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雷雨》节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戏剧欣赏,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弄清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比如《雷雨》第二幕中涉及多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实为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实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戏剧欣赏,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布景、环境、人物的动作及心理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他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戏剧欣赏,还要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第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第二,要揣摩人物的语言;第三,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有删改)1.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B.戏剧文学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C.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脚本。D.我们所要进行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等。2.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B.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C.《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外部动作。D.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发展的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把握剧本的情节。B.戏剧冲突主要有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C.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D.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最后还要揣摩人物的语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莎士比亚传在英国中部、伦敦西北面的沃里克郡,有一个普通的小镇,名叫斯特拉特福,莎士比亚就是诞生在这个小镇上。7岁那年,莎士比亚进了镇上的文法学校。除了在学校读书以外,少年时代留给莎士比亚深刻印象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茂密荒凉的亚登森林从北方一直伸展到斯特拉特福镇周围,莎士比亚在童年时就听说过有关这个森林的许多故事。后来,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这部喜剧里特别提到故事里的英雄罗宾汉。莎士比亚在童年的时候还听过一些可怕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讲到有几个极其丑陋的巫婆,她们能预言人的未来。后来,莎士比亚在悲剧《麦克白》中生动地描写了三个巫婆的形象。1575年7月,伊丽莎白女王到离斯特拉特福镇不远的肯尼沃斯城堡做客,在欢迎仪式上,许多人装扮成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牧神、海神、河神和其他各种神怪,走在游行的队伍里。11岁的莎士比亚也见到了这次欢迎仪式的盛况。当时,英国已经有不少流浪的剧团多次到过斯特拉特福镇。少年时代的莎士比亚有很多机会观看戏剧演出。少年莎士比亚对演戏很感兴趣,也许这正是他把毕生贡献给戏剧的最初的原因。后来,他在戏剧《哈姆莱特》里满怀亲切之感地描写了流浪剧团的演出情况。16世纪是文艺复兴时代,那个时代的精神是进取的、开放的,许多年轻人都不安于现状,想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莎士比亚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离开他的故乡小镇,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的。1587年左右,莎士比亚来到伦敦,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他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11年)以写历史剧、喜剧为主,写了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第二时期(1601~1607年)以写悲剧为主,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第三时期(1608~1613年)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莎士比亚已经逝世300多年了,几百年来,不同的民族都用各自的语言赞扬过莎士比亚,历代的大作家们几乎都将莎士比亚视为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他们都认为莎士比亚是不朽的。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评价他:“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17世纪英国伟大的诗人、一个真正的清教徒——弥尔顿也对莎士比亚推崇备至。17-18世纪的一些古典主义作家,如德莱顿、蒲柏等人不得不赞美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德莱顿语)。到了19世纪,莎士比亚更是风靡全欧洲。雨果、司汤达等人在与古典主义做斗争时,都高举莎士比亚的大旗。18、19世纪的许多大作家如伏尔泰、雨果、屠格涅夫、罗曼·罗兰等都曾或多或少地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模仿,在作品中留下了莎士比亚的影子。到了20世纪,莎士比亚在国际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更加突出,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莎学批评流派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莎剧舞台艺术。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新兴的学科都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使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价值。现在全世界有众多的莎学研究机构,每年都会举行世界性的莎士比亚研究会议,全世界还有各种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刊、莎士比亚图书馆等。在电影和电视出现以后,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是不断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世界文学史上那些不朽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总体上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莎士比亚的戏剧常常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性的某些本质特征。莎士比亚的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真实性是他遵循的根本原则。莎士比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源于生活的材料写进作品,必然会唤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又是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他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浪漫的风格,歌颂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人际关系。