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1 法治国家【学习目标】1,描述与分类: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2解释与论证: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3预测与选择:促进法治国家建设。4.辨析与评价:良法方能善治。【学习重难点】1.政治认同: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要求,坚定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念。2.科学精神: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要求。3.法治意识: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基础知识一、法治国家的内涵1.内涵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2.特征(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2)坚持良法之治: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二、建设法治国家1.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1)推进宪法实施: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2.法律体系(1)法律体系:指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2)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我国主要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3.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1)通过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2)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达标检测8.1法治国家1.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法治国家是( )①公民权利受保护的国家,公民的一切权利都受法律确认与保护 ②国家权力受约束的国家,任何情况下行使权力都将承担法律责任 ③法律至上的国家,法律得到普遍的尊重与遵从 ④良法之治的国家,法律的内容合理,形式完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法治国家就是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坚持宪法法律至上,这是因为,宪法法律( )①具有强制性,能够杜绝社会不法行为的发生 ②作为社会治理的准绳,能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③具有平等性,体现着全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④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3.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所谓法律至上是指( )A.任何人无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必须遵守法律,违反法律都要受到惩罚B.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大、强制力最大的规范C.坚持宪法和普通法律至上,两者具有同样地位D.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4.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合宪性审查工作是有关权力机关依据宪法和规定,对于可能存在违反宪法规定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机关履行宪法职责的行为进行审查,并对发现违反宪法的问题予以纠正。党强调推进合宪性审查是因为( )①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②中国共产党依照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法治之法应是良法。法治国家的良法( )①内容合理,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②得到所有人的遵守和认同 ③是唯一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④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涵盖面广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古语有云:“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说明法治是治国理政之根本。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良法之治。良法能够( )①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②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③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权利 ④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