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第三框 法治社会 导学案【课标解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相信依法治国下的中国政府能够实现法治社会。科学精神:通过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具体学习,明白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做到尊法学法懂法用法。公共参与:通过资料查询和合作探究,感悟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理解法治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体系构建】【核心知识点】法治社会的内涵1、法治社会的内涵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2、具体表现(特征)(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应遵守的基本规范。(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无论是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要求得以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3)社会纠纷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在纠纷发生后,公民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解决矛盾。二、建设法治社会1、措施(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具体要求: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具体要求: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2、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1)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习题演练】1、发源于浙江永康龙山、西溪两镇的“龙山经验”,是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法庭职能前移、各方力量联动分层过滤、递进调解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近些年,在永康市委的统筹领导下,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每个末梢,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上述材料表明,建设法治社会需要( )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②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③规范权力的运行④坚持良法之治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2022年1月1日起,我国首部法律援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正式实施。与《法律援助条例》相比,该法扩大了法律援助覆盖面,精准对接特定弱势群体的需求,部分人群不再需要出具经济困难证明。可见,我国首部法律援助法的出台( )①能满足困难群众法律需求,彰显法治温情②助力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③健全了我国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④旨在通过免费法律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建设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中国要建设的法治社会是人民的法治社会,是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的法治社会。可见,法治社会建设( )①能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②能增强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③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的自我经营④让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制定法律法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 D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