这一点在他的喜剧创作中尤为突出。莎士比亚把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相对照,以此鼓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摘编自《莎士比亚传》)相关链接①莎士比亚独自来到伦敦后,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下。(《莎士比亚的故事》)②莎士比亚曾说:“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奋斗一生,可永远长眠”“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莎士比亚经典名言》)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在悲剧中描写的三个巫婆的形象就来源于他童年时听说过的非常可怕的故事中能预言人的未来的极其丑陋的巫婆。B.莎士比亚受到许多赞扬,古典主义作家德莱顿、蒲柏等人都不得不赞美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C.莎士比亚曾在少年时代多次观看流浪剧团的戏剧演出,他对演戏很感兴趣,这是他把毕生贡献给戏剧并取得成就的真正原因。D.莎士比亚在具有进取、开放精神的时代气氛中离开了他的故乡斯特拉特福镇,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5.文中说“少年时代留给莎士比亚深刻印象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具体指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莎士比亚为什么能成为不朽的大家?请结合材料分析探究其原因。阅读课内现代文,完成各题。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鲁侍萍 不敢说周朴园 哦。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周朴园 (痛苦)哦!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他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的河。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鲁待萍 我姓鲁,老爷。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 亲戚?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7.画横线句子中两人的信息完全“错位”,简析造成这一“错位”的原因。8.简析节选部分舞台说明的作用。9.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节选中鲁侍萍以“局外人”的身份讲述着梅姑娘的故事,揭开了两个人的过往情怨,平静而又充满着内心的怨愤。B.随着周朴园的四次“哦”,鲁侍萍一层层地揭开了往事的帷幕,也揭开了事实的残酷真相,故事节奏显得外松内紧。C.周朴园想获知信息又不愿挑明,在两人对话过程显得躲躲闪闪。从节选部分看,他已经对鲁侍萍的身份有了疑惑。D.鲁侍萍“亲戚”的重复中有对周朴园的嘲讽,也否定了亲戚的关系;既然不是亲戚,那么修墓就显得无足轻重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曹禺传(节选)田本相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手稿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就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也接触过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曹禺在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部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这些人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压抑的愤懑情绪在他的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加剧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写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曹禺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被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作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他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被他天才般地感受到了,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是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曹禺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都是他在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帮助“外界”揭开蒙在曹禺及《雷雨》上的神秘面纱。B.曹禺愤怒一些“魔鬼”,同情一些“不幸者”,这些情绪推动他要发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C.《《雷雨)序》道出《雷雨》创作的真相,那就是曹禺天才般地感受到了创作的精髓和创作的规律。D.蘩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蘩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1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直接引用曹禺的手稿和序言,表现了天才的曹禺和天才的作品《雷雨》的创作过程,使得文章更真实可感。叙述中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曹禺。B.曹禺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个人的敏感和生活境遇,创作经验;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这些是曹禺成功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C.“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说明曹禺仅仅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并不想表现大的社会主题。D.文章是《曹禺传》的选段,选取了曹禺创作《雷雨》的过程这一横断面,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作为作家的曹禺创作的艰辛和经历的精神上的迷茫。12.曹禺创作《雷雨》历经大约5年的“痛苦折磨”。请用摘要原文,编写要点提纲的方式列出他在这段时间内的情感历程。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节选)黄会林 陈刚①中国古典戏剧有悠久的传统,但作为现代戏剧主要剧种的话剧,却发源于欧洲,20世纪初经日本传入中国。②话剧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在中国诞生并不断得到发展,演出活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现代话剧既有现实主义的潮流,也有浪漫主义的以及其他的艺术流派;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都不断有所开拓,而且越来越多样化,产生了郭沫若、田汉、曹禺、夏衍、老舍等杰出的剧作家。③中国话剧的发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为现代和当代两个时期,它们既有联系又各有特色。④中国现代话剧运动与创作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思想相一致的精神特征。反对封建思想传统的束缚,反对以戏剧为游戏人生的工具,坚持戏剧创作与演出同社会人生的密切联系,使现代话剧在它的诞生期就表现出生气勃勃的积极趋向。⑤中国现代话剧的滥觞时期,在向西方戏剧广搜博采的同时,就注意了对不同艺术流派和多种艺术表现方法的吸收与借鉴。洪深的《赵阎王》不仅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描绘,也有深入的心理描写。