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之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随堂练习A卷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建国,其中被誉为“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努力的典范”的事件是指( )A.百团大战 B.西安事变C.北平谈判 D.重庆谈判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面临着两种不同的前途命运。为了实现光明的前途命运,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历时43天的谈判,此次会谈的成果是( )A.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 B.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C.通过了《共同纲领》 D.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1945年8月,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但国民政府根本没有认真做过谈判的准备,也没有谈判的具体计划。这反映出国民党( )A.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B.试图建立一党专制统治C.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 D.极力否决《双十协定》4.杨奎松在评价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双方一个力图以承诺民主为掩护,将国家重新统一在一党的控制之下;一个则必欲以事实上割据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实力。”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时的南北和谈 B.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C.1945年后的重庆谈判 D.解放战争中的北平和谈5.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回答关于“共产党要不要另起炉灶”的问题时表示,“我们对国民党,只是有所批评,留有余地,并无另起炉灶之意”。材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 )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主张成立联合政府 D.尽可能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制定方针要求加大宣传“解放区军队是人民的军队”。随后,中共报刊在报道中共军队收复失地时注重强调“解放者”的概念。1946年,中共军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些做法旨在( )A.调动民众参战的积极性 B.契合新的政治斗争需要C.扭转解放战争不利局面 D.争取各民主党派的支持7.1946年11月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时人戏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对此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会议体现了党民鱼水情 B.重庆政协精神得以贯彻C.会议得到了民众的认可 D.国民党代表占绝大多数8.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抵渝,在机场讲话,表示:“目前…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追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可见,毛泽东赴渝的主要目的是( )A.维持国共合作 B.维护祖国统一 C.争民主、求和平 D.组织联合政府9.近代某时期,曾集中出现许多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如《新国民》《新青年》《新社会》《新生活》《新生命》《新教育》《新小说》《新妇女》《新学生》《新共和》,有十种之多,由此可推知,当时(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学界重视改造国民精神C.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 D.民众期盼民主和平建国10.重庆谈判前,蒋介石的智囊陶希圣说:“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蒋介石接受了这一建议。这说明(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C.中共获得国际主流支持 D.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险恶阴谋11.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12.《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刊物,1937年12月在汉口创刊,1938年在重庆复刊,1947年伪装封面在国统区发行,刊发了毛泽东把脉时局、提出政策的重要著作或言论44篇。该刊意在( )A.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B.表明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根本路线C.体现党对宣传战线的领导 D.促进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学习和研究13.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批准农民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的土地”,“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并规定解决地主土地的方式,“一般不是无偿没收,而是通过清算和购买实行有偿转移”。这一指示有助于( )A.明确解放区的中心工作任务 B.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C.加快对农村社会结构的改造 D.推动解放战争进程的转折14.1945年9月,中共西北局决定恢复组建中共甘肃工作委员会。此后,中共甘工委在甘肃的国民党统治区积极发展组织,注重在少数民族劳动人民中发动党员,并与民盟甘肃支部在开展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互相交换意见和情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重视统一战线工作 B.团结全民族坚持抗战C.不断壮大队伍力量 D.探索政治协商新体制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46年6月出版的《再生》第118期上,发表了张东荪的《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一文。文章说:“中国必须于内政上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这个中间性的政治制度就是调和美苏二者。“亦就是:在政治方面上比较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上比较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从消极方面来说,即采取民主主义而不要资本主义,同时采取社会主义而不要无产专政的革命。我们要自由而不要放任,要合作而不要斗争。不要放任故不要资本家垄断,不要斗争故不要阶级斗争。”——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中间路线”的主张。(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间路线”的主张。试卷第2页,共2页试卷第1页,共1页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8月29日至1945年10月10日(中国重庆)。据本题材料“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建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D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的时间是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安事变是民国时期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兵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就国内和平问题在北平(今北京)举行的谈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B项正确;《国内和平协定》是中国解放战争后期国共双方在北京谈判拟定的协定,排除A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排除C项;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据材料“国民政府根本没有认真做过谈判的准备,也没有谈判的具体计划”可知,材料揭露了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A项正确;国民党1927年就建立了一党专政统治,排除B项;国民党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是为内转做准备,并非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排除C项;《双十协定》签订于1945年10月,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重庆谈判的举行和双十协定的签订,表明国民党方面承认了中共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因此材料“双方一个力图以承诺民主为掩护,将国家重新统一在一党的控制之下”是对重庆谈判的描述,C项正确;南北和谈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集团的谈判,未涉及党派纷争,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党内合作为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北平和谈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行将灭亡,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已成定局的形势下举行的,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根据材料“我们对国民党,只是有所批评,留有余地,并无另起炉灶之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赴重庆谈判,主张成立联合政府,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平建国”的愿望和诚心,C项正确;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排除A项;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此时新中国还未成立,排除B项;材料指的是重庆谈判,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1946年(中国)。