情况、仓库情况、人员和设备情况,制定合理的入库作业计划,然后将具体任务下达到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落实入库作业。
2.准备货位
即根据入库货物的相关情况,结合仓库分区、分类、定位保管的要求,核算货物占用货位的大小,并根据货位的使用原则妥善安排货位。
3.准备苫垫材料
即根据入库货物的相关信息和仓库的具体条件确定堆垛方法,准备好苫垫材料,以确保入库货物的安全。
4.合理组织作业人员
即根据入库货物的数量和入库时间安排好验收人员、搬运人员、堆码人员等相关作业人员。
5.准备相关设备和文件
即事先准备装卸搬运设备和用于测量、点数、称重、测试、开箱、装箱的工具,以及货物入库时所需的各种报表、单证、账簿、料卡等,以备使用。
(二)货物接运
常见的接运方式有以下4种。
1.铁路专用线接运
铁路专用线接运是指铁路运输部门将货物直接运送到仓库内部专用线,由仓储部门直接与铁路运输部门在库内交接货物的接运方式。
2.车站、码头接货
车站、码头接货是指由公路或铁路运输部门将货物运送至车站,或由水路运输部门将货物运送至港口码头,仓库自备运输工具,派车把货物从车站或码头接运到仓库的方式。
3.库内接货
库内接货是指供货单位直接将货物运送到仓库,由保管员或检验员直接与送货人办理交接手续的接运方式。
4.自提货
自提货是指仓库提货员直接到供货单位提货的接运方式。采用该方式时,接运和入库验收往往同时进行,检验员应向提货员详细说明有关的技术检验事项,必要时检验员可随同提货。
(三)货物验收
货物验收是对入库货物进行数量和质量检验的经济技术活动的总称。货物验收的内容包括数量检验和质量检验两个方面。
1.数量检验
数量检验是指对货物的毛重、净重、面积、件数、体积、长度等进行检验。数量检验的方法一般包括计件法、抽检法、检斤法和检尺求积法。
计件法:是将全部货物开箱点件的检验方法,适用于散装和非定量包装的货物。
抽检法:是按一定的抽检比例将部分货物开箱点件的检验方法,适用于大批量和定量包装的货物。
检斤法:是指对以重量为计量单位的货物(如铁矿、粮食等)进行称重检验,以确定其毛重和净重的检验方法。
检尺求积法:是指对以体积为计量单位的货物(如木材、海绵等)检尺后求体积的检验方法。
2.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是指对货物的品种、规格、外观、成分等进行检验。质量检验的方法主要包括感官检验法和仪器检验法两种。
感官检验法:是指依靠检验员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视、听、味、嗅、触觉来判断货物质量。这种方法常用于检验货物的外在质量。
仪器检验法:是指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货物的规格、成分、技术标准等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分析的检验方法,如检测货物的含水量、密度、成分等。这种方法常用于检验货物的内在质量。
(四)办理入库手续
入库货物经过检验后,由仓库保管员根据检验结果填写入库验收单,同时在入库单上注明该批货物的货位编号,以便记账、查货、发货。此外。收货员还应在向送货人提供的送货单上签名盖章,并留存相应单证。
二、在库作业
在库作业是仓储管理最核心的环节,主要包括理货、堆码、苫垫、保养、盘点等作业。
(一)理货
理货是指仓库接受入库货物时,根据入库单、仓储合同和仓储规章制度对货物进行清点、检查、分类等交接工作。
理货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点货物数量
清点货物数量是指根据合同约定的计数方法,清点包装货物、裸装货物和捆扎货物的件数。
2.查验货物单重和尺寸
货物单重是指每件运输包装内的货物重量,包括净重和毛重;货物尺寸包括货物的长、宽、高、厚等。查验货物单重和尺寸时,应使用合法的标准量器,如电子秤、卡尺、直尺、卷尺等。
3.查验货物重量
查验货物重量是指查验货物的整体重量。对于计重货物、件重并计货物,都需查验整体重量。
4.查验货物外表
查验货物外表是指检查货物有无包装破损、标志不当、外漏、油污、散落、变形、变质等不良状况。
5.剔除残损
理货员理货时,若发现货物外表状况不良或疑似损坏等现象,应将残损货物剔除并单独存放,避免其与正常货物混淆。待理货工作结束后,再对残损货物进行退货、修理、重新包装等,并制作残损报告,以明确责任划分。
6.分拣货物
对于同时入库的多品种、多规格货物,理货员应按品种、规格或批次等进行分拣、分类;对于客户或货主委托的特殊分拣作业,理货员也应按要求进行。
7.安排货位
理货员应按照预定方案,为入库货物指定货位,并指挥作业人员按要求搬运、堆码货物,清扫现场。
8.处理事故