田汉早期话剧明显地在浪漫主义的色调中掺杂着唯美主义的感伤成分。丁西林吸取西方话剧中轻快幽默的喜剧手法先后创作的《一只马蜂》和《压迫》,以结构巧妙和委婉的嘲讽见长,在初期话剧中独树一帜。⑥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主革命的深入和民族抗战的勃起,促进了中国话剧运动的迅速发展。更密地为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服务,是这一时期的戏剧运动的重要特征。⑦这个阶段戏剧创作队伍更加扩大,作品质量普遍提高。剧坛上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等,又涌现出曹禺、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等著名剧作家,他们一些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日臻成熟。曹禺1934年发表了震动剧坛的《雷雨》,翌年又创作了《日出》,通过家庭的悲剧或社会的悲剧,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透视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下层人民的痛苦与悲惨。曹禺这两个剧本和不久完成的《原野》,不仅显示了剧作家向更深的社会题材开掘的努力,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新阶段的到来。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出现了“中国自有戏剧以来没有对国家民族起过这样伟大的显著作用”的局面。这时期出现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戏剧运动,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随着戏剧运动的发展,话剧创作也进入生命力旺盛时期。曹禺的《蜕变》、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老舍的《面子问题》郭沫若的《屈原》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⑨中国当代戏剧,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戏剧传统的继续和发展;它和新的时代、和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相结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⑩新的时代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生活素材和表现主题。戏剧艺术仍然保持了敏感地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特征。由于众多剧作者的努力实践,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曾出现不少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好剧本,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曹禺的《明朗的天》《胆剑篇》、老舍的《龙须沟》《茶馆》《方珍珠》、田汉的《关汉卿》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成就。 自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文学艺术普遍受到摧残,数年之间只有所谓“革命样板戏”独步舞台。话剧一度完全凋零。 1976年10月以后,话剧迅速复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党的正确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广大剧作家焕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话剧艺术百花齐放。崔德志的《报春花》,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等,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综观60余年的中国现代和当代戏剧——话剧的发展历程,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色,但紧密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矛盾,努力表达人民的心声和愿望,从历史潮流中去摄取不同的典型人物及其思想情绪,并在移植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力求做到这一外来的戏剧品种和形式日益民族化,大众化,使之成为中国人民能够接受和喜闻乐见的一门文学艺术形式,这正是自五四时期迄今的中国戏剧家共同的追求。材料二: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鲁侍萍 旧衬衣?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鲁侍萍 老爷那种纺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周朴园 要哪一件?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隆,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周朴园 (惊愕)梅花?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的,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周朴园 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鲁侍萍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周朴园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鲁侍萍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鲁侍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个个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做过的事。周朴园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鲁侍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俱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鲁侍萍 (低头)哦。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不必说了。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鲁侍萍 你不要怕。他永选不会知道的。——节选自《雷雨》13.材料一第⑤段加点词“滥觞”的意思是指中国现代话剧的 时期。14.根据材料一,完成“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的表格。时间 主要特征 发展阶段(1) 倡导“为人生”的启蒙思想 吸收借鉴期大革命失败到抗战爆发 (2) 成熟期抗战爆发后 对国家民族起重要作用 (3)15.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当代戏剧”相关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继承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戏剧的传统并与时俱进。B.文革时期陷入低谷完全是由于错误文艺方针路线所致。C.戏剧成就的起伏,从根本而言是作家创作热情的体现。D.戏剧创作只有和时代共振且贴近群众,才有其生命力。16.请以材料一第②③两段为例,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17.读剧本,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舞台说明和台词,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材料二,完成以下题目:(1)下面一段文字中所缺的“舞台说明”,依次填写最准确的一项是(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 (1)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的!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萍( 2)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A.