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7 任务一 消息 课件(共47张PPT)-《应用写作(第五版)》同步教学(高教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7 任务一 消息 课件(共47张PPT)-《应用写作(第五版)》同步教学(高教社)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项目七 宣传
任务一: 消息
每天晚上19点,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耳熟能详的背景音乐,字正腔圆的主持人声音,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人们习惯一边看(听)着新闻联播,一边吃着晚饭,完成一天中最后一件民生大事。有人戏称,没有新闻联播声音的晚饭是一顿不完整的晚饭。
导 入
定 义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解放日报》总编,中宣部长)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李良荣(复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 狗咬人不是新闻,因为这太平常了。但是人咬狗是新闻。”
——《纽约太阳报》
狭义的新闻—消息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的报道,就是消息,也是最常见、最经常采用的新闻文体。
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等。
消息的特点
真实准确
讲究时效
短小精粹
真实准确
5W+H
时间:When 什么时候?
地点:Where 在哪儿发生的?
人物:Who 谁?
事件:What 什么事?
原因: Why 为什么?
结果:How 怎么样?
消息必须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用确凿的事实来传递消息,教育影响读者,绝不允许虚构和添枝加叶。



讲究时效
三“新”
时间新(第一时间采访报道)
内容新(角度新、主题新)
形式新(自由、新颖的写作)



