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氯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 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氯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 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教案
实习学校 班级 实习科目 化学
教学课题 氯及其化合物 教学时长 2课时
设计理念/思路 1.创设真实情境,以一战期间日本的生化部队为例,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设计活动,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 3.注重建构氯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名称:化学必修第 一 册,第 二 章 2 节 41 页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分析(选填): 本节是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2节内容,这一部分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系统学习的第一种非金属元素,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教材内容看,在本章的第1节中,学生学习了典型金属元素钠,了解了研究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思路和方法,初步构建了含同种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氯是一种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具有多种化合价,可以形成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食盐、漂白粉等多种含氯化合物。因此,教材以氯气为主线,选择氯气的性质、用途、实验室制备方法及Cl-的检验等内容,将含氯化合物穿插在其中进行介绍,让学生在重点学习氯气单质的过程中,关注这些含氯元素物质间的转化,引导学生建构不同价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形成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氯气是典型的非金属单质,本节学习化学特有的科学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影响其存在、制备和应用”,对以后研究其他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氯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选填)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1)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已经学习了氧元素、氢元素以及碳元素的性质,在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1节中学习了金属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已经对元素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元素的性质。 (2)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反应的理论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因此,学生应该可以依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得知氯元素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推测出氯元素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动手实验、科学探究等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观察、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片面、不到位。 (2)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培养证据推理意识。 2.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观点预测并解释氯气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 3.以氯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为线索,建立含氯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进一步了解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含氯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学习,感受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体会化学对生活、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 氯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建构
教学难点 氯气分别与水、氢氧化钠的反应
教学用具 视频、PPT、实验材料
教学方法 (选填) 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启发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学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战时期731部队制毒气图片。 【讲解】一战时期日本731部队制作的毒气就是氯气,如果你遇到氯气泄露你会怎么做? 【学生】向高处跑。 【师】因为氯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可以向高处的风口跑。 【设疑】既然氯气有毒,但自来水厂处理水时为什么用氯气呢? 【引入】带着上面的问题,我们来共同探究本节有关“氯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任务一 氯气的性质 环节一 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化学家舎勒发现氯气,戴维命名氯气。 【演示实验】用氯酸钾和浓盐酸现场制氯气,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 【多媒体展示】闻氯气的方法。 【学生活动】让学生尝试用正确的方法闻氯气,并表述自己的感受,描述出氯气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氯气液化的视频;氯气溶于水的视频。 【师】把一瓣花瓣加入集气瓶,观察现象。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氯气的物理性质。 【师】为用完的氯气要进行尾气处理,加入氢氧化钠。 【设计意图】引导概括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同时通过氯气泄露现场处理,可引申到氯气的化学性质。激发学习热情,让每位学生有效的参与到课堂中。 【过渡】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所以在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们先研究一下氯元素的原子结构。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画出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尝试分析氯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预期结论:因为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氯气应该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过渡】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所以在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们先研究一下氯元素的原子结构。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画出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尝试分析氯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预期结论:因为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氯气应该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多媒体展示】 【过渡】按照这种推测,我们来探究一下,氯气与金属单质的反应。在初中我们学习过氯气与钠反应生成氯化钠。 【多媒体展示】钠在氯气中燃烧的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描述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预期结论:剧烈燃烧,有白烟(NaCl固体小颗粒)生成。 【多媒体展示】氯气与铁反应的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描述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预期结论:剧烈燃烧,生成红棕色的烟(FeCl,固体小颗粒)。 【多媒体展示】氯气与铜反应的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描述现象,加入适量蒸馏水观察溶液颜色,书写化学方程式。预期结论:生成棕黄色的烟(CuCl,固体小颗粒),通入水生成蓝绿色溶液。 【讲解】氯气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如果金属有变价,一般得到高价态氯化物。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氯气与金属单质反应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加深反应现象的记忆。 【过渡】以上是氯气与金属单质的反应,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氯气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演示实验】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将点燃的氢气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描述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预期结论: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的HCl气体在集气瓶口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白雾。 