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了解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1.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内容,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情况、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相关视频和史料,了解亚非会议的基本情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体会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一、导入新课1919年,一战结束后,战胜各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代表与会。在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但英、法、美等国操纵着会议,他们无视中国的正义要求,悍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这说明了什么?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与日益强大,中华民族彻底丢掉了屈辱的包袱,中国也翻开了外交史上崭新的一页。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来了解那一段历史吧!二、探究新知(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呢?2.材料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提示: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提示: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4.材料展示:材料一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10月1日)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宣告,我国同外国的外交关系要建立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这是一百多年来旧中国的政府所没有做到的。毛泽东同志宣告后,我们以外交部长的名义把这一公告送达各国政府,向世界各国表明了我们的态度。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1952年4月30日)材料三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讲话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基本情况及其内容。提示:1953年首次提出,1954年正式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教师进一步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5.教师过渡:随着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中国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亚非会议上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1.多媒体播放亚非会议的相关视频或图片,教师介绍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教师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获得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亚非会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召开的。在会议召开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从中挑拨,渲染共产主义威胁,以混淆视听,给中国代表团造成无形的负面影响。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找出亚非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特点。提示: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3.材料展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教师提问:面对一些国家的咄咄相逼,当时周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有何意义?提示:“求同存异”的方针。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4.学生分组讨论:“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异”指的是什么?提示:“同”: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临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异”:各国的处境、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5.小组合作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成就: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十几个国家与中国建交。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并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④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周恩来率团出席。⑤1955年,周恩来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原因:民族独立,国际地位提高,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外交家的智慧。三、课堂小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考验,凸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当今的中国已经走出了昨天的阴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繁荣富强。见课件本节课的内容依据课标进行整合划分,采取了版块式教学方法,以两个篇章循序渐进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大量文字材料充实课堂,辅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并采取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能够紧扣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