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小古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小古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三年级下册 · 古文阅读提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
姓名:
班级:
(一)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①竖执②之,不可入;横执之,亦③不可入。计④无所出。俄⑤有老父⑥至,曰:“吾非圣人⑦,但见事多矣⑧!何⑨不以锯中截而入?”遂⑩依而截之。
【注释】
①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②执:握,持,拿。
③亦:也,仍然。
④计:计谋,办法。
⑤俄:一会儿,不久。
⑥老父(fǔ):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
⑦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⑧矣: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⑨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⑩遂:于是,就。
【练习】
问题一:文章写的是一个鲁国人握着竹竿进城,由于竹竿太长,他________________,后来一个________帮助他想出了办法。
问题二:老人想出的是什么办法?用“____”画出来。
问题三:选出句子的正确意思。
(1)计无所出。( )
A.他不能计算出竹竿的长度了。
B.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2)遂依而截之。( )
A.于是就按照老人的方法截断竹竿。
B.于是就依靠着竹竿进了城门
问题四:你认为老人的办法好吗?你认为怎样进城更方便?
(二)守株待兔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②。兔走③触株,折颈而死。因④释⑤其耒⑥而守株,冀⑦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⑧宋国笑。
【注释】
①本文选自《韩非子·五蠹》。
②株:树桩。
③走:跑。
④因:于是。
⑤释:放下。
⑥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⑦冀:希望。
⑧为(wéi):被,表被动。
【练习】
问题一:用原文说一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问题二:宋人“释其耒而守株”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问题三:宋人“身为宋国笑”,大家会笑他:
问题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
A.只要心中有希望,就会有奇迹发生
B.只有把握住机会的人才会取得成功
C.不能把偶然发生的事当作经常发生的事,更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想法
(三)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④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⑥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⑨!
【注释】
①涉:过,渡。
②遽:急忙,立刻。
③契:用刀雕刻。
④吾:我的。
⑤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⑥求:找,寻找。
⑦若:像。
⑧此:这样。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练习】
问题一:那个人的剑掉进江里之后,他的做法是( )
A.急忙跳下水去找。
B.急忙让船停下来。
C.急忙拿出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
问题二:“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三:读了这个故事,几位同学讨论了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不断地变化,不能凭主观想象做事情。
B.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C.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能片面、狭隘地看待问题。
D.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做作业时,要多考虑一些问题和方法。
(四)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①方出②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③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④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⑤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①方:刚刚。
②曝:晒。
③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④禽:同“擒”,捕捉,抓住。
⑤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练习】
问题一: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问题二: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苏代把 国和 国比成了故事中的鹬和蚌,把 国比成了渔者。
问题三:苏代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五)自相矛盾
楚人①有鬻②盾与矛者,誉③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④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⑤,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⑦能应⑧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①楚人:楚国人。
②鬻(yù):卖。
③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④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⑤利:锋利。
⑥以:用。
⑦弗:不。
⑧应:回答。
【练习】
问题一: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与“誉之曰”中“誉”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金钱损失了还能挽回,一旦失去信誉就很难挽回。
B.读者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好坏都有,毁誉参半。
C.我由于违犯纪律而损害了班级的荣誉,心里感到非常惭愧。
问题二:“楚人”夸赞自己的“盾”是 (用原文回答)。
问题三:“楚人”夸赞自己的“矛”是 (用原文回答)。
问题四:“众皆笑之”的原因是什么?
(六)画蛇添足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⑤为之足?”遂⑥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①祠(cí):祭祀。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
③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类似壶。
④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⑤安能:怎么能,哪能。
⑥遂(suì):于是,就。
【练习】
问题一:“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的意思是( )
A.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B.蛇坚固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C.蛇本来是没有脚的,儿子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问题二:“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的意思是( )
A.说蛇有脚的那个人,为了这壶酒而死了。
B.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喝完酒后死了。
C.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问题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做事不能偷懒。
做事要果断,不能犹豫。
C.不要做多余的事。
(七)揠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②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③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④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⑤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①揠:拔。
②闵:忧虑,担心。
③芒芒然:疲劳的样子。
④槁:枯萎,枯死。
⑤非徒:不但,不只。
【练习】
问题一:“今日病矣”中“病”的意思是(  )。
A.缺点 B.弊端,错误 C.累坏
问题二:画“____”的部分停顿划分正确的是(  )。
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问题三:“揠苗助长”也经常写作“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意思相同,都是正确的。
问题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做事要多动脑筋。
B.做事不能违反客观规律。
C.做事要勤劳,不能想着不劳而获。
(一)【答案】
1、没有办法进去 老人
2、以锯中截而入
3、 B A
4、我认为老人的办法不好,我认为把竿子的一头放在地上,手握竹竿的另一头,拖竹竿进城更方便。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赏析】
“执长竿入城门者”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事实上只需要一手拿着竹竿的一头,把另一头放在地上,拖行进入就可。也可以用手执中间,放身体一侧,平拿进入。
(二)【答案】
1.起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经过: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结果: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冀复得兔
3.【示例】偶然捡到一只兔子,就以为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好事,真是太愚蠢了!
4.C
【译文】
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掉了,便放下手里的农具整天守着树桩,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当然农夫没有再捡到撞死的兔子,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农夫也被宋国人笑话。
【赏析】
《守株待兔》仅39个字,寓意却很深刻。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上,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偶然事件,可农夫却幻想这桩巧事能变成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被人笑话的下场。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也常用于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
(三)【答案】
1、C
2、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D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赏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答案】
1.鹬和蚌都不肯相让,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2.燕 赵 秦
3.劝赵国不要攻打燕国。
【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四)【赏析】
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河蚌反应也很快,鹬鸟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鹬鸟急了,赶紧甩动长嘴,想甩开河蚌。可是河蚌夹得很紧,根本甩不开。它们各自用力搏斗了一会儿,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就这样僵持着。双方争吵起来。鹬鸟威胁河 蚌说:"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我看你能撑到什么时候。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您的嘴巴抽不出来,你就会在这里饿死和憋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鸟和河 蚌谁也不肯让谁。时间一长,它们俩都累得筋疲力尽。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打鱼回家路过,就从沙滩上走过。看见鹬蚌相争的情景,渔夫觉得很有趣。他悄悄地走上前去,没有费多大力气, 把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五)【答案】
1.B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3.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4.鬻盾与矛者对于别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提问无言以对。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赏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六)【答案】
A
C
C
【译文】
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然后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赏析】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张翼谏曰:“将军战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七)【答案】
1.C
2.C
3.拔苗助长
4.B
【译文】
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赏析】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