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2022新课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2022新课标)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3年,中国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其他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
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1956年,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
唯物史观 认识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贫穷生活的基本保证;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知道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时空观念 通过地图,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区分“文革”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史料实证 通过研读史料和分析图表等,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内容;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研读史料和图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历史解释 了解“一五”计划时期的基本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掌握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实;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了解“文革”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到“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家国情怀 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树立制度自信;通过对三大改造的学习,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道路自信;认识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了解“一五”计划;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政治、经济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1.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认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掌握“一五”计划的目的、基本任务、时间和特点,理解“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及研读相关史料和分析图表等,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主要成就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意义,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内容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史实,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树立制度自信。(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背景、主要成就、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导入新课
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连煤油、铁钉等日常生活用品都要靠进口,更不用说制造汽车、飞机了。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各种汽车奔驰在城乡的大道上,我们自行设计的飞机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巨大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二、探究新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多媒体出示《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与《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长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钢 135万吨 754% 46.2%
煤 6 649万吨 105% 7.4%
棉花 130.4万吨 193% 53%
粮食 1.639亿吨 49% 9.3%
发电 72.6亿千瓦时 68.1% 21.9%
原油 44万吨 272%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教师提问:两个表格的数据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提示: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一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时间分别是什么?
(3)“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时间:1953—1957年。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材料展示:
材料一 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教师提问:“一五”计划的重点为什么是发展重工业?
学生结合材料讨论后回答。
学生1:旧中国的工业十分落后,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自己制造机器,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生2:中国在近代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就是因为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国防工业落后,要想避免历史的重演,必须发展重工业。
教师总结: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4.教师提问:为什么在制定“一五”计划的时候,重点发展重工业,还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学生讨论交流。
提示:因为建国初期,一贫如洗,物资匮乏,必须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地发展其他部门,以解决百姓生活的燃眉之急。
5.多媒体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教师提问:结合教材,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二铁是指宝成、鹰厦铁路,三公是指川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四厂是指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6.材料展示:我国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并且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到1957年底已经胜利地超额完成了。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使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大超额完成的时候,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同时,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和以铁路为中心的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的成就。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有了显著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年到1957年)
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人民日报》1959年4月14日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意义。
提示: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7.多媒体出示下列材料,并请同学们思考:“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苏联专家在中国
材料二 中共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确定了“一五”计划的目标,并且不断选派优秀干部到工业战线上去,培养成为领导骨干。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定居北京的波兰裔作家爱泼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们为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
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苏联的帮助;中共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热情参与。
8.教师过渡: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材料展示: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教师提问:这次会议是指哪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材料展示: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宪法的性质是什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该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作用: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它们分别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基,对我们国家后续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一百年的工业发展。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睿智的选择。
见课件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材料,给学生以震撼,体会新中国当时的落后,使学生认识到要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必须发展本国的工业。教学过程中引用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重点、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本节课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