悲愤 愤怨 B.怨愤 悲愤 C.冷静 悲愤 D.悲愤 冷静(2)戏剧中的台词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有重要作用。请分析以下两处的人物心理。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3)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并没有将之扁平化,而是勾勒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言行,展现人性的复杂。请结合本选段内容,分析侍萍这一人物形象。18.材料一写于上世纪80年代,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了中国话剧的发展经验。如果站在新时代的角度,你对中国话剧的发展还可以提出怎样的建议?(不超过100字)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莎士比亚的剧作经几百年时光的________,仍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各国的舞台上,它们历久弥新,________了莎翁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不朽生命力。莎翁写戏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公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起伏跌宕;他的悲剧和喜剧都不是单纯的,而是错综的混合体。( )。他常布置几条线索平行而后交织,于________中展现广阔多彩的画面,总是逐步增加悬念,使读者、观众的紧张感不断增强。莎翁的戏剧语言,俏皮、华丽、精粹而丰富,从典雅的书面语言到粗俗的市井俚语,从民谣体到古诗体,无所不有。剧本中的不少台词,成了成语典故或人们经常引用的格言。比如,“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心里的瑕疵是真的污垢”。莎翁创作的三十七部戏剧,塑造了几百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面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比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妙语连珠,有时又语无伦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一位________企图重整乾坤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磨洗 印证 错综复杂 单枪匹马B.积淀 印证 错综复杂 单刀直入C.磨洗 验证 扑朔迷离 单刀直入D.积淀 验证 扑朔迷离 单枪匹马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莎翁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B.莎翁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C.莎翁写戏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D.莎翁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情节生动性、思想深度与丰富性、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B.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情节生动性、丰富性与思想深度、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C.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思想深度、丰富性与情节生动性、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D.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思想深度、丰富性与历史内容、情节生动性完美的融合三、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求真中学某文学研究小组在读了《复活》(节选)后,对其主人公与《雷雨》中主人公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聂赫留朵夫与周朴园、玛丝洛娃与鲁侍萍,两对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类似,但两对主人公所处背景、后来的所作所为均大不相同。针对以上材料中两对主人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你有什么思考?请任选一个任务进行写作。任务一: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文学短评,体现你的思考。任务二:四个人对于“尊严”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你对尊严是如何理解的?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 2.D 3.D4.D 5.①古老的森林及相关故事;②丑陋可怕的巫婆;③女王欢迎仪式的神话色彩;④流浪剧团的演出。 6.①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少年时,见闻丰富,进入社会后从事过多种平凡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②对戏剧充满深厚的兴趣。③自强自立,面对冷嘲热讽矢志不渝。④勤劳一生可得永眠。⑤生活在良好的时代氛围中,在进取、开放的文艺复兴时代受到较好的熏陶。7.①周朴园对侍萍有过真情,不自觉在长远回忆中美化侍萍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借以塑造自己高尚多情的形象,维护自己的地位与体面。②眼下的鲁侍萍对往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周朴园怨愤多于留恋;另外她也想揭穿周朴园的虚荣心理和伪善面孔。 8.①交待人物的心理变化。“汗涔涔地”揭示周朴园陷入往事的痛苦羞愧与眼前的紧张不安,“抬起头来”看出周对眼前人熟知往事的意外与一些吃惊,“喘出”“沉思”交待其得知佣人姓“鲁”时的短暂平静。②推动剧情发展。从紧张到意外,从意外到暂得平静,回环起伏,一波三折,推动剧情有节奏地展开。③刻画人物形象。“汗涔涔地”从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周朴园对往事的忏悔和对侍萍的怀念;但从“抬起头来”到“喘出”“沉思”可看出其所有怀念建立在认定侍萍已死、对他当下不会造成任何不利影响的基础上,突出周自私伪善的性格。 9.D10.D 11.C 12.①19岁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大约19岁时,经过长时间的日夜摸索,萌生“我要写戏”的念头。③19岁至23岁,愤怒,同情、痛心促使曹禺创作出《雷雨》。13.起源 14.(1)新文化运动到大革命失败前;(2)为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服务;(3)旺盛期 15.B 16.用词严谨俭省,简明明确,对说明对象概念极其明确;说明中国话剧情况时分条概述,发展阶段分明,条理分明;以人们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进行划分,通俗易懂。 17.(1)A (2)从周朴园的语句缓慢、停顿及重复,能看出周朴园的紧张、恐慌和惊讶的心理。首先可以体现出美好回忆土崩瓦解之后的恼火;自知理亏,从利害考虑料定鲁此次来是来者不善,肯定要有所图,因此而产生的警惕。(3)在本选段的开始部分,侍萍以询问哪一件衬衣来揭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她被周朴园的怀旧情怀所打动,也在回忆里想起以前的美好生活,体现出其深情的一面。但是当周朴园确认了她的身份并严厉质疑之后,她的悲愤、痛苦在短时间内爆发,发出了对周家的怒斥和控诉。当周朴园对她稍加安抚之后,她又变得平缓下来。最后对于周有目的的商谈,她表现出理性和自尊的一面。她既有感性深情善良的一面,也有着痛苦纠结、自尊理性的一面,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多元性便展现出来。 18.在现代影音技术影响下,话剧影响力逐渐减弱,应与时俱进,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话剧再度兴盛,要多创作关于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容,对外进行文化传播,话剧创作应紧跟时代,反映新时代的矛盾与人民心声愿望。19.A 20.A 21.B22.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