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点一、说明文的概念: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叫说明文。二、说明文的分类:1.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和内部规律,如《统筹方法》等。2.按说明语言特征分:生动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平实说明文二、说明文的说明对象1.明确事物说明文对象的方法技巧:①看题目②分析开头:有些说明文开头点明了说明对象,或稍加分析组合即可。答题格式: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2.明确事理说明文对象的方法技巧:①事理说明文中,它的对象不能仅看题目,要通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②要分析开头结尾段;③抓关键句,有可能在段落中心句、总结句或过渡句中点明;④事理说明文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答题格式:要指出说明内容,形成 个短句:介绍了 的 (对象+内容)3.对某个对象下定义:(答题格式)对象+是+本质特点和其它特点(从文中找)+中心语三、说明对象的特征答题方法:1.看标题(修饰、限制词;用比喻、拟人等暗含其特征);2. 把握文章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3.借助说明方法来捕捉说明事物的特征;4.划分层次,从内容上分析归纳说明事物的特征;5.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也可从事物的定义入手。注: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还须防止事物的表面特征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特征,须细读全文,作总体的分析和归纳。四、概括某一段文字或某几段或全文的说明内容1.抓住或摘录关键词、句:如“首先、其次、 还、 也、 此外”等提示语;过渡句、 设问句、段首句、段尾句、文末点题句等;2如果文段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可以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3.找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4.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层意或段意。5.看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 问号等,在几层意思中合并、筛选、归纳。五、说明文的顺序:1.分类:①时间顺序:有表朝代、时代、时间、先后等标志性词(《活板》程序顺序,即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由远及近,由四周到中央等;③逻辑顺序: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由特点到用途、 由整本到局部、一般到特殊等。2.说明顺序的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顺序,对 (事物和事理)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便于读者理解。3.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①原文采用了 的顺序(由 到 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条理不清/不合逻辑;②总分关系中分说与前文总说顺序一一照应;③分别概括段落内容,内容之间是递进关系。六、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通过举……的实例,具体详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增强说明效果。分类别,把……进行分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增强说明效果。作比较,把 和 进行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增强说明效果。打比方,将 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通俗易懂。列数字,通过列举具体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增强说明效果。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加以揭示,科学本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增强说明效果。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直观。引用说明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七、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关系:总分式、总分总式和分总式;2.主体部分结构: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注:要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 “其次”“还”“也”“此外’ 等词语。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八、说明文语段的作用1、说明文开头写一个故事(诗句、谜语),或一个成语,或一段描写的作用。①通过写……故事/诗句/谜语/一段描写等,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内容……;②点明说明对象的………特点;③介绍了……内容(概括开头内容);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主要针对开头有故事/谜语/描写等)⑤如以问句的形式开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阅读兴趣;⑥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富于文采,生动形象(主要针对开头有诗句/描写等)。2、说明文结尾的作用:①突出强调事物的……特点或事理;②补充说明了……内容(概括结尾内容);③号召……(或呼吁……);④对事物的......展望;⑤总结全文,表明写作目的………;⑥点题/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3、中间段落的作用:①承上启下,由对……的说明转为说明……(概括上下文的内容)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更清晰,思路更流畅。②和上下文相照应;③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事理。九、说明文标题的作用:①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如《松鼠》);②点明说明对象的……特点(如《巍巍中山陵》)③介绍了……内容(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结合全文理解);④采用……修辞/化用歌词、诗句,生动形象/新颖独特,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采用疑问/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阅读兴趣。十、部分段落或全文的说明思路1、一般格式:作者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每个层次所说明的内容,表述时带上说明方法)。2P-2、概括时注意(1)抓中心句,一般情况是在段首,有时也会出现在段尾。(2)抓设问句、关联词语、标志性词语、过渡句等。答十一、说明文的语言1.(一)准确性(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特点):2.1、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加点词好在哪里 )34答题方法:①解释加点词;②表……③加点词的句中意;④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2、加点词语能否去掉 为什么 注答题方法:①解释加点词;②表……;③加点词的句中意;④删去后句意变成……;⑤与原意作/实际不符;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四3、能否替换另一个词语 理由 1.答题方法:①不可以;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④原词在句中说明段了事物(事理)……的特征;⑤换了后意思有……改变;⑥与原意不符/与实际不符/就没有2 这种表达效果;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4、在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体会。4.答题角度:①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首选);②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③找有概数的句子。5.答题方法:见加点词作用。五注意以下词语:1.①表频率的词语,如:屡次、偶尔、常常、往往…①②表范围的词语, 如:整个、 都、全、仅仅、 只、 多数、绝大部分、全都、少部分、 极少②数……(途③表程度的词语,如:极其、 挺、 比较、 几乎、 尤其、 相当、 很、 十分、 非常、 更、 最、2.稍微、略……答④表猜测、估计的词语,如:可能、大约、左右、大概、也许、至少、据推测、据说……更⑤表依据/表来源,如:根据科学家推算、长期研究、实践证明……⑥表强调, 如:竟、甚至……⑦表时间的词语,如:当时、 迄今为止、 正在、将要、 立即、 目前、 近20年……⑧表空间的词语,如:有的地方、到处、上方、正中……⑨指代性词语,如:这、这些、这种、这类、这些条件、这种现象、 同样道理……⑩表修饰限制的词语,如:之一、 一般、 主要、 唯一、 只(只要、 只有)……(二)生动性:(使用大量描写句、修辞句、神话传说等)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答题角度和方法如下:1.文章语言很生动,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打比方、摹状貌说明方法,如……句,生动说明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2.文章语言很生动,动词形容词十分传神,如……,生动说明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三)对全文语言的品析:答题角度:1.准确、生动形象;2.准确、简明平实;3.准确、 平实之中不乏生动。答题格式:本文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准确、简明平实或准确、平实之中不乏生动)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准确、简明平实或准确、平实之中不乏生动)地说明事物(事理)……特点,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十二、说明中穿插其他表达方式的作用:答题格式:文中除了说明外,还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如……一句,就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了……,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起辅助说明的作用。十三、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答题方法:重点读代词前面的几句话,一般指的就是最近的那句话/词。注:①符合题意,要写整一句;②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十四、其他命题形式: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 请你略作分析。②从上文对……的说明,联系生活实例,谈谈理解(启示)。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建议要具体,尽量符合实际情况)大体格式: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十五、选择题:每一选项一一对应原文,发现与原文的异同。1.某些选项要与原文进行比较,注意意思的变化;2.某些选项则需根据理解判断。文意转述常见错误类型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尤其注意代词的指代。以偏概全 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应重点关注限制性词语的变化,避免绝对化。无中生有 表述与原文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张冠李戴 把甲的观点、行为等表述成乙的观点、行为。混淆时态或模态 故意混淆已然和未然(如把未发生说成已发生)、必然和可能(如把可能发生说成必然发生)强加或颠倒因果 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或因果关系颠倒。十六、总结:学习说明文的十五字法明对象; 理顺序; 抓特征; 找方法; 品语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