短小精粹
消息要用较小的篇幅,简练的文字来叙述事实、传递消息,要求内容集中、言简意丰。



1、新闻的定义。
2、狭义的新闻为“消息”。
3、消息的特点有: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思想性。
本课要点
下笔如有神
消息的写作格式
标题
消息头
结语
主体
导语
消息的写作格式
要想制作一条准确、简约、传神的新闻标题,非得花费一番心思不可。邓拓同志生前曾诙谐地说过:“谁要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它磕三个响头”,可见,新闻标题的制作对于作者和编辑多么重要。标题制作请参考微课《题好一半文》。
标 题
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xx社xx地x月x日电”的字样,这就是“消息头”。它以不同字体加括号组成。消息头的主要作用“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例如: 本报讯 / 本报长沙7月1日讯 /美联社北京7月17日电
消 息 头
新闻评论家说:“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它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开启全篇,吸引“眼球”。导语基本要求是概括报道最重要的材料,点出报道的中心,并吸引读者关注该报导。导语的写作技巧请参考微课《万事开头难》。
导 语
消息的主体又称之为正文。是对消息导语的扩展和放大。使五个“W”和一个“H”更加明确。   
主 体
这是发生在2010年3月的一件煤矿透水事故的报道。这则报道获得了当年的新闻报道一等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首批获救矿工成功升井
179小时,王家岭见证生命奇迹 (标题)
本报山西乡宁4月5日凌晨电(消息头) 经过179个小时全力救援,截至凌晨1时15分,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首批9名获救者被陆续抬出井口,送往位于河津市的山西铝厂职工医院。据医务人员介绍,9名获救者意识清醒。(导语)   零时40分,获悉4名矿工获救升井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发来慰问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向获救矿工表示亲切慰问,向所有参加救援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争分夺秒,继续加大救援力度,全力以赴解救被困矿工。(主体---扩展导语)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矿3月28日发生透水事故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一切力量和设备,千方百计抢救井下人员,严防次生事故。受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委派,张德江副总理于事故发生次日凌晨紧急赶到现场,指导抢救工作。(主体--强化导语)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主要领导立即赶到现场指挥抢险救援,按照抽水救人、通风救人、科学救人的要求,全力组织抢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各方力量迅速集结,全体救援人员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奋战7天7夜,成功救出首批9名被困矿工,创造了奇迹。(主体—深化主题)   截至记者发稿时,救援工作仍在继续紧张进行。矿井深处还不断传来声声敲击管道的生命之音。(结尾)
例文简析
作品评价:在第一时间,以大量的信息报道了受困矿工获救的新闻,时效性强,有强烈的现场感。有高度,诠释了救援事件背后的政治意义。有细节,开篇与结尾蕴含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标题制作精良,主体层次清楚。
例文简析
社会效果:在中央级平面媒体中,率先抢占“第一落点”,体现了党报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力,得到了读者和新闻界的广泛好评。
消息结尾,它通常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它要求简洁明快、干脆利索,用事实说话,表述完新闻事实便就此收住,戛然而止,或者为后续报道打下伏笔,切忌拖泥带水。
结 尾
标题
消息头
导语
主体
结语
本课要点
消息的写作格式
题好一半文
消息标题的制作技巧
大众要求:简明扼要
底线要求:客观准确
消息标题的基本要求
标题是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
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提示给读者。
利用修辞
制造悬念
消息标题的制作技巧
摘字引句
接轨流行
(肩题) 老师随意缺课 学生回家自修 家长困惑----
(主标题) 《上课咋也“缺斤少两”》
摘字引句
摘引当事人的话语或稿内文字。
摘引热门人物的名字。
1、“亲,我在太空等你----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迈进空间站时代”(《大河报》用的淘宝体)
2、“济源双汇!!十八道检验!!!我呸!!!” 《辽沈晚报》用上了咆哮体。
3、“高考是极好的,若能轻松应对,便也不负恩泽。 《扬州新闻网》用上了甄嬛体。
接轨流行
利用年度热词或网络用语,比如淘宝体、咆哮体、甄嬛体等。
(主标题): 《寻 枪》
(副标题):金龙护卫押钞员“不慎丢失一只手枪”,
运钞车在西安街头散发启事悬赏寻枪
----华商报
制造悬念
悬念是能引起观众紧张期待的事物,能刺激其观众的好奇心。
山火问:我烧了三天,为何不管?
乡长答:你过了地界,非我管辖!
运用修辞
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
武汉市民不满猪肉市场价格
引 用
拟 人
“回头浪子”教“浪子回头”
运用修辞
祝福花店前 祥林嫂与阿Q对垒
未庄茶室旁 孔乙己与闰土竞争
鲁迅作品中人物“占领”绍兴
对 偶
顶 针
火箭坠落“玫瑰园”
休斯顿火箭队在波特兰玫瑰花园球场失利
运用修辞
体坛巾帼美如花
郭晶晶华贵牡丹 罗雪娟带刺玫瑰
比 喻
借 代
题好一半文
题不惊人死不休
1、标题制作基本要求:
客观准确,简明扼要。
2、标题制作技巧:
摘字引句
接轨流行
制造悬念
运用修辞
本课要点
万事开头难
消 息 的 导 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万事开头难”。对于新闻稿的采编者来说,一则消息,首先要写好导语,“立片言以居要”。下面归纳了常用的八种写作方法,供参考交流。
导 入
六、有意重复法
一、直叙概要法
四、生动描写法
三、设置悬念法
七、提问作答法
八、古诗名句法
五、欲擒故纵法
二、一语破的法
导语的八种写作方法
例:当地时间17日晚,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上空的一声巨响令整个世界为之一颤。从荷兰阿姆斯特丹飞往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马航MH17客机应声坠落,机上283名乘客和1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环球时报
一、直叙概要法
直接叙述事实的概要、关键的内容,突出重点,主旨明确。
例如: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二、一语破的法
好的导语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国际先驱论坛报》
三、设置悬念法
调动读者好奇心,卖个关子,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一个和煦的秋日,黑龙江佳木斯市农民王宝伟家的稻田里,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来回穿梭,轰隆隆地忙着收获,一袋袋金灿灿的粮食不时从机器后面滚落。
-------- 《南华早报》
四、生动描写法
描写性导语,其突出优点是,用镜头语言呈现画面和场景,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美联社
五、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六、有意重复法
虽然消息导语讲究简洁,但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见过在蛋壳上作画,用头发绣画吗?11日,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22项“赣字号”绝活将同时在南昌洪客隆商场亮相。不仅如此,市民还可将喜爱的手工艺品买回家。
------《南昌日报》
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七、提问作答法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湖南日报》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八、古诗名句法
本课要点小结
导语的写作技巧
一、直叙概要法
二、一语破的法
三、设置悬念法
四、生动描写法
五、欲擒故纵法
六、有意重复法
七、提问作答法
八、古诗名句法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