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学习目标:1.弄清通报的适用情形、文体特点及其写作要求。2.掌握各类通报的写作要点,能够规范地使用各类通报。第七节 通 报通 报通报是党和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用以表彰先进、推广典型经验,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通报有关情况的公文。通报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可以用于表扬好人好事、新风尚;也可以用于批评错误,总结教训,告诫人们警惕类似问题的发生;还可以用来互通情况,传达重要精神,沟通交流信息,指导推动工作。1.典型性。不是任何人和事都可以作为通报的对象来写的。通报的人和事总是具备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映、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鲜明的个性。这样的通报发出后,才能使人受到启迪,得到教益。 2.引导性。无论表扬性通报,批评性通报,还是情况通报,其目的都在于通过典型的人和事引导人们辨别是非,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一、通报的特点3.严肃性。通报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严肃的。由于通报是正式公文,是领导机关为了指导面上的工作,针对真人、真事和真实情况制发的,无论是表扬、批评或通报情况,都代表着一级组织的意见,具有表彰鼓励或惩戒、警示的作用,因而其使用十分慎重、严肃。 4.时效性。通报针对当前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而发。它的典型性、引导性都是就特定的社会背景而言的。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一件在当时看来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时过境迁,未必仍具有典型性。因此,通报作用的发挥,与抓住时机适时通报是分不开的。二、通报的分类 根据内容不同,通报可以分为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和情况通报三种。 1.表彰性通报。用来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介绍先进经验或事迹,树立典型,号召大家学习的通报。 2.批评性通报。用来批评、处分错误,以示警戒,要求被通报者和大家吸取教训的通报。 3.情况通报。在一定范围内传达重要情况和动向,以指导面上工作为目的的通报。三、通报的结构及写作要点 通报一般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落款四个部分组成。 1.标题。通常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新学期初两起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紧急通报》;另外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如《近期禽流感疫情通报》。 2.主送机关。除普发性通报外,其他通报应该标明主送机关。 3.正文。通报正文通常由开头、主体和结尾等部分组成。开头说明通报缘由;主体说明通报决定;结尾提出通报的希望和要求。4.落款。包括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时间两个项目内容。有的在通报标题中已标明发文机关名称,这里就不必再写。四、通报的写作要求 1.事实典型、准确。通报的事件必须有典型意义。无论表扬或批评,还是介绍经验或教训,事情越典型、越有针对性,就越有普遍指导作用。因此,写作通报要准确地选择事件,以便更好地发挥通报的指导和教育作用。与此同时,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事实必须真实准确,情节、数据都应该核实无误,不能有一点虚假,也不可随意拔高。2.目的明确,分寸得当。发通报要让下面学习什么,警惕什么,知道什么,必须明确。与此同时,分析中肯,评价实事求是,结论公正准确,用语把握分寸。否则通报不但会缺乏说服力,而且有可能产生副作用。3.通报要做到及时迅速。批评、表扬要迅速及时;交流信息、沟通情况更要及时。否则,时过境迁,便失去了意义。4.叙述事实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语言要简洁、庄重。其中表扬性和批评性的通报还应注意用语分寸,要力求文实相副,不讲空话、套话,不讲过头的话。学习目标:1.弄清报告的适用情形、文体特点、分类及其写作要求。2.掌握报告的写作要点,会写各类报告。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汇报情况、反映问题的陈述性文件。一是按照报告制度规定,下级机关与单位应当定期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二是工作过程中遇到新情况、特殊问题或者发生意外事故等,应当及时向上级机关汇报;三是如果上级机关嘱办了事情,也要及时报告处理的结果。另外,向上级机关报送文件、物品等也要呈送报告。一、报告及其适用情形二、报告的特点1.行文的单向性。报告是下级机关、单位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时使用的单向上行文,不需要上级机关给予回复。2.表达的陈述性。报告是用于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上级机关能否比较全面了解下级机关的情况,并综合各下属单位的情况对全局工作做出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级机关能否适时地汇报工作,真实、全面、具体地陈述本部门、本单位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情况。3.行为的事后性。绝大多数报告都是在某项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或完成之后,或是某种情况发生之后向上级做出的汇报,因此,报告具有事后性的特点。二、报告的分类(一)按其内容和用途来分,报告可分为四类:1.工作报告。 汇报工作的报告。又可分为综合性工作报告和专题性工作报告两类。2.情况报告 。反映情况的报告。3.答复报告。 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报告。4.报送报告。 向上级机关报送文件或物件时随文、随物而写的报告。(二)按其性质来分,报告可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两类。三、报告与请示的区别1.适用情形不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凡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询问事项,应该用报告行文;凡是下级请求上级审核、答复、指示、批准的事项,均应以请示行文。2.行文目的不同。请示大多是为了解决本部门、本单位的问题,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而报告大部分是为了让上级机关了解情况,掌握全局,以便其正确决策。这就是说,“请示”重在“己明”,“报告”重在“认知”。3.行文的时机不同。请示必须在事前行文,待上级批复之后才能着手办理;而报告可在事前,也可在事中,甚或在事后行文,不需上级批复。四、报告的写作要点报告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和日期几个部分构成。1.标题报告的标题主要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三部分组成。另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两部分内容构成。如果是情况紧急的报告或几个单位一并呈报的报告,则要在标题中写明 “紧急”或“联合”的字样。2.主送机关在标题下正文前顶格写受文对象。主送机关一般是发文者的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3.正文不同类型的报告,正文部分叙述情况要真实客观,具体明确;分析问题要深入细致;报告制发机关对有关工作要有自己的态度或看法。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报告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正文内容框架:一是报告的缘由部分,即为什么报告。二是报告的事项部分。三是尾语。尾语常用“特此报告”或者“以上报告如有不当,请指示”、“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等习惯语。4.落款和日期在正文后面写上发文机关和日期。五、报告的写作要求1.实事求是。向上级机关汇报情况一定要属实,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要客观、真实、确切地陈述事实。对有关材料,要反复鉴定,对证查实,不能有丝毫的虚假。2.迅速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汇报情况、答复询问、提出工作建议,一定要及时,否则,事过境迁,既没有报告的意义,也会给工作造成损失。3.要具有典型性。反映的问题,无论是成功的经验或者是失败的教训,都要有“典型”意义,这样才有助于上级机关指导面上的工作。4.不可夹带请示事项。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询问时使用的公文,上级机关收到后一般不作批复,因此,如有请示事项,需另文写“请示”,切不可在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以免耽误工作。5.中心突出。要坚持一文一事的制度,围绕报告的中心内容收集材料和组织文字,抓住报告的主要方面,详略得当。6.文字要精练。尽可能以极简短的文字,反映更多的内容,把可要可不要的材料全部删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