根据材料“解放区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中共军队收复失地时注重强调‘解放者’的概念”可知,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加大宣传“解放区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在中共军队收复失地时注重强调“解放者”的概念,1946年,中共军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些做法是为了尽快适应抗战胜利后,新的政治斗争的需要,B项正确;中共中央的做法的目的是保障政治斗争的需要,而非调动民众参战的积极性与争取各民主党派的支持,排除A项和D项;解放战争是从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国民大会”本应指国民之代表出席的会议,而当时人们戏称其为“党民大会”,意指出席该大会的并非国民之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席大会的国民党代表占85%”,上述戏称主要是在讽刺本次大会国民党代表占比情况,D项正确;此次会议国民党代表占据大部分位置,脱离人民群众,排除A项;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并未得到贯彻,排除B项;根据材料“时人戏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可知,会议并未得到民众的认可,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冒险去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谈,其机场讲话强调要“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解决两党之间的分歧矛盾,据此可知其主要目的是避免内战,争取国内和平民主,C项正确;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和谈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内战,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维持国共合作”“组织联合政府”是方式、手段。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D项;重庆谈判时,祖国本身就是统一的,排除B项。故选C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和《新青年》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重视改造国民精神,启发民众民主觉悟,唤醒国民关注社会政治现实,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体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不能得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这些刊物主要进行思想启蒙,而且刊物名称没有与民主革命有关的,排除C项 ;据材料可知,刊物是学界创办的,反映的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愿望而不是民众的愿望,据所学知识,民众期盼民主和平建国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根据材料“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可知,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而且企图将发动内战的责任嫁祸给中国共产党,这充分说明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的险恶阴谋,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的险恶阴谋,没有说明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而人民解放军的数量超过国民党军队数量是在辽沈战役后,排除A项;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与具体历史史实不符,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的险恶阴谋,没有说明中共获得国际主流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根据“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可以看出,国人对于国共和谈进行和平建国是热切期盼,反映出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人士对纲领的认同,排除B;抗战已经胜利,民族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排除D。12.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37年至1947年(中国)。据材料“刊发了毛泽东把脉时局、提出政策的重要著作或言论44篇”,可知《群众》杂志是共产党的刊物,刊发了毛泽东把脉时局、提出政策的重要著作或言论44篇。目的一定是扩大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A项正确;为了群众应落实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层面,且当时群众文化水平比较低,杂志无法深入群众中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并不能说明党对宣传战线的领导,排除C项;目的不是促进理论学习和研究,而是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A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5月(中国)。由材料时间“1946年5月”表明这一指示发布于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材料“实现耕者有其田”“通过清算和购买实行有偿转移”则说明在国共第二次内战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期望通过进一步的土地改革,彻底改造农村社会结构,以动员和组织农民打败国民党反动派,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明确解放区的中心工作任务,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的调动,B项夸大了材料中指示的影响,排除B项;当时解放战争尚未爆发,战争爆发于1946年夏,排除D项。故选C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中国)。据本题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甘肃地区组建工作委员会,注重在少数民族劳动人民中发动党员开展反对国民党工作,可见此时中共在甘肃地区注重联合少数民族开展反对国民党工作,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的说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团结全民族坚持抗战”的说法与本题时空矛盾,本题涉及时间1945年9月,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共在甘肃地区开展统战工作反抗国民党,不能反映队伍在不断壮大,排除C项;“探索政治协商新体制”的说法不符题意,题干体现的是中共在甘肃地区联合少数民族开展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材料虽然涉及跟民盟相交换意见和情报,但是不是政治协商,排除D项。故选A项。15.(1)政治上采用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采取计划经济,限制资本主义;主张改良反对斗争。(2)中间路线表达了中间派对中国道路的思考,为国家治理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中间路线无法适应当时中国国情,难以实现。【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在政治方面上比较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可得出政治上采用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根据材料“同时在经济方面上比较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可得出采取计划经济,限制资本主义;根据材料“我们要自由而不要放任,要合作而不要斗争。不要放任故不要资本家垄断,不要斗争故不要阶级斗争”可得出主张改良反对斗争。(2)评价:根据材料时间及上述分析的主张可知,中间路线表达了中间派对中国道路的思考,为国家治理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中间路线无法适应当时中国国情,难以实现。【点睛】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