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构成 1.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内容,掌握彼得一世改革及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其影响;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比较分析,初步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认识俄罗斯帝国的形成过程。(时空观念) 3.知道俄国的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的办公室里,唯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中,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为什么普京说他此生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他作出了什么重大的历史贡献?让我们一起学习《俄国的改革》,解决这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一)彼得一世改革
1.材料展示:
材料一 此时(17世纪),荷兰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材料二 17世纪,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被外国人把持。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彼得一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17世纪的俄国盛行农奴制,落后于荷兰、英国等国家。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彼得一世进行了改革。
2.图片展示:
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第7页的“人物扫描”,对彼得一世进行简要介绍。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彼得大帝改革中涉及哪些领域?(可列表归纳)他“允许工场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场做工”这一做法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 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工场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场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场。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西欧去学习。
材料二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能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材料三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他颁布法令,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虽然他后来对此项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虽然他制定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摘编自《彼得大帝的主要功绩》
提示:(1)改革涉及的领域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政治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军事 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经济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文化教育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社会生活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2)影响:从当时来看,此政策为手工工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从长远发展看,此政策的实行实质上加强了农奴制,对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4.多媒体出示《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简述俄国从一个狭小的公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的过程。
5.材料展示:
材料一 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
材料二 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
——列宁
材料三 彼得一世改革让俄国腾空而起。
——普希金
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评价彼得一世改革。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通过彼得一世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出示图片:《俄国农奴》。
教师提问:19世纪中期,俄国处于什么制度统治之下?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危机?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19世纪中期,俄国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危机:由于农奴制的存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所需的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受到限制。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 现行的农奴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
提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避免革命的爆发,挽救沙皇的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一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861年3月,沙皇终于下诏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拥有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权利;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为支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改革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如将获得自由的农民组织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服从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
——摘编自1861年俄国《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提示:
4.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则材料反映了1861年改革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材料一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列宁
提示:实质:这次改革是沙皇政府自上而下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改革。原因:法令规定,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结果农民付出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高得多。由此可以看出,这次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掠夺。
5.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用多媒体展示四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个)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287 42 000 51 937
材料二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摘编自《俄国的转折》
材料三 1863年,一年内共有386处领地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其中有1/3的领地动用了军队;30处领地上的农民起来暴动;39处领地上的农民抵抗对罪犯的拘捕或用暴力释放被捕人员。受惩治者总计1 280人,其中223人交法庭审判,26人被放逐到外省去。
——《沙皇政府第三厅1863年的报告书》
材料四
提示:积极性——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国内市场、劳动力)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主要指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取得的“土地”面积小、质量差,在取得“土地”时需要出钱赎买,赎买的价格高于当时的地价。俄国用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去换取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致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次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6.列表比较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性质与影响。
背景 性质 影响
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封建性质的改革 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1861年农奴制改革 农奴制危机严重;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在俄国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改革,分别是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彼得一世改革虽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是俄国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本节课通过大量史料的解读,既引导学生知道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又帮助他们科学认识了改革的利弊。同时,初中历史教科书是师生教与学的重要载体,教学语言的表述应科学严谨,尽善尽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