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鲁美版美术鉴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鲁美版美术鉴赏

资源简介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历史,懂得陶
与瓷之间的区别,了解瓷器的基本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器皿的外形、纹饰、及釉色等方面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陶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陶瓷给人的外在美感和陶瓷文化的精神底蕴,在欣赏陶瓷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陶
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陶瓷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以及
瓷器的造型、装饰、釉色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四大名窑的主要特征以及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
文化背景,让学生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十五课,《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导入:
我们要讲的是古代的陶瓷艺术,就让我们从中国古代开始讲起吧。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哲学家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转化关系,这种学说就是五行学说。
五行包含了万物演变过程中的五种基本物质形态,分别是——水、木、金、火、土。这其中,水代表浸润,木代表生长,金代表凝聚、聚敛,火代表毁灭,当然,毁灭的背后也有重生的意味,土代表融合。我们今天的课题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在人类历史上,对火的控制和利用绝对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对火的控制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了取木生火,后来人们发现……把某种含有矿物质的黏土以水进行调和塑形,以火炙烤,能转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器物。这就是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与土的故事——中国陶瓷艺术。”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事件。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自然界中的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转化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器物。
陶器艺术实际包含两种特性:一种是实用、一种是美观。
陶器作为实用手工艺品,是早期先民为了生存质量的提升而逐步认识、进行的造物活动。
原始早期陶器注重实用性——后期随着制陶技术的成熟逐渐演变为实用与审美性结合。
所以,当我们对陶器艺术进行分类的时候,首先是从实用性的角度,陶器大体上包含以下几类:(同学们,这个不需要我解释吧。)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陶器进行分类:按照陶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红陶、灰陶、黑陶、黄陶、白陶。(中国古人认为,土有五色,陶正好也有五色)。这其中,有一类陶器,艺术和审美价值比较高,就是彩陶。中国的彩陶艺术比较典型的是位于黄河流域的两个文化类型的彩陶器。分别是:黄河中游(河南、陕西)一带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黄河中上游(甘肃青海)一带,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最高峰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型多样,纹饰丰富。纹饰大体上有:人形纹(反映早期氏族部落生活)、动物纹、植物纹(叶纹罐)、几何纹。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陶器有两个方面要注意。1、这些图案的纹饰都位于器物的上半部分,这是因为,原始部落人席地而坐。便于欣赏观察这些精美纹饰。2、这些器物的纹饰内容其实都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你像,先收藏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个马家窑文化的《涡旋纹彩陶罐》,实际上表现的就是黄河流域的古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一种敬畏。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个《水波纹陶盆》同样是古人对水的一种认识和表现。
同学们,当我们今天提到陶瓷的时候,你会感觉陶和瓷距离如此之近。甚至都演化成了一个词。但你所不知道的是由陶到瓷的演变经历了千万年的时间,陶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凡有人类生息的地方,基本都有陶器。但在人类手工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唯有中国成为瓷器独一无二的发明者……成为影响世界的独特中国名片。你像英文单词China(首字母大写代表中国,首字母小写则代表瓷器)。那么陶和瓷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查阅了叶喆民先生的《中国陶瓷史》陶和瓷的区别大约有六七条,我归纳了最重要的几条:
原料的差别。陶器使用的是易融的黏土(主要成分是蒙脱石、云母、石英,比较粗糙)而瓷器使用的是瓷石、瓷土、高岭土(比较细腻,灰白色)。