对于在理货中发现的残损货物,如不能立即退回,理货员应予接收,但要制作残损报告并交由送货人、承运人签字确认。此外,对于理货过程中发生的工损事故,理货员应制作事故报告,并由事故责任人签字确认。
(二)堆码
堆码是指根据货物的性质、形状、规格、重量、包装等情况,综合考虑地面负荷量和储存时间,将货物堆放成各种垛形的作业过程。
货物堆码的基本方法有散堆法、货架存放法和堆垛法3种。
1.散堆法
散堆法是指将无包装的散货直接堆成货堆。这种堆码方法可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特别适用于露天存放的大宗散货。
2.货架存放法
货架存放法是指使用专用或通用的货架存放货物。这种堆码方法适用于小件、品种规格复杂且数量较少、包装简易或易损、不宜堆高、价值较高、需要经常盘点的货物。
3.堆垛法
堆垛法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将有包装的货物堆成货垛的堆码方法。常见的堆垛形式有重叠式、纵横交错式、压缝式、栽柱式、宝塔式、通风式等,如下页图所示。
(三)苫垫
苫垫是指在货垛底部加衬垫物,在货垛上面加遮盖物,以防外界环境对货物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苫垫包括垫垛和苫盖两个方面。
1.垫垛
垫垛是指在预定货位的地面上,根据垛形和地面负重能力,使用衬垫材料进行铺垫的作业活动。
垫垛的基本要求如下:
(1)所使用的衬垫物具有足够的抗压强度,且不会与拟存货物发生不良反应;
(2)衬垫物要摆平放正,不可伸出货垛外,以防货垛倾斜或倒塌;
(3)衬垫物要有足够的高度,露天堆场要达到0.3~0.5m,库房内0.2m即可。
2.苫盖
苫盖是指采用专用材料对货垛进行遮盖的作业活动。苫盖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选择合适的苫盖材料。
(2)苫盖牢固。
(3)苫盖物接口处要有一定深度的互相叠盖,苫盖物必须拉挺、平整。
(4)苫盖物的底部与垫垛平齐,不能悬空或拖地,并牢固地绑扎在垫垛外侧或地面的绳桩上。
(5)使用旧的苫盖物或在雨水丰沛季节,应在垛顶或风口加层苫盖,确保雨淋不透。
(四)保养
货物保养是指针对货物的特性,结合仓库的具体条件,采取各种科学手段对货物进行养护,防止和延缓货物质量变化的行为。
货物保养的基本措施有以下几种。
1.加强货物的分区分类管理
2.妥善堆码、苫垫和密封
3.加强日常检查
4.做好季节性的防护工作
5.保证清洁卫生
6.控制和调节温湿度
(五)盘点
盘点是指为了及时掌握货物的储存和流动情况,确保货物与账、卡相符,而定期或临时地对库内货物进行盘查、清点的作业活动。
盘点方法主要有账面盘点法和现货盘点法两种。
账面盘点法:又称永续盘点法,是指将每天出入库货物的数量、单价等信息详细记录在账簿上或电脑里,然后累计汇总账面库存数量和库存金额的方法。
现货盘点法:又称实地盘点法,是指到仓库查点货物数量,再根据货物数量和单价计算出库存金额的方法。
三、出库作业
出库作业是指仓库根据出库凭证,将货物发放给要货单位。其一般流程如下。
(一)出库准备
(1)制定出库计划,为出库作业提供依据。
(2)通知接货方做好接货或提货准备。
(3)对运往外地的货物进行包装整理,使其符合运输要求。
(4)为出库作业腾出必要的理货场地,并准备相应的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等。
(5)根据出库作业量和出库流程合理安排作业人员,包括叉车司机、装卸搬运人员等。
(二)核对出库凭证
出库凭证一般包括凭证编号、收货单位名称、出货方式、提货车辆的车号、货物信息等内容。
仓库保管员审核出库凭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核真实性和合法性
(2)审核正确性
(3)审核完整性和有效性
(三)备货
备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原货位上备货,无须集中,这种方式多用于大宗货物的出库;一种是将出库货物经过装卸搬卸作业,送到指定的待运场所集中,这种方式多用于小批量或需要集中配装的货物。
(四)出库交接
出库交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仓库保管员应主动将重要货物或特殊货物的保管要求、运输注意事项等向提货人或承运人交待清楚。
(2)交接完毕后,仓库保管员应做好出库记录,并由提货人、承运人在相关出库凭证上签字确认。
(五)销账存档
货物全部出库完毕后,仓库保管员应及时将货物从仓储保管账上核销,使仓库内账货相符。此外,还应将留存的提货凭证、货物单证、记录、文件等归入货物档案,将已空出的货位标注在货位图上,以便安排货物。
第三节 库存管理
一、库存概述
(一)库存的概念
库存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物品。
