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画里阴晴》是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之一。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探索与创造,要理解探索与创造的丰富内涵,发扬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点燃探究热情,激发创造活力。《画里阴晴》是当代中国画家吴冠中的一部自传,记述了他的绘画生涯和思想,以及他对文学的感悟和影响。本文选自第二卷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创新的问题,整篇文章结构也如画卷一般,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引人深思。【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水墨动画《山水情》,欣赏我国水墨画的唯美意境。提问:我国知名水墨画家有哪些,引入作者。二、作者介绍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经留学法国,学习西洋水彩与油画技巧。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忍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吴冠中画作:白墙,黛瓦,绿柳,石桥……飘逸的线条,写意的水墨,像诗一样,梦一样……是水墨脱胎换骨,有了青春的容颜。无论外界如何纷扰,画中世界始终安静又澄澈。“引线条入油画,引块面入水墨”。也将中国人的意境与情感融入油画,将西方的现代抽象艺术融入水墨中。所以你看他的油画总能感到东方的魂,看他的水墨又隐现着现代的骨。《画里阴晴》是当代中国画家吴冠中的一部自传,记述了他的绘画生涯和思想,以及他对文学的感悟和影响。三、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下面问题;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2.(1)车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体会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明确】桃红柳绿,春雨霏霏。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呈现出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这句题画诗呢?【明确】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雨中春景珠联璧合。3.这句“默看细雨湿桃花”诗中最富韵味的是哪一个词?【明确】“湿”。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第一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二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正因为“湿”使本不协调的红土和绿竹协调了起来。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用这一词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可见这一句诗的引用是全文的起笔。4.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会感觉到这“湿”带给人的这种美的享受呢?【明确】不是。主人就是因为下雨而感到遗憾的。所以在普通人的眼里和画家的眼里雨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普通人的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在画家的眼里就是不一样的,用课文的话来讲就是“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5.作者对湿景的这种感受是不是他自己所独有的呢?【明确】不是。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而且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也有对雨景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以湿、淡为特点的。在这一点上和作者的审美情趣是一致的。6.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下面问题;(1)“湿”改变了哪些色调?给画家怎样的感受?【明确】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2)“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3)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明确】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5.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明确】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画中的风雨确实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他虽然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6.阅读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明确】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2)为了表明自己的创作风格,作者在第四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请找出这句话。【明确】“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说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套用老的办法,而是应该不断的创新。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文章的中心。(2)“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明确】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借代的修辞手法)后半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四、总结全文【明确】第一部分(1):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第二部分(2):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第三部分(3):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第四部分(4):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写作特点:【明确】(1)本文文字简短,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篇末明志。(2)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而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3)语言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总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一位艺术家也曾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人不无启迪。绘画领域气象万千、浩瀚无际,有着种种的未知、种种的可能,因此绘画艺术更贵在创新,勇于突破,举一反三,自由地抒写性情,以期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