【小结】(评析完善学生答案并给予鼓励)工业上利用此反应制取HC1气体,生成的HCI气体溶于水,就得到了盐酸。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化学中学习的燃烧的定义及条件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总结并回答。预期结论: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提问】根据氢气在氯气中燃烧,说明可燃物在特殊情况下,没有氧气也可以燃烧,请总结燃烧本质及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总结并回答。预期结论:燃料与氧化剂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还原反应。1.可燃物;2.与氧化剂接触;3.达到着火点。 【过渡】前面我们已经了解,氯气在水中可溶,溶解度大约为1:2,氯气溶于水得到的就是氯水。那么氯气溶于水时是否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氯水。 【实验探究】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氯水,滴加AgNO3,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总结。预期结论:产生白色沉淀(AgCl),说明氯水中有氯离子存在,证明氯气溶于水的时候与水发生了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证明氯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由学生讨论总结实验现象,通过分析结论说明氯水中含有氯离子。 【实验探究】向分别装有干燥红色布条和湿润红色布条的试剂瓶中通入氯气,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讨论、总结。 【过渡】上面研究的氯水的消毒杀菌和漂白能力实际都是次氯酸表现出来的,其主要原因在次发展有强氧化性,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使用次氯酸直接作为消毒剂,而是使用氯气消毒呢? 【多媒体展示】氯水光照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练实验现象、讨论、总结。预期结论:因为次氯酸光照下分解,所以生产生活中很难使用HC1O直接作为漂白剂或者消毒剂。应该将其转化为较稳定的物质再作为漂白剂。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总结实验现象,并分析解释其原因。 【提问】根据Cl2与H2O的反应,请同学们尝试书写Cl2与Na0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写为离子方程式,用双线桥分析其离子方程式。 【学生活动】思考、书写。 【小结】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会得到氯化钠和次氯酸钠的混合溶液,这样的混合溶液称为漂白液,其有效成分为NaClO。 【设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推测,氯气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方程式是什么? 【学生】思考,书写。 【小结】将氯气通入冷的石灰乳中会得到以次氯酸钙为有效成分的漂白粉,若氯气与氢氧化钙充分反应使次氯酸钙成为主要成分,就得到了漂粉精。
【设计意图】通过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的反应,既强化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与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任务二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过渡】刚刚我们已经探讨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也知道了氯气的用途,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那么氯气是如何得到的呢? 【师】氯气的发现归功于瑞典化学家舍勒,其反应方程式为 MnO2+4HCl(浓)==MnCl2+ Cl2+2H2O,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重要方法之一。 【提问1】根据反应原理,可以选择哪种装置制取氯气,需要的仪器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预期结论:实验室中按照“固体+液体—气体”的方式制取气体时,一般会选取分液漏斗、圆底烧瓶和酒精灯组装气体发生装置。 【多媒体展示】 【提问2】在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中应该分别加入什么试剂? 【学生】思考、回答。预期结论: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圆底烧瓶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提问3】氯气应该使用什么方法进行收集? 【学生】思考、回答。预期结论:向上排空气法。 【提问4】实验室制氯气是否需要进行尾气吸收? 【学生】思考、回答。预期结论:需要,因为氯气有毒,会污染空气。 【提问5】应该使用什么试剂进行尾气吸收? 【学生】思考、回答。预期结论:氢氧化钠溶液。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形式,逐渐深入探讨,聚焦核心知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问题导向,推动学生思考能力。 【多媒体展示】
【提问6】按照这种方法得到的氯气会有什么杂质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预期结论:挥发出来的HCl和水蒸气。 【提问7】为了得到纯净的氯气应该对制取的氯气进行净化除杂,很明显氯气中的水蒸气可以用浓硫酸除去,那么应该怎样除去氯气中的HCI气体呢? 【学生】思考、交流研讨、总结、回答。预期结论:除去氯气中的HC1气体一般会选用饱和食盐水。 【师】H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大约是1:500),只要有一定量的水就能将HCI溶解除去但是氯气在水中也有一定的溶解度(大约1:2),选用饱和食盐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Cl2在水中的溶解,避免了氯气的大量损失。 【提问8】实验室制取的氯气需要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那么应该先除去哪种杂质? 【生】思考、交流研讨、总结、回答。预期结论:先除去HCl,后除去水蒸气。如果先除去水蒸气,在通过饱和食盐水的时候还会使氯气中带有水蒸气。 【师】为了得到相对纯净的氯气,实验室的制取装置如多媒体所示。 【多媒体展示】 【提问】根据以上所学,实验室制取气体时,一般情况下装置的连接顺序是什么? 【学生】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任务三 氯离子的检验 【过渡】自来水一般会用氯气消毒,所以水中应该会有一定量的氯离子,如何检验水中的氯离子呢? 【实验探究】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盐酸、NaCl溶液和Na2CO3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现象,再加入稀硝酸进行检验。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回答。预期结论:加入硝酸银后,三支试管都有白色沉淀。前两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第三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溶于稀硝酸。 【学生任务】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总结】碳酸根离子的存在对于氯离子的检验是一种干扰,所以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时候,应该用稀硝酸酸化,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在加入硝酸银溶液。 【多媒体展示】 【提问】根据以上所学,实验室制取气体时,一般情况下装置的连接顺序是什么? 【学生】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任务三 氯离子的检验 【过渡】自来水一般会用氯气消毒,所以水中应该会有一定量的氯离子,如何检验水中的氯离子呢? 【实验探究】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盐酸、NaCl溶液和Na2CO3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现象,再加入稀硝酸进行检验。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回答。预期结论:加入硝酸银后,三支试管都有白色沉淀。前两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第三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溶于稀硝酸。 【学生任务】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总结】碳酸根离子的存在对于氯离子的检验是一种干扰,所以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时候,应该用稀硝酸酸化,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在加入硝酸银溶液。
板书 第二章 氯及其化合物 氯气的性质 1.用途 2.物理性质 3.结构 4.化学性质 (1)与金属单质反应 (2)与非金属反应 (3)与水反应 (4)与碱反应 (5)与某些盐反应 二、氯气当地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2.除杂 3.收集 4.尾气处理 三、氯离子的检验
教学反思 本堂课设计了很多环环相扣的问题,引领着学生亦步亦趋地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因此授课环节顺畅,学生接受情况良好。 授课过程思路清晰,有逻辑性,例如:分析结构→预测性质→实验验证,得出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发言,实现其主体地位。 因为学生推测的性质及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都满足学生,使学生的探究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授课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他们的问题有时无法得到明确的结论,这些都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本组同学与指导教师评议记录 本组同学评议 教学目标紧扣核心素养维度,整节课设计围绕实验探究展开,问题驱动设计合理,能有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实习学校教学指 导 教 师 意 见 教学环节齐全,条理性强。设计合理,图文并茂,教案反映出老师上课思路清晰,重难点选择恰当讲练结合。 签字:
我 校 指 导 教 师 意 见 签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