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四下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根据提纲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提纲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检查生字词。
(出示)
中生代 后裔 繁衍 树栖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新出现的词语。
(师正音)
师:谁知道“树栖”这个词的意思
生:“树栖”就是在树上生活。
师:那在陆地上生活呢
生:陆栖。
师:在水里生活呢
生:水栖。
师:既能在陆地上又能在水里生活——
生:水陆两栖。
评析:由“树栖”一词引出一连串与“栖”相关的词语,教出了 语文味儿。
(出示)凌空翱翔 茹毛饮血 行动敏捷 毋庸置疑
(指名读)
师:(点击“茹毛饮血”)这个词大家都比较陌生,跟老师读读。
(出示:茹:吃。)
师:老师只解释一个字,谁能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生:吃毛喝血。
师:知道了大概意思,准确地说就是——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师接 着 又 从字 理上分析了“捷”字,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了“敏捷”的意思)
2.概括内容,学习方法。
师:课文主要内容明白了吗
(生答)
师:你把5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果语句再精练一点就更好了。
(出示)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赶紧找找,这句话在课文的哪一自然段 生:第3 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对,这是一个过渡段。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前面写了——
生:恐龙飞向了蓝天。
师:这是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后面写的是——
生: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师:两部分内容合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谁再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飞向了蓝天, 并且介绍了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师:读长文时,抓住过渡的段落、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好方法可要记住了。
二 、研读探究,品味语言
1.探究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一个问题——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要解决这个疑问,有个好方法——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按屏幕上的提示画出重点词句。
(出示)
第一种恐龙_____________
数千万年后,____________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_______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____________
师:咱们来分享一下学习成果。谁来填第一个空
生: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师:你是个特细心的孩子,注意到了“大约”这个词,这个词能去掉吗
生:不能,因为这个时间是不确定的。
师:对,用上“大约”多准确呀!第二个空谁来
生: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师:这句话那么长,你是怎么概括成这一句话的
生:这句话后面用了个冒号,说明后面的句子都是在讲这是个什么样的庞大家族。
师:你抓住了这句话的中心。继续填第三个空。
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师:这可不是短时间的变化,所以用了一个词——
生:逐渐。
师:好,谁来填最后一个空
生:它们中的一些种类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师:你说的是一种学习飞行的方式。还有一种方式,谁读懂了
生: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带羽毛的恐龙, 在奔跑过程中也学会了飞翔。
师:总之,无论哪种方式,它们中的一些种类慢慢学会了飞行。长长的一个自然段, 我们就这样读成了四句话。我们一块儿来读读吧。
2.体会用词的准确。
师:都学明白了吗 那咱们来检
测一下。大屏幕上会出现一句话,请你迅速做出判断, 然后用手势告诉老师对还是不对。
(出示)
恐龙经过演化, 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大多数学生判断为“错”,但也有个别学生判断为“对”)
师:有两种意见。来,你说说哪儿错了
生:因为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这个句子没有说。
生: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儿,只是其中的“一支”。
师:你们认为这句话不准确,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出示文中句子,指名读,齐读)
师:看,科普文章就是这样,用词十分准确、严谨。像这样准确的用词,在课文中还有很多,你发现了吗
生:我觉得“大约”用得很准确,说明这不是确切的时间。
生:我觉得“其中”“一些”用得很准确,说明不是指所有的恐龙。
生:还有“逐渐”“慢慢”用得也很准确,说明这个过程非常漫长。
师:相信这回同学们真学明白了。(板书:恐龙的一支 漫长的演化)是“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飞向了蓝天。评析:从游戏到说理再到朗读直至寻找词语,环环相扣,最终指向“感受科普文用词准确”这一目标,从中我们能看到设计者的匠心。
3.体会语言的生动。
师: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作者写得也挺有趣的, 你觉得哪个过程最有意思
(生自由谈,重点研读第二个过程)
师:这个过程确实有意思,值得我们好好读读。
(出示句子,师生对读,相机指导朗读)
师:读得不错。咱们再读,这一
遍男生和女生对读, 最好能边读边想画面,有这个本领吗
(男女生对读)
师:读着读着,聪明的孩子一定发现什么了吧
生:我发现它用了排比的写法,每句话都是“有些怎么样有些怎么样”。
师:对。因为要写的种类太多了,所以用了“有些……有些……”这样的句式来介绍, 这样就清楚了,对吗 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是对比着写的。
师:从哪几个方面来对比的呀 先对比了——
生:走路的方式。
师:接着对比——
生:身长体重。
师:最后又对比了——
生:脾气性情。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每句都用了“则”字。
师:这可是个大发现! 可是,老师发现把它去掉句子也是通顺的呀,你认为行吗
生:我觉得去掉“则”字以后,对比就没那么明显了。
师:老师想为你鼓掌! 确实,用了“则”字,对比的效果就更明显了。那么“则”字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看看。
(出示“则”的字义:1.就,便。2.表示对比。3.虽然。)
师:在这里选哪种意思呢
生:选第2种,表示对比。
师:怪不得用上它就觉得对比更强烈了。这个字我们平时也常用啊,瞧,你们坐着,老师则——
生:站着。
师:(指一长发女生) 她是一个长发小美女,(又指一短发男生)他
则是——
生:(笑)短发小帅哥。
评析:“则”字的作用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发现, 在平淡中品出味道,这需要功力。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师:多有趣呀,这样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的恐龙家族, 作者就这样描写得清清楚楚。让我们跟随这段文字穿越时空隧道, 去看看这个庞大家族吧。
(音乐起,师生感情诵读)
师:我们刚刚研读的是恐龙演化的第二个过程, 其他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 下节课我们还可以细细读一读。
三、总结学法,延伸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解决了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这个疑问。可是,还有多少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呀! 你们的脑海里一定还有无数个问号,说说吧。
生:除了这支恐龙,其他的恐龙变成什么样了 生:变成鸟类的这支恐龙,是不是就是恐龙中的翼龙呢
生:还有什么动物是恐龙演化来的呢
……
师:这些问题又是我们探寻新知识的起点。同学们,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疑问, 而善于思考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疑问。要解决这些疑问,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异口同声)阅读。
师:是的,我们可以再次阅读,想办法解疑。这样, 你们就会在质疑、阅读、解疑、产生新的疑问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聪明。课后,让我们带上新问题,再次踏上快乐的阅读之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