烧制温度的差别。(这是陶和瓷差别中最重要的一点)陶器:烧制温度1000℃以下,瓷器:烧制温度超过1200℃以上。古人早期是露天烧窑,所以温度不可能太高,而后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发明了陶窑(馒头窑、龙窑)温度逐渐升高。
施釉不同。陶器: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施高温釉。釉料可能对同学们来说是一种比较神秘的物质。实际上,釉就是一种附着于胎体表面的烧成后成琉璃状的物质。最原始的釉料称之为石灰釉。(简单说:就是把生石灰加水发酵成熟石灰,过滤后加入狼楫草的灰)。
中国瓷器的发展也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中国瓷器真正出现的年代是汉朝。东汉时期,在长江中下游的上虞,绍兴一带,烧制出了真正的瓷器,称之为——青釉瓷器。这种瓷器,胎质紧密,釉色莹润,胎釉结合紧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1260℃—1310℃高温烧成。这种瓷器,因为胎土和釉料中含有铁的成分比较高,所以呈青色或青黄色。实际上,在青釉瓷器出现之前,中国的商周时期,也有瓷器,但是经过专家考证,那不算是成熟的瓷器,只能叫原始瓷器——釉陶。烧制温度较低,挂的是低温釉。只有到了东汉出现的青釉瓷器才被公认为成熟的瓷器。
中国瓷器真正发展的时代是隋唐朝,这其中,隋朝朝代较短(只存在了37年,但也为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而唐代则对瓷器的发展贡献很大。大唐是中国古代所有的封建王朝中最为辉煌的时代(大器、雍容,开放、包容)。唐朝对外国胡人抱有特别大的包容性,胡人可以在唐为官,也可以娶妻生子。胡人来唐的首都长安城打开城门,欢迎仪式很热烈,载歌载舞。其实,中国人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性格内敛含蓄,往里收的比较厉害。而唐朝的包容性就特别可贵了,这些,带来了中外技术的交流,同时也有利的促进了瓷器的发展。唐朝对中国瓷器的贡献主要有两点:1、形成中国制瓷的基本格局——“南青北白” (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的浙江越窑(古越国)生产青瓷、河北邢窑白瓷)。2、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瓷行天下”。据说在18个国家发现了唐朝瓷器的遗存,包括非洲的埃及开罗。
我们看一下,唐朝的瓷器已经比较成熟了,釉色温润,器型端庄。为什么会有青白之分呢,因为南方的瓷器胎土里含有铁的成分较高,而北方的瓷器胎土里含有铝的成分较多,所以颜色有所区别。当时有谚语说:越窑青瓷如玉类冰,邢窑白瓷似银类雪。当然,有的同学说,老师还有唐三彩,我们这节课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多讲唐三彩,同时唐三彩它不是瓷器,是釉陶,唐三彩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骆驼、马、人物俑是古人殉葬用的明器。另一种是碗碟一类的,可能是生活用器。
唐朝时,在浙江越窑生产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青瓷,代表了唐朝瓷器的最高工艺水准,我们把它称为---秘色瓷。这种瓷器瓷釉的色泽和瓷胎细腻质地发挥到了极致,造型端庄稳重。融合了中国“玉”文化中的温润特性。但是,自唐灭亡以后,因为工艺的失传,这种瓷器在历史上消失了,我们只在古籍中听说过秘色瓷器,但从没人见过。直到1986年的一个事件,秘色瓷才重现天下。1986年位于陕西的一座唐朝皇家寺院法门寺的一座佛塔在一场暴风雨之后,倒塌了,后来在对它进行重建的时候,在塔下发现了一个地宫,在地宫里发掘出许多器物,这其中就包括唐朝皇帝供奉给佛祖的秘色瓷器。让我们来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
可以说,秘色瓷器的工艺水准极高,器型端庄雍容,釉色莹润。唐朝许多诗人用诗词形容这种瓷器的美丽。据说,其釉色达到了无中生水的效果。(何为无中生水呢,同学们观察一下:1、这种保密并失传的釉料极为莹润,能达到盘中无水而似碗底似有一汪清水的效果2、据说秘色瓷器的釉料较厚,当窑温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釉料融化沿着口部向器物底部流淌,产生了厚薄的变化,再加上底部逐渐乡里凹陷的器物造型。产生了一种光线的折射,这便有了无中生水的效果)晚唐诗人徐夤有诗“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什么意思呢形容器物底部釉色如同(自天空中剜下一汪染了春水的明月,如同薄冰映衬着天空绿色的云朵)。
同学们,再强盛的王朝也终有落幕的一日。在这里,我们要拉一段外传,讲一下历史。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中间隔了53年,是较为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导致分裂,但同时也造成了人口的互相流动,技术的融汇。
在这纷乱的时代里,后周的一位将军在陈桥驿发动了军事政变,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这就是宋朝。我们为什么要讲这段历史呢,因为这位将军——赵匡胤,通过军事政变起家,所以建国以后,采取了一种基本国策:重文抑武。这种政策导致了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国力积弱,但文人治国也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在宋代达到高峰。宋朝是中国瓷器工艺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单色瓷器发展的巅峰期。宋朝的瓷器制作工艺不是中国瓷器的最高峰,但宋朝人瓷器的审美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最高峰。宋朝瓷器的成就有两点:1、突破隋唐以来中国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全国一百多座瓷窑生产瓷器,瓷器品类繁多,器型多样。2、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拓展——瓷器大规模外销。提到宋朝瓷器,我们就不得不提宋朝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在五大名窑之中,几乎全是为宫廷生产瓷器的官窑,只有定窑是民窑,生产的白瓷既供宫廷也供民间。也有史书说:因“定器有芒,不如禁内”——意思是定器有芒口,宫廷不用。五大名窑中,大部分都是较朴素的单色瓷器。只有钧窑生产颜色多变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