一般来讲,生产企业的库存主要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和外购件等;流通企业的库存主要包括用于销售的有形货物,以及用于管理的低值易耗品、外购件等。
(二)库存的分类
1.按功能分
按功能的不同分,库存可分为安全库存、调节库存、周转库存和在途库存。
安全库存:是指为了应付需求变动、生产周期或供应周期延长等可能发生的意外变化而设置的一定量的库存。
调节库存:是指为了调节供应与需求的不平衡、生产速率与供应速率的不平衡,以及各生产阶段的产品不均衡而设置的库存。
周转库存:又称经常库存,是指在正常的经营环境下,企业为满足日常需要而设立的库存。
在途库存:是指处于运输途中或者停放在相邻两个工作地点之间的库存。在途库存量的大小取决于运输时间和运输期间内的平均需求。
2.按库存货物的状态分
按库存货物的状态分,库存可分为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维修库存和产成品库存。
原材料库存:是指企业储存的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在实际运作中,一般也将外购件划归为原材料库存。
在制品库存:是指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半成品。
维修库存:是指用于维修和养护设备而储备的配件、零件和材料等。
产成品库存:是指已经制造完成并等待装运,可以对外销售的产成品的库存。
二、库存管理概述
库存管理就是对库存货物的管理,主要包括库存业务管理、库存货物品种数量管理、库存成本管理等。
库存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保证企业生产和经营需求的前提下,将库存量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2)掌握库存动态,防治库存积压或库存不足。
(3)减少库存占用空间,降低库存总成本。
(4)控制库存占用资金,加速资金流转。
三、库存管理的方法
常用的库存管理方法有ABC分类法、经济订货批量法、定量订货法、定期订货法等。
(一)ABC分类法
ABC分类法是指按照库存货物的品种和金额的比重大小,将货物划分为A、B、C三类,有区别、有重点地加以控制的方法。
企业经营中涉及的货物种类很多,往往可以将其按资金占用量的大小分类排队,划分为A、B、C三类,如下图所示。
通过分类,管理者就能为每一类库存货物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如下表所示。
(二)经济订货批量法
经济订货批量(EOQ)是指库存总成本最低时的订货量。这里,我们只介绍EOQ基本模型下的EOQ算法。
1.EOQ基本模型的假设条件
(1)需求量已知、延续且均衡;
(2)供货周期固定且已知;
(3)集中、一次性到货,而不是持续到货;
(4)订货提前期为零;
(5)不会出现缺货情况,即缺货成本为零;
(6)货物价格不变,不考虑现金折扣;
(7)只针对某一种货物的库存;
(8)企业资金充足,不会因资金短缺而影响进货。
2.EOQ基本模型的原理
通常情况下,单项货物的年库存总成本由采购成本、订货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4部分组成,各种成本与订货批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
库存总成本=采购成本+订货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
而在EOQ基本模型假设条件下,缺货成本为零。所以,
库存总成本=采购成本+订货成本+储存成本
即:
式中:
TC——年库存总成本;
D——年需求总量;
P——单位货物的采购成本;
C——每次订货成本;
H——单位货物的年储存成本(H=PF,F为年储存费率);
Q——订货批量;
Q/2——年平均库存量。
由上述公式可推导得出经济订货批量EOQ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TC——年库存总成本;
D——年需求总量;
P——单位货物的采购成本;
C——每次订货成本;
H——单位货物的年储存成本(H=PF,F为年储存费率);
Q——订货批量;
Q/2——年平均库存量。
(三)定量订货法
定量订货法是指库存量下降到一定水平(即订货点)时,按固定的订货批量(一般以经济订货批量EOQ为标准)进行订货。
通常情况下,合理的订货点就等于订货周期内的平均需求量。但为了防止因需求量变动而导致缺货,在确定订货点时一般应增加一定的安全库存,此时,订货点的计算公式如下:
订货点=订货提前期×平均需求速率+安全库存量
设订货点为Qd,最高库存量为Qm,订货批量为p,提前期为tn(n=1,2,…,m),需求速率为vn(n=1,2,…,m),安全库存量为Qa,则定量订货法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四)定期订货法
定期订货法是指按一定的订货周期订货。设订货周期为T,最高库存量为Qm,提前期为tn(n=1,2,…,m),需求速率vn(n=1,2,…,m),订货批量为pn(n=1,2,…,m),安全库存量为Qa,则定期订货法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定量订货法与定期订货法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本章知识点回顾
1.仓储管理概述
仓储管理是指对仓库和仓库内储存的货物进行管理,是仓储企业为了充分利用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过程。
仓储管理的内容如下:① 仓库的选址与建设;② 仓储设备的选择与配置;③ 仓储商务活动的开展;④ 仓储作业管理;⑤ 仓储管理技术的应用;⑥ 仓储成本控制。
企业进行仓储管理时,必须遵循保证质量、注重效率、确保安全、讲求效益的原则。
2.入库作业
入库作业是指将货物放入仓库储存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作业活动,包括入库准备、货物接运、货物验收、办理入库手续4个环节。
入库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编制入库作业计划;② 准备货位;③ 准备苫垫材料;④ 合理组织作业人员;⑤ 准备相关设备和文件。
常见的接运方式有铁路专用线接运,车站、码头接货,库内接货和自提货4种。
货物验收的内容包括数量检验和质量检验两个方面。其中,数量检验的方法一般包括计件法、抽检法、检斤法和检尺求积法;质量检验的方法主要包括感官检验法和仪器检验法两种。
3.在库作业
在库作业是仓储管理最核心的环节,主要包括理货、堆码、苫垫、保养、盘点等作业。
理货是指仓库接受入库货物时,根据入库单、仓储合同和仓储规章制度对货物进行清点、检查、分类等交接工作。理货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清点货物数量;② 查验货物单重和尺寸;③ 查验货物重量;④ 查验货物外表;⑤ 剔除残损;⑥ 分拣货物;⑦ 安排货位;⑧ 处理事故。
堆码是指根据货物的性质、形状、规格、重量、包装等情况,综合考虑地面负荷量和储存时间,将货物堆放成各种垛形的作业过程。货物堆码的基本方法有散堆法、货架存放法和堆垛法3种。
苫垫是指在货垛底部加衬垫物,在货垛上面加遮盖物,以防外界环境对货物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其中,垫垛是指在预定货位的地面上,根据垛形和地面负重能力,使用衬垫材料进行铺垫的作业活动;苫盖是指采用专用材料对货垛进行遮盖的作业活动。
货物保养是指针对货物的特性,结合仓库的具体条件,采取各种科学手段对货物进行养护,防止和延缓货物质量变化的行为。货物保养的基本措施有以下几种:① 加强货物的分区分类管理;② 妥善堆码、苫垫和密封;③ 加强日常检查;④ 做好季节性的防护工作;⑤ 保证清洁卫生;⑥ 控制和调节温湿度。
盘点是指为了及时掌握货物的储存和流动情况,确保货物与账、卡相符,而定期或临时地对库内货物进行盘查、清点的作业活动。盘点方法主要有账面盘点法和现货盘点法两种。
4.出库作业
出库作业是指仓库根据出库凭证,将货物发放给要货单位。
出库作业的一般流程如下:① 出库准备;② 核对出库凭证;③ 备货;④ 出库交接;⑤ 销账存档。
5.库存管理
库存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物品。
按功能的不同分,库存可分为安全库存、调节库存、周转库存和在途库存;按库存货物的状态分,库存可分为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维修库存和产成品库存。
库存管理就是对库存货物的管理,主要包括库存业务管理、库存货物品种数量管理、库存成本管理等。
ABC 分类法是指按照库存货物的品种和金额的比重大小,将货物划分为A、B、C三类,有区别、有重点地加以控制的方法。
经济订货批量(EOQ)是指库存总成本最低时的订货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定量订货法是指库存量下降到一定水平(即订货点)时,按固定的订货批量(一般以经济订货批量EOQ为标准)进行订货。
定期订货法是指按一定